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導語:

公元前278年,楚國原三閭大夫屈原,得知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大軍攻破後,傷心欲絕,於農歷五月初五投入汨羅江,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文學形勢的奠基者——屈原,溘然長逝。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詩人,用他的一腔熱血,將一生都揮灑在楚國的土地上。離開郢都,一路向南,一步一步的丈量他熱愛的祖國,最終為它而生,也為它而死。同時,作為偉大的詩人,屈原在憂憤之際,創作出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楚辭》的蒐集整理提供了大量優秀作品,為後世奠定了浪漫主義格調,《離騷》一部憂憤之作,《九歌》《九章》等數量眾多的富於楚國特色的優秀作品。

從中領略到楚國的風物人情,山川秀美,以及對當時危害國家社稷小人的強烈控訴與批判。忠者、賢者流放於廟堂之外,奸者、佞者危害於朝廷之上,致使國將不國、君王臣子流散。而《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採集各個諸侯國地區的特寫文化彙總而成,中國最早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而《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文風的開始,從風物到鬼神,楚地的風光盡展現於此,多姿多彩,獨具魅力。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屈原畫像

《楚辭》的產生

我國一直被冠於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之名,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交相輝映。而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兩大源頭,前者是浪漫主義、後者是現實主義。

同時《楚辭》也造就了屈原——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西周分封之際,楚國雖然地處江南,但古時的江南可不必現在的繁華,而是南方荒蕪之地,蠻夷所在,終年瘴氣繚繞,被中原等自詡正統的封國嘲笑。

因而養成了楚地之風與中原之風不盡相同的特點,羋姓貴族佔領了楚地,因為遠離中原,所以楚國受到禮樂都影響比較小,導致楚國文學的文風與中原地區大不相同,充滿其特殊性。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楚國疆域

楚國地區文化受到夏商時期殘留文化的影響,楚地民間巫風濃烈,好鬼神,多廟祠,百姓信奉巫鬼。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下,當時的歷代楚王也信奉鬼神,將民事,政務,甚至於戰爭的勝利寄託與鬼神的問卜之上。因此,使得當時有著大量的祭祀活動,在巫師的帶領下開展。

巫師在當時是由智者擔任的當時,神靈主宰天地的一切,而神靈通過巫師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和授意,巫師逐漸成為了神的代言人。在祭祀的過程中,巫師要載歌載舞,並且吟誦祭詞,來取悅神靈,祈求神靈降世。而這這些內容,也為屈原等人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楚辭》書影

"楚辭"之名,出現於漢武帝之時,這個時候的"楚辭"已經成為與"六經"並列的一種專門的學問,為當世大家所研究。宋代黃伯思在《翼騷序》中認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描寫紀念的皆是楚地的人與事物,因此命名為"楚辭",《楚辭》的直接淵源是以《九歌》等為代表的楚地民歌。

使得《楚辭》的作品中帶有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最終在西漢末年,由劉向收錄編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編成《楚辭》一書,之後東漢王逸作注,即成《楚辭章句》。《楚辭》共二十六篇,其中二十三篇是屈原的作品。

政治抒情長詩——《離騷》

《離騷》是《楚辭》收錄屈原的代表作,少有的宏篇鉅製,乃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屈原被罷官,離開郢都往漢北流放之時寫作而成。這時的屈原,心情惆悵,在朝堂上受到排斥,奸佞的汙衊,最終連楚懷王都懷疑屈原。使得屈原悵然而去,於是一路上憂憤難解,始作《離騷》,乃成此鴻篇鉅製。既是在抒發自己被流放之後複雜的情感,也有對楚國朝堂的失望,為楚國的未來感到擔憂。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楚懷王

《離騷》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在屈原的自述下表達了自己堅貞的情操,不二的忠心,以及君王重用奸佞的痛心。而離騷所展現的最多的以及最真摯的便是屈原的忠君和愛國不二之心。屈原在《離騷》中向我們塑造了一個節操高尚,不懈追求理想,不甘同流合汙的高潔傲岸的光輝形象。同時也有屈原面對楚懷王昏庸以及朝堂政治黑暗的控訴,不滿。

凸顯了屈原不肯與群小同流合汙,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品格,以及其傲岸人格和不屈鬥爭精神。而在創作過程中,大量採用各種意象做比喻,例如香草美人等,為之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範例。《離騷》這一鴻篇鉅製可謂影響深遠,深刻的對後世的創作產生影響,題材,章句等。《離騷》千百年來被推崇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辭藻之優美華貴,另一方面更在於從其中所見到都屈原的為國擔憂之心,這位偉大詩人的嘔心瀝血,卻遭排斥。

祭祀之歌——《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祀之歌的基礎上加以改定並保留下來的,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以及巫鬼元素。在《楚辭》中一共有十一篇。分別祭祀至尊之神、雲神豐隆、湘水之神、壽命之神、子嗣之神、太陽神、河神、山神;以及 陣亡將士之魂,此乃人鬼。除去首尾兩章,《東皇太一》和《禮魂》分別為迎神曲和送神曲,剩下的九章以詩歌的形勢描繪稱讚各種神,語言優美,頗具楚地詞風。《九歌》以描寫愛情為主,同時也表達對神靈的讚頌和祭者的虔敬。以及包括陣亡將士的祭奠。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山鬼》

首先《九歌》作為祭祀之歌必然帶有祭祀歌特有的特點,因為是用來給巫祭神所用,所以帶有明顯的表演性,具有一定的戲曲因素,既需要載歌載舞,又要與神溝通。因此歌樂舞三者合一,既有獨唱,又有對唱和合唱。

善於描寫人物心理,並且細膩深入,總的來說,《九歌》語言自然清新,例如《山鬼》情景交融,將主人公心理的變化刻畫的細膩豐富,富於感染力。實際上這些根據原始祭祀歌改變而來的,更重要的是寄託了屈原對故土的思念,以及在其中吊念為楚國犧牲的將士們,寄託自己的情感,並加以對政治黑暗的控訴與抨擊。最重要的是面對懷王任用奸佞的痛心。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之一、浪漫主義的誕生——《楚辭》

湘夫人——湘水之神

另外,屈原的其他作品,例如《九章》這一組抒情詩,大致內容與《離騷》相似,主要敘述屈原在楚國的身世遭遇。因此更具紀實性,相比於《離騷》更具有考察價值,可以用來研究屈原的生平以及其思想變化歷程。還有著名的《天問》,屈原對天發問,探尋宇宙萬物變化的原理,從天地的形成到國家興衰最終歸結與楚國令人大失所望的政治現實。同時也看到了屈原孜孜以求的精神。

總結

在屈原之後,出現了一批深受屈原創作風格影響的楚辭作家,例如,唐勒、景差宋玉等,然而只有宋玉的作品流傳後世。一方面是限於媒介的稀缺,還有便是戰爭中遺失過多。

楚辭突破了傳統的四言句式,善於用華美的辭賦描繪,為漢代賦體文學的創作提供了範本。同時也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另外在屈原出現大量比喻,例如香草美人,代指君臣,這一創作習慣使得後世文人借用此比喻,屢見不鮮。香草美人意象結合著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經歷,從而更富有現實感,更加充實。屈原不僅僅是在作品上的巨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其堅持不懈,不與小人同流合汙的高尚的節操,以及面對楚國黑暗政治下奸佞小人的誹謗,敢於奮起反抗的精神。

這樣的精神,使得後世有識之士,代代傳承,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氣概。


黃伯思《翼騷序》

王逸《楚辭章句》

《漢書》

《楚辭》

班固《離騷贊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