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的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黃伯思《東觀餘論》

一,"楚辭"和《楚辭》的最初記載

名詞"楚辭"及《楚辭》的最早書面記載。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楚辭》

最早出現楚辭的記載,是《史記》之中的《酷吏列傳》: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

這是名詞"楚辭"最早見之於文獻的記載。大意是朱買臣由於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並得以升遷。

這不奇怪,朱買臣為會稽人,會稽在南方,正是故楚國的範圍。文人雅士當然會楚聲,楚樂,楚舞了。

至於楚辭是如何成為《楚辭》的?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時代楚國人屈原 、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來王逸把自己所作《九思》加進去編纂成冊,合成十七篇,這就是《楚辭》最初的版本。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因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等來表現悲憤沉痛,纏綿悱惻而又容納獨特的浪漫主義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東皇太一,人神絕戀

二,楚辭產生的歷史背景

戰國後期,七雄並列,以秦楚齊為最強,三國均有統一中國的可能。尢其是楚國幅員廣大,物產富饒,自然條件勝過齊秦。自從楚威王滅越,把疆域擴展為東為海,北至河,南黔巫,西巴蜀,洋洋乎大半個中國。再為楚武王改制,整頓軍備,勢力又增。故有"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宛巨鐵釶,慘如蠡蠆,輕列僄遫,卒如飄風。"之雄風,可見成了超級大國。楚悼王用吳起再加一把火,錦上添花了。楚懷王初年,他做盟主了,率五國攻秦。如果繼續稱雄下去,楚國統一中國的希望比其他國家更大。這是春秋戰國以來楚國的基本走勢。

在這期間 楚國在與中原往來的交流中 ,它的政治學術文化深受影響,卿大夫外交辭令汲收中原文化精華,早熟練了"賦詩"見志的外交語言辭令。屈原有"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王甚任之"。這樣的才華,與中原文化交流是分不開的。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九歌·湘夫人》: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在長期的獨立發展中,楚人一面吸收中原文化,一面又豐富提高自己的特色文化,長江、漢江是荊楚文化的搖籃,孕育了楚地的音樂,舞蹈等文化藝術。這為後來楚辭的集大成者屈原的創作準備了優越而充分的條件。

由於秦楚爭霸,屈原被捲入激烈的鬥爭漩渦之中,他堅決反對楚懷王及其左右對外敵的妥協投降。但是,楚懷王一再失敗,加深了楚國的災難。屈原悲痛莫名,把一腔愛國熱情賦於創作。因此產生了他悲憤沉痛,纏綿悱惻又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壯麗詩篇,後人輯錄成冊,成了《楚辭》。

三,楚辭句子的一般結構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虞兮虞兮,奈若何?

語氣助詞的使用,如廣泛地使用"兮"、"思",奠定了後來楚辭文句表達的基本結構。這裡用劉邦和項羽兩位楚辭愛好者創作的《大風歌》和《垓下歌》簡單地說一下:

劉邦《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項羽《垓下歌》:

力撥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把語氣助詞"兮"去掉,照樣讀得通。但乾巴巴的沒滋味。有了"兮",便知道這是騷體辭句,因此"兮"就成了楚辭文句的"身份證",有了"兮",多數情況下,這種文體的標鑑,讓讀者一目瞭然——這是楚辭體的句法特點。

上面兩首歌詞連續多讀幾遍,前者悲涼無奈想哭,後者悲傷欲絕有淚音,英雄悲哀,英雄末路,咽哽在喉,且悲且哭……往復行呤歌唱,正是楚辭抒情婉轉的地方特點。

這是楚辭句法的主要結構形式。

四,楚辭內容的來源

,楚地的民謠

早期的中原和楚國的文化對流,北音南下對楚辭的影響深遠。

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的獨立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楚的地方文化。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有自己的鮮明持點。又因為長期與北方各國接觸,不自覺地吸收了中原文化,這一南北文化碰撞和融合,發展提高了楚地固有的民間文化藝術形態。產生了地域廣闊的民越,幾乎可以長江的源頭到長江入海口,從巴蜀到吳越之濱,均是楚民謠產生的搖籃。比如下文引用的《越人歌》,已經在越地產生而又在楚郢一帶傳唱。

在周朝初年,長江、漢水,汝水一帶的民歌已經採集在《詩經》中,比如《漢廣》和《江有汜》。還有其他文獻保留流傳至今流傳的《子文歌》、《越人歌》、《滄浪歌》、《楚人歌》等。這些說明了楚國早期的民間文化十分發達。因此被楚辭廣泛地吸收。尤其以《越人歌》之深情,別有一番風情韻味。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 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二>,楚國的巫歌

