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戰爭打一百年還能繼續打,現代戰爭打一年很多人就受不了?

用戶674466434566666


當然這是錯的,古代之所以能慢慢悠悠打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戰爭不會波及普羅大眾(當然這也是以主體而論,完全不波及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秦穆公和晉國作戰,打到危難之際,突然從山裡殺出幾百個野人,打退包圍秦穆公的晉國軍隊。當時秦穆公很奇怪,你們野人從來不參加戰爭,咋這時候出來救我呢?野人就告訴他,從前俺們曾不小心吃了你的馬,你不但不治罪,還說吃馬肉不喝酒就會傷身,於是賜酒給俺們。因為這個緣故,俺們這次捨命來幫你。

這自然是個特例,所謂的野人其實就是農民,按照春秋的規矩,他們是沒有參戰資格的。

(春秋以車戰為主,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費錢的事)

那麼春秋之際誰能參加戰爭呢?必須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平民不行,奴隸更不行(商紂王就是違背了這一條,導致了自己的亡國)。能上戰場的,起碼是“士”。顧頡剛先生就曾說,“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正因為參加戰爭的,都是有身分的人,所以在早期,確實打仗很講規矩和禮儀。宋襄公在與楚國開戰之際拒絕擊敵於半渡,理由是:君子不幹這種二皮臉的勾當,要打,那就等對手排好隊,大家公平交手。

後人都覺得宋襄公有點傻,但實際上這確實是當時的戰爭規矩。楚國最初是蠻夷,所以不太守規矩。但後來在中原呆久了,也頗有領會。譬如晉楚邲之戰。晉國被楚國打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軍如何抽去車前的橫木,讓戰車衝出陷坑。於是晉軍調侃說:“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孔子的門徒,就更是如此。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孔悝遭亂被困,子路趕緊去救援,結果打到一半,他的冠纓被砍斷,為了不有失君子風度,他彎腰撿帽子,結果被人砍成肉醬。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但對子路的死,他其實是完全贊成的。

正因為這個緣故,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一般都很小,甚至往往一個早上就打完,打完吃早飯也不晚,所以有云:“滅此而朝食物”。而且開戰的地點一般都在兩國國境線上,即所謂“疆”,以此有“疆場”之稱。作戰雙方在開打之前還會打招呼,問對方:“你丫準備好了沒有?”

依舊是宋國,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狹路相逢,華豹先射一箭,沒射中,他打算再射一箭。這時公子城就很不屑了:“你再射就不義了!”因為當時的規矩,是雙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於是華豹就放下弓,等公子城搭弓一箭將其射死。這個事例聽上去也很迂腐,但背後卻是當時非常盛行的戰場禮儀。

古代戰爭,頭一個講究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必須要師出有名,派使者去敵國告訴對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並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敵國國君過世等重大變故發兵攻打。第二個是不能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必須要找個寬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擺開陣仗幹一架。第三個是在對方沒擺好陣型之前,不能發動進攻。第四個是不能在對方已經受傷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對對方造成二次傷害。第五個是不抓花白頭髮的老人當俘虜。第六個敵人敗退逃跑時,不追,實在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一套裝備,更是值老錢了。穿得如此豪華去打仗,當然要講規矩)

當然這些規矩,到春秋晚期乃至戰國時代便基本瓦解了。但在歐洲,類似的騎士在戰爭中也有一套嚴格的戰場規矩,譬如說抓住對方一個騎士,只要他起誓說會付你多少贖金,你就可以釋放他,他會嚴格遵守規矩送錢給你云云。要不然你在騎士朋友圈一散播他賴賬的消息,他的名聲就完蛋了。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戰爭規矩,造成中國春秋以及歐洲中世紀,雖然戰爭不斷,但其實損耗人口並不嚴重,對平民、對農業和商業的破壞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至少沒有後來那麼大。尤其像後來的那種屠殺戰俘甚至屠殺平民的事件,在那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三個原因吧,第一:戰爭傷亡率和擴散能力的飛躍式進步,一戰波及的傷亡3000萬,而20年後的二戰波及傷亡將近2億.持續時間相差不大 按照這個速率發展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不需要統計傷亡了.也沒有必要了.自二戰後戰爭的規模也就被戰爭的雙方刻意限制和避免,美蘇兩級世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特別是2戰後核武器的相繼問世讓戰爭雙方都明白了真要不顧一切的打那戰爭就沒有勝利者,真正的獨夫民賊了.

