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詩經》之後三百年,詩壇沉寂,而《楚辭》的出現則把中國詩歌推向了另一個座高峰。

與《詩經》質樸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有所不同,《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什麼是浪漫主義呢?

浪漫主義就是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來反映客觀現實,以熱情奔放的語言、奇偉瑰麗的想象來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來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楚辭,顧名思義,就是楚國人的歌詞,這是戰國後期產生於楚國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所以它具有濃郁的楚地特色和巫文化色彩。

在行文結構上,《楚辭》與《詩經》也有不同。

《詩經》中是大量的古樸四言體詩歌,四字一句較為常見。

而《楚辭》則不然,句式靈活多變,而且在句末或者句中常有一個“兮”字,並且很多的詞語多為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更有自己的特色,適合表達更豐富的思想情感。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如果說《詩經》是當時中原文化的代表,那麼《楚辭》就是南方文化的瑰寶。

那麼,“楚辭”一詞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我能查到的資料顯示,漢代以前,是沒有“楚辭”這個詞的,這兩字在我翻閱的史料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咱們比較熟悉的《史記》中,由司馬遷同志記錄的一個叫朱買臣的人,這個人由於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並得以升遷,可見,多讀書是有好處的。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

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

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我們可以看到,在漢初,就已經有了“楚辭”這一稱呼,而根據記載,漢初其實就已經有人在蒐集楚辭了。其中吳王劉濞以及他的弟子,還有淮南王劉安與他的門人都在蒐集楚辭。

【《漢書·地理志》載:

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

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

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顯名。

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

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

興於文景之際。

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客著書。

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

文辭併發,故世傳《楚辭》。】


所以,楚辭當時是比較受歡迎的。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西漢末年,漢成帝時期,著名文學家劉向同志,開始著手收錄楚辭,並對《楚辭》開始了系統地整理。

【《漢書·卷十·成帝紀》記載:

秋八月乙卯晦,日有蝕之。

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

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


劉向在蒐集的時候,總共輯錄了屈原、宋玉的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屈原、宋玉的作品計十六篇,定名《楚辭》為總集之祖:《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


但是劉向編錄的《楚辭》早就丟失了,我們未能確知其篇章卷數,但是從被認為是保存較完好的《楚辭章句》及通行版本看,應該是16卷16篇。

【東漢文學家王逸在《楚辭章句》記載:

後世雄俊,莫不瞻慕。

舒肆妙慮,纘述其詞。

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後來東漢文學家王逸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成十七篇傳於後世,我們今天看到的《楚辭》,就是這十七篇。

楚國詩人屈原無疑是楚辭的奠基者,而且是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子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的長篇抒情詩《離騷》是《楚辭》中的佼佼者,也因此後世人稱楚辭為“騷體”。

漢代最為著名的文學體裁當屬“賦”,而賦中有一“騷體賦”的類型,與楚辭的聯繫甚是密切,騷賦中大量“兮”字的運用是它與其他文學作品有別的最顯著特徵。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我們看看《離騷》中的一段話: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節選


這是《離騷》中讓我讀完最後一句就想找到全文的一段話,印象中自己是因為“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才找到了《離騷》,時至今日,不論是工作、創業、抑或做著許多“奇葩”事情的時候,我想,那大概都是我對自己人生的“求索”。

我是一個愛極了《離騷》的人,記得當年初讀《離騷》的時候,感覺極其拗口,韻律不似唐詩宋詞元曲,不過多讀幾遍以後,倒也覺得很是朗朗上口。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騷體的詩詞從那時起似乎就已經注入了我的靈魂。

再後來,接觸到屈原的生平,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端午時節我們再念屈子,今日就暫且不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