新书《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精彩阅读:7岁以前,你是我的老师

新书《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精彩阅读:7岁以前,你是我的老师

本文选自新书《智慧父母:四堂修炼课》,作者:马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如果你阅读了第一课的文章,你就知道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半张白纸,因为上天已经在孩子成为孩子之前画好了这张白纸上的一半色彩。但相对而言,孩子还是单纯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毫无疑问,他们是最靠近“人”的人,所以他们在正在觉醒和已觉醒的父母眼中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在未觉醒的父母眼中,他们依然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

父母如何觉醒,这也涉及父母与“人”的姻缘,很悲观地说,大多数父母一辈子也不能觉醒,少部分父母处于觉醒与不觉醒之间,我大概属于这少部分中的一员吧,但我渴望成长,渴望成长为一个觉醒的人,甚至是大觉悟的人,如孔子一样的人。所以,我第一课所写的内容与其说是写给读者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看的。

想觉醒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里的标签、固执、对错、美丑、善恶、好坏、高低、好恶、角色、身份以及所谓的思想,这都是二元世界的对立,也是矛盾的根源。放下这些自我,感受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无论我们怎样探索都无法抵达。如《论语》所说:“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如《道德经》所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名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要发自真心地感恩、接纳和爱这位“老师”

父母发自真心地拥有这份心态对教育孩子来说是核心的核心,父母要感谢上天把这个小生命带到你的身边,永远记住你第一眼看到他们时的心情,那就是初心,要记住这份感恩和爱的初心。但父母会说,孩子太烦了,软硬不吃,问题太多,吵死人,把家弄得像垃圾场,衣服一天要换好几次,跟在他后面忙都忙不过来,还怎么感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要回到人生价值观,要回答生命的意义,读者朋友可参阅本书第一课和第四课。如果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吃喝玩乐,那很显然,孩子的出生就是个负担,而事实上很多丁克和单身族就是基于这样的思维而不要孩子的,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心的光明,心的觉醒,是心回复到赤子的状态,那眼前的“老师”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吗?不正是我们要感恩的对象吗?所以我每天都要和儿子拥抱N 次,亲吻他的额头和脸颊,无数次对他说同样的话:“爸爸爱您,谢谢您来到我的身边,谢谢您让我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柔软,谢谢您让我走进你的世界,您让爸爸变得更成熟更美好,您让爸爸探索了未知的世界……您太厉害啦,您是我的老师……”。我经常重复这些话,我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无论他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能和他有效互动。当然我并不是无条件地纵容孩子,溺爱孩子,这里面差之毫厘的细微差别会在时间的催化下导致谬以千里的巨大不同,这一点,还请读者朋友读完全书再通盘理解。

我发自真心地接纳和爱我的儿子,但我也清楚地觉察到,有时候,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时候,我爱的不是儿子,而是他身上的优秀表现,准确地说是迎合我价值判断的优秀表现,这不是觉醒的我,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知,愚昧向我袭来。

我常徘徊在觉醒与愚昧之间,感谢儿子给我修炼的机会,让我在与他的互动中看清自己的世界。我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我的孩子,只有这样我才能影响并引导我的孩子。没有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个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沟通技巧都是纸上谈兵,甚至让孩子觉得父母很虚伪,令人讨厌。所以,我告诉自己: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文静羞涩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固执己见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逃避畏缩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郁郁寡欢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毛手毛脚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专横霸道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我无条件接纳并爱眼前这个……的孩子,他已感受到我的接纳和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他更愿意被我影响,我也愿意被他影响,我们一起成长。

读者朋友,请你轻声朗读这段文字,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做不到,如果这样,则表明你已经拒绝改变了。你要相信觉醒的父母是能做到的,因此,这些文字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进入安静和平的状态,朗读以上文字,边朗读边想着你的孩子,去无条件地接纳和爱他,哪怕这份接纳和爱并非完全真实和纯粹,也要每天对自己暗示,这样会起到不一样的作用与效果。

事实上,当你真心感恩、接纳和爱孩子本人而不是他的优点时,你所呈现出的文字系统、表情系统和身体系统都统统发生变化:语气会不由自主地变柔和,也会蹲下来看他,甚至是仰视他,自然会抚摸他,自然会带着欣赏和感动的眼光看他;而孩子的心是最敏锐的,他几乎能在同一瞬间感受你的状态,于是他也会随顺你的状态而变化,亲子之间恢复到本然的亲密无间,我不知道这段文字是否能让你废书长叹,甚至迫不及待地去和孩子一起感受一下这种觉醒的感觉。

觉醒的父母会将孩子的一切喜怒哀乐作为自己生命的奖赏: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改变,让自己的心光明,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所以觉醒的父母能真正地做到无条件地感恩、接纳和爱孩子,而不是只爱孩子的优点。

向“老师”学习,模仿“老师”

模仿孩子,是件很有趣的事,在大人眼中,孩子是不正经的,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相呢?何不学学孩子呢?我经常向儿子学习,模仿儿子,他跑着吃饭,我也跟着跑,他跳着吃饭我也跟着跳,我模仿孩子的声调、语气和肢体语言,我不但可以和他同频共振,建立感情,还找回了小时候的天真灿烂,真是非常感谢我的小老师。

从孩子身上,我又开始探索很多被忽略的简单的问题,他一个又一个看似“无知”的“为什么”让我一次次看清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于是,我更能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熟知非真知”。不要批评指责和干涉,顺着“老师”的做法,往下走。

有时候孩子做了一件很“离谱”的事,往往遭到大人的批评教育甚至训斥打骂。事实上,所谓的“离谱”也只是以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而觉得离谱而已,也就是说这个离谱只是成年人约定俗成的一种认知或风俗习惯而已。我看到一个故事:

女儿:“妈妈,给你半块钱。”

妈妈:“还有一半呢?”