第二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兩次海灣戰爭可以說確立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他改變了戰爭的規則,癱瘓敵方指揮中樞成為新的戰爭法則.所謂的100小時戰爭很好的詮釋了瓦解一個軍事體系最快的辦法就是打瞎—摧毀敵方雷達等一系列偵查手段,打啞—摧毀敵方指揮中樞,打癱—摧毀敵方各個單位的指揮單位.剩下的就是作鳥獸散了.

第三:自我戰爭的約束力,參戰國家都會極力約束戰爭規模,同時就是核威懾的存在以及無政府主義的邊緣化.這些都是歷次戰爭後人類對戰爭的約束力的加強,紐倫堡和東京審判讓戰爭罪進入到政府間的公約中,而不再是以前的無限制狀態.特別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聯合國的存在讓這種無政府主義徹底失去了土壤,無論聯合國的約束有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但至少有了可以參照的理論基礎,如果真的是被聯合國定義為違反聯合國家宣言的準則,這個國家怕是真的活不過20年.


AricDeng


消耗不同,戰爭烈度不同。

古代戰爭,對於國內的影響要相對較小,比如邊關作戰,而且是長時間消耗戰,對於國內,大多數時候,就是多徵調一些民夫,多徵調一些糧食,或者多交一點賦稅,生活雖然苦一點,但就好比遭個天災,也還不是不能承受。

現代戰爭不同啊,戰爭局面空前,舉個簡單的例子,現代的戰爭,很多是沒有類似古代的前後方一說的,對方的飛機、導彈,隨時可以攻擊你後方的軍事基地,對方的特種部隊,很可能潛入破壞橋樑隧道,簡單點說就是盡一切可能摧毀你持續作戰的能力。

那麼如果遇見兩個旗鼓相當的國家,這樣打起來,只能是兩個國家一起玩完,如果國力差距巨大,類似美國打伊拉克,那麼不用一年,伊拉克就先受不了,持久戰只有相差不大才可能。這樣程度的戰爭,國內長時間絕對是支撐不住的。


葉飄刀


拿近代戰爭來說:

一、以小農經濟為主, 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 基本自給自足,你圍我五年,我照樣生活的好好的。而且這麼多的小鄉村,你要多少兵力。

二、現在城市化都成百上千萬人口,不用圍,只要幾個導彈炸了幾條交通線,再斷水,電,油,糧,那麼不用三天這個城市就投降了。

三、現代絕大部分人腳走不了路,肩挑不了擔,手無縛雞力,就算能逃到農村也基本餓死了。


阿松5937


這是個偽命題,阿富汗的反侵略戰爭自從1980年蘇聯入侵開始,直到今日反美國入侵戰爭仍沒有盡頭,搞得川普總統想走又覺得太沒面子了;越南戰爭從1955年打到1975年,然後膨脹了入侵中南半島鄰國,外加騷擾北方鄰國,引起北方鄰居的憤慨發兵教訓,但是越南就是不服,斷斷續續戰爭一直持續到1991年蘇聯崩潰才告自動結束。

此外的中東戰亂,如也門內戰及其與沙特領導的阿拉伯聯軍的戰爭,真主黨武裝與以色列的對決,印巴衝突,這些基本上看不到結束的時間表。


軍都弩


那還需要講,古代是冷兵器,刀,棍子。現在是熱兵器,火箭,大炮,原子彈,破壞力太大了,一棵原子彈,廣島一片廢墟。


張明生962


規模不一樣啊。。。以前的打仗,可能叫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去打打殺殺。贏了搶點東西回來,輸了就減點員。。。現在都是子彈導航。很貴。。。一般國家真的打不起仗


恩企業諮詢顧問


因為以前打仗一百年所產生的傷害,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現在一年就夠了


就像小時候怕作業一樣


這個主要是看作戰的規模,在古代,能夠打好幾年的那種基本上都是小規模軍事衝突而不是大戰,真的大戰也撐不了多久的。比如長平之戰打了一年多不到兩年,趙國崩潰;夷陵之戰打了10個月不到一年,蜀漢也是撐不下去撤軍的(被陸遜追擊)。