楚國的巫風流行,官方民間祭祀時必須有巫師"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了原始宗教氣息。女巫盛妝作神樣,衣服鮮麗,佩飾莊嚴,在編鐘鼓鑼和音樂的節奏下載歌載舞。巫師雜著神話傳說,舞姿怪異,羽飾華麗,峨冠搖曳,十分豔麗。《離騷》裡面的巫咸,巫陽等神人合一的下神場景,即是這種帶有巫音色彩的詩情畫面,這又是《楚辭》的一大特色。這種巫歌一直流傳到東漢末年。邯鄲淳寫作的《曹娥碑記》,記載的曹盱即是楚巫樂神之"專業戶"。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曹娥碑記 》漢- 邯鄲淳

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無論形式上內容上均是楚巫行業的特點。曹盱在江中祭祀伍員時,因為多喝了幾口酒,在船上撫節按歌(楚歌),跳舞樂神時不小心落江而死,他女兒曹娥投江尋屍而俱死的哀怨故事。這說明楚國巫歌的流傳廣泛而且久遠,影響力非凡的這一特徵。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楚國圖騰,金烏凌空

,楚國的音樂

楚地音樂對楚辭的影響:春秋時己有"樂歌",在長江南北己分成"南風"和"北風"當年大樂師鍾儀操南音,其主旨在於"樂操土風,不忘舊地。"從此之後,楚歌,楚舞,楚聲一直被人們喜愛。這表明楚國的地方音樂非常發達。作品反應在《陽春》,《白雪》,《涉江》等詩篇上。這些篇章的篇後有"亂"辭,"少歌","倡"等作標誌,是樂曲的組成部分。有餘音繞樑的獨特作用。

,楚國的方言

方言楚辭的特殊作用,這些字眼不可忽視:扈,汩,憑,羌,侘傑,嬋媛之類,它們對楚辭的豐富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方言,地名相合,更具神韻,比如"巫峽″,"巫山″,"巫山雲雨",增添了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置身此境,飄飄宛轉,如幻如夢。《離騷》里布滿這些方言,地名,芳草……構成絢麗的地方特有的風物畫面。

,楚國的舞蹈

民間舞蹈的起始在祭祀,楚人但凡收穫,出獵,征戰,慶典,生日,耕禮……都要作舞蹈娛神樂神,企求山川鬼神的保佑。這些舞蹈姿式怪異,在樂器的伴奏下奔騰跳躍,跳到累倒為止,形成楚舞獨特的厚重凝練風格。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如夢如幻:洞庭波兮木葉下

五,楚辭體詩歌受到後人追捧

以項羽和劉邦為例的楚歌創作

楚地的歌,舞,樂對當時影響有多大,我們不知而知,但從《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楚歌的威力: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地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自為詩曰:

力撥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本紀》

同樣還有一例: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高祖本紀》

楚歌成了催命符,使項羽平生第一次"大驚",這一驚非同小可,竟至於敗亡。這是項羽。

再來看漢高祖劉邦: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

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汝楚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織,尚安所施!"《留侯世家》

這首《鴻鵠之歌》中的"逗號"變成楚辭的標誌字符"兮",便成了完美的"楚辭″體詩歌:看看"兮"在"風"與"騷"間的華麗轉身!

鴻鵠高飛兮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兮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兮當可奈何。

雖有繒織兮尚安所施!

漢高祖即興創作的《鴻鵠之歌》,則是對《詩經》的領會?不僅體會了,而且還在《詩經》與《楚辭》間互文,這也夠奇特了。看來說"劉項原來不讀書"相當不可靠。

商山四皓一出場,劉邦明白廢立不成,心中悲涼,首先想到用楚歌楚舞排解心中痛苦。而威夫人又是楚舞集大成的藝術家,曾作"翹袖之舞"而獨步舞臺。這不難理解劉邦寵愛戚夫人了。他們原本就是一對楚音楚舞的知音。劉邦向來喜歡楚辭,由此可知一二,他即興創作的《鴻鵠之歌》,則是楚辭的流傳影響在兩漢時非常寬廣而深刻的佐證。

六,《楚辭》的定名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的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楚腰纖細掌中輕

《楚辭》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擷幾葉欣賞"兮"的韻味。

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

沅水芷草,澧水蘭草,儂與卿的思念埋在心間。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執著追求,不言拋棄,乃有成功之希望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水清無魚,適當昏濁可立世。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招隱士》

浪漫和美好,皆在旅行途中。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惟有《楚辭》留給後人回味。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是如何形成的

佩長劍之離陸兮,羌中道而何傷

屈原的《離騷》,竟有如此悽美。

《史記》

《楚辭》

《離騷》

《曹娥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