女儿:“给爸爸了。”

很简单的一个对话,接下来妈妈应该做什么?我相信有的妈妈会说“浪费啊,把钱撕断就不能用了”。也有的妈妈会说“钱上有很多细菌,不要拿钱”。还有的妈妈会说“你对钱没有概念,长大后怎能赚钱呢?”或许还有其他教育、批评和指责,妈妈们希望通过每个机会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样的妈妈就完全没有将孩子视为老师,而是将孩子视为其教育的对象。

觉醒的妈妈或许会这样说:“啊,太棒啦,你真公平,给爸爸和给妈妈一样多,妈妈要学习你的公平心;而且你做到了视金钱如粪土,好厉害啊……”当然,这样的对话,可以视孩子年龄大小来定。所以觉醒的妈妈能将一个简单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顺着孩子的天性去探索,得出了孩子“公平”“不知贵贱”的天地之大德——《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天地是无所谓仁与不仁的,将万物和刍狗一视同仁。”所以,一场暴雨会冲走泥沙,也会冲走谷物,孩子会把纸撕掉,也会把钱撕掉,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德吗?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正是遵照《道德经》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导而行事,孩子的行为正是效法天地,顺道而为。所谓的对错只是父母用成人世界的眼光而得出的自我判断,从本质上讲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戕害孩子。

普通父母总会用自我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控制孩子、表扬孩子、赞赏孩子,请注意:只要是用自我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就是在限制孩子——限制孩子的更多可能性。觉醒的父母会顺着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以便和孩子共同成长——生命的成长。

再说个例子: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在回忆他幼年的一段经历时说道:

有一天,他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将牛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一片狼藉。他的母亲闻声而至,然而她没有发火,也没有说教,更没有处罚他。

她说:“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小格伦真的就玩起了牛奶。

几分钟过后, 他的母亲说:“开心吗?牛奶是你洒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小格伦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的牛奶和杂物收拾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没拿住牛奶瓶,说明你还没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只大牛奶瓶。现在, 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小格伦反复实践,直到牛奶瓶在搬运过程中不会掉下来。

这是一位觉醒的妈妈,一个能体会孩子世界的妈妈,如果没有孩子来做我们的老师,母亲根本无法探索这美好的世界;同样,如果没有这位觉醒的母亲,小格伦或许也无法成为卓越的人才。

写小格伦和他母亲的例子时,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个事,也与读者朋友分享一二:大约在2010 年,我开车过十字路口时和一位卖西瓜的农用车相撞,我的新车撞瘪了,农用车虽然没有受大伤,但急刹车的惯性将车里的西瓜摔得满地都是。我们下车看现场,卖瓜的兄弟很着急,我一边安慰他一边顺手捡起一个裂开的西瓜,边啃边打电话报警,边啃边打电话给保险公司。路旁围观的人觉得我很奇怪。或许,我的世界依然还有一份童真,这或许也能说明我和我家“老师”玩得很投入的原因吧。

各位想觉醒的父母们:对于7 岁以下的孩子,不妨少些批评、指责和干涉,顺着孩子的方向去探索,让孩子带着我们抵达梦中也未曾到过的地方,去感受生命的喜悦。

只负责保护“老师”身体的最低安全度

我说顺着孩子的行为往下走,顺其自然,很多家长就有疑惑了,这不是教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吗?有这样的疑惑很正常。我们先来看看普通父母与觉醒父母的差别。其差别就像看世界的三个层次:低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层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说得通俗一些,其差别也像自来水与冰川水的差别,冰川水是未经任何污染的天地之水,而自来水是经过人为控制的人造之水。所以同样是不管控,于觉醒的父母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于普通的父母来说就是放任自流。

我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除非在危险和极端的情况下才出手干预,也就是说,我们只需保护孩子身体的最低安全度。举例:有一次我在烧水泡茶,儿子来到我身边指着壶问:“爸爸,这个烫不烫?”我说“当然烫啊”,他问“能不能摸?”,我说“您试试看”,然后我就用手背来演示迅速触摸的方法。儿子也学着我的样子感受壶的温度,于是他知道了烫的感觉,我想这是个不错的探索。我没有给他讲大道理,

也没有恐吓他,只是顺着他的思维和行为去陪着他探索,并确保他的安全底线。所以智慧的父母永远鼓励孩子去探索,却又随时为孩子准备备胎并铺设回家的路;而普通父母总是剪断孩子飞翔的翅膀,却又埋怨孩子不能飞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