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們家常的早餐不過是牛奶、豆漿,晚飯隨便弄點兒稀飯饅頭也可將就,吃飯就是吃飯,基本意義是維持生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飯和吃什麼飯反而與生存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可是說到其中蘊涵的意義,一般來說兩個字——沒有。但屈原的這兩餐看起來就很特別了,它不是普通的吃飯,而是有著深不可測的意義。孔子說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佛教當中也將貪吃當做一項罪孽。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屈原

道教有辟穀之術,可以不吃飯而健康如常,據說這樣還可以長生不老,漢代的張良就是一個辟穀得以長壽的代表,可見在他們那裡吃東西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可是屈原卻把飲食正兒八經地拿出來放在自己的詩歌中當事兒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起來喝的是木蘭上滴下的露水,那些露水聚於芳香之處,流過芳香之徑,小巧玲瓏,晶瑩剔透;晚上吃的是秋菊的花瓣,秋菊綻放在天氣漸寒時候,傲然不群,絕世獨立。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關於“秋菊之落英”需要加一點說明,很多人認為秋菊之落英就是秋菊飄落的花瓣。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詩人本來很講究的飲食就變得有點兒不太衛生了。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發起了一場聲勢規模都很浩大的辯論,而這場辯論一下子就延續了很多年。宋代的孫奕認為“落”是開始的意思,與我們今天所說某某建築物完工了叫“落成”一樣,所以“落英”就是剛剛長出的小花,所謂“始生之英可以當夕糧也”。他反問那些堅持落是“墜落”的人,“設或隕落,豈復可”,如果都落在地上了,不是枯萎的就是有病的,怎麼還能當飯吃呢?怎麼能顯示我們詩人的高潔品質呢?宋代的洪興祖批評孫奕亂解釋,他認為落英就是掉落,落花有主動落的也有被動落的,秋花(即菊花)沒有自落的,屈原吃的落英絕對是新鮮的,因為那是他自己摘下的,是“我落其實”,而非自然脫落。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落花

落花的事情還沒有結束。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被無產階級領袖列寧稱為“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有一次在自己的詩中寫道“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歐陽修看到這句連連搖頭說:“安石同志就是太年輕了,讀書太少,怎麼能犯這樣嚴重的常識性錯誤呢?所有的花都會有開有落,可是百花盡落,只有菊花是枯死在枝頭上的。”並隨口吟了兩句詩嘲弄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菊花

王安石很不服氣:“歐陽先生看來是不行了,還沒多老就如此健忘,楚辭當中不是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嗎?”兩個人爭執還沒有結束,就又有一個叫費袞的人跳出來說歐陽、王兩個人都理解錯了,他說:“《詩經》當中有一首《訪落》詩,其中有句詩是‘訪予落止’,最權威的版本《毛詩》註釋為‘落,始也’;另外還有最牛的字典《爾雅》也解釋‘落,始也’。楚辭的意思就是摘下秋菊初綻的花朵。”費袞還舉了一個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例子——蘇軾《戲章質夫寄酒不至》中的“漫繞東籬嗅落英”,難道蘇東坡會撿落在地上的枯萎的花瓣來聞味道,除非他想聞聞菊花腐敗之後是什麼味道。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還有更較真兒的人出來,一本正經地從科學的角度考察了菊花到底是落還是不落,宋代的史正志在《菊譜後序》中說:“菊化剛開的時候,就有黃白深淺的不同,由於品種不同,有落的,也有不落的。花瓣緊密的不落,盛開之後,淺黃色變成白色,而白色的會漸漸變紅,最後乾枯在枝上。花瓣稀疏的大多會落,盛開之後,逐漸變得鬆散,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就會飄落滿地…說到可以吃的菊花呢,只能是菊花剛開的時候,氣味芳香惹人喜愛。如果真等到花兒都謝了,凋落了,吃起來還有什麼味道呢?”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史正志講得有理有據,科學的東西讓人感覺不能不信。否則我們的詩人要想吃菊花還真有點麻煩,只能是“我等到花兒也謝了”的時候才能吃到,那豈不是要餓很久才等到一餐飯。明代的胡應麟就聰明得多,他直截了當地指出:“誰會真把那玩意兒當飯吃呢?別傻了,屈原只是託物寓言而已就像他說的集芙蓉來做成衣裳,把秋蘭連綴起來做佩飾,那怎麼可能呢?至於菊花落不落都沒有關係,就算屈原用錯了也無關大局,那只是一種比喻。”

屈原寫《楚辭》,竟然還提到了他自己的飲食習慣?

是的,那只是屈原的一種比喻,我們慢慢就會習慣他的這種常用的表達方法和思維方式。另外,和那些什麼都吃的同僚們比較起來,特別是曹劌同志在討論戰爭問題時留下的那句傳聞已久的格言“肉食者鄙”,早早就毀了喜愛吃肉的人的名聲。屈原雖然只是飲露而不餐風,離神仙還差一點兒,但能夠以這樣好的東西作食物和飲料的人,一定也是清高脫俗得不得了的人物啊。

作者介紹:我是“簡單5”,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楚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