打仗最消耗的是國力。比如長平之戰時趙軍出動50萬人(包含戰鬥部隊15萬人,後勤35萬人),每天要消耗糧草25000擔,打了一年多總共要消耗糧草1200萬擔;夷陵之戰蜀漢出動30萬人(包含後勤戰鬥部隊7.2萬人,後勤22.5萬人),每天消耗糧草1.5萬擔,打了10個月總共消耗糧草450萬擔。這對國家的負擔非常重,基本上也是撐不下去的。

其次,看地形,地形越險惡的打得越久,地形平坦的地方肯定打不了持久戰。但是如果放到齊魏邊境去,那個地方一馬平川,馬桂陵兩場戰下來都是大規模野戰,一天之內傷亡好幾萬人,以古代的人口怎麼可能支持下去?當然,如果進入到城戰階段就會打很久,古代打仗破壞力很小,只要守住一個地方基本上很難突破,比如秦國函谷關,秦軍常年駐防函谷關的兵力也不過3000人,而函谷關關的攻擊兵力最多隻能放20000人,這樣打仗的話就算全部損失的話也沒多少,所以秦魏交戰才能打上80年。


優己


題主所說的古代戰爭打一百年還能繼續打,估計是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三國時代的理解,看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之間互相攻伐,兼併,熱熱鬧鬧的從公元前770年打到了公園前221年,最後列國才統一在秦國強大的強大的臂彎裡。三國時代從十八路諸侯反董卓開始,一直到司馬炎稱帝,三國一統也是斷斷續續打了近百年。




現代戰爭,比如說美國打擊薩達姆,美軍僅僅用37天,就將獨裁伊拉克二十多年的薩達姆政權摧毀,並且通過審判判處薩達姆絞刑。自稱“眾王之王”,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在獨裁利比亞42年之後,被山姆大叔帶領北約一眾小弟用幾個月的時間徹底摧毀,據說“眾王之王”在被從防空洞內抓出來後,被刀穿菊花而死。

之所以會讓現代人感覺有如此大的時間差,小編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的差異使現代作戰雙方在作戰能力上產生維度上的差異,大大縮短了戰爭所需要的時間。



北約打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前期,法國曾主導對利比亞作戰,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法軍在發現利比亞精銳裝甲團後,派出兩架陣風戰機,先用導彈將所有裝甲裝備摧毀,然後再用航炮消滅所有企圖逃跑的利比亞軍人,解決一個坦克團,對法軍飛行員來說就像打了一會電子遊戲,武器裝備的差異,使戰爭雙方產生了“維度”差異,“降維打擊”對於處於高緯度的一方可能就像在打遊戲一樣。

而在先秦,三國時代,武器裝備,糧草軍械雖然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但是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之下,作戰雙方無法產生“維度”差異,戰爭的時間自然也會比較長。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自己能動員多少士兵,自己能拿出多少糧食。



最經典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當秦趙兩國陷入苦戰,最讓趙國苦惱的不是秦軍的驍勇善戰,而是糧食,在苦撐了幾年後,正是糧食最終讓趙國倒下了,也可以說如果秦趙兩國都可以做到糧食無限量,這場戰爭的時間還將會被大大拉長。

二,核武器的出現讓大國之間的戰爭極為剋制,而古代則是相反,在封建統治者眼裡一國就是一家,反而對戰爭不計成本。



二戰之後,各大國畏懼於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對戰爭的態度都極為剋制,比如說,美蘇兩國曾經像兩口子一樣打了幾十年冷戰,就是沒有真正動手。

在封建時代則沒有這個大殺器,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攜戰勝劉表的兵鋒而來,實力強勁,孫權劉備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是兩人還是準備砸鍋賣鐵幹他一票。打贏了就坐地分贓,打輸了和直接投降基本都是一個效果。

另外,在封建時代,在“王”和“皇帝”的眼裡,他們的一姓就是一國,不戰而降,或是戰敗投降,雖然士兵,老百姓可以活下來,但是他們這一國算是完了,因此,只要有一次絲可能性他們就要為了自己的一家一姓帶領全國拼到底,哪怕是苟延殘喘,這也導致戰爭時間被拉長。

第三,古代交通條件差,戰爭的準備時間,行軍時間要比現代時間長的多。

有了,飛機高鐵之後,大家會感到世界小了,中國小了,但是在古代依靠人背馬駝的時代,世界看起來要大的多。成吉思汗要征討花剌子模,光是路上就走了兩年多,而以現代的機動能力,時間則要幾十倍的縮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