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们家常的早餐不过是牛奶、豆浆,晚饭随便弄点儿稀饭馒头也可将就,吃饭就是吃饭,基本意义是维持生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和吃什么饭反而与生存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可是说到其中蕴涵的意义,一般来说两个字——没有。但屈原的这两餐看起来就很特别了,它不是普通的吃饭,而是有着深不可测的意义。孔子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佛教当中也将贪吃当做一项罪孽。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屈原

道教有辟谷之术,可以不吃饭而健康如常,据说这样还可以长生不老,汉代的张良就是一个辟谷得以长寿的代表,可见在他们那里吃东西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可是屈原却把饮食正儿八经地拿出来放在自己的诗歌中当事儿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起来喝的是木兰上滴下的露水,那些露水聚于芳香之处,流过芳香之径,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晚上吃的是秋菊的花瓣,秋菊绽放在天气渐寒时候,傲然不群,绝世独立。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关于“秋菊之落英”需要加一点说明,很多人认为秋菊之落英就是秋菊飘落的花瓣。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诗人本来很讲究的饮食就变得有点儿不太卫生了。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起了一场声势规模都很浩大的辩论,而这场辩论一下子就延续了很多年。宋代的孙奕认为“落”是开始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某某建筑物完工了叫“落成”一样,所以“落英”就是刚刚长出的小花,所谓“始生之英可以当夕粮也”。他反问那些坚持落是“坠落”的人,“设或陨落,岂复可”,如果都落在地上了,不是枯萎的就是有病的,怎么还能当饭吃呢?怎么能显示我们诗人的高洁品质呢?宋代的洪兴祖批评孙奕乱解释,他认为落英就是掉落,落花有主动落的也有被动落的,秋花(即菊花)没有自落的,屈原吃的落英绝对是新鲜的,因为那是他自己摘下的,是“我落其实”,而非自然脱落。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落花

落花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被无产阶级领袖列宁称为“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有一次在自己的诗中写道“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看到这句连连摇头说:“安石同志就是太年轻了,读书太少,怎么能犯这样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呢?所有的花都会有开有落,可是百花尽落,只有菊花是枯死在枝头上的。”并随口吟了两句诗嘲弄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菊花

王安石很不服气:“欧阳先生看来是不行了,还没多老就如此健忘,楚辞当中不是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吗?”两个人争执还没有结束,就又有一个叫费衮的人跳出来说欧阳、王两个人都理解错了,他说:“《诗经》当中有一首《访落》诗,其中有句诗是‘访予落止’,最权威的版本《毛诗》注释为‘落,始也’;另外还有最牛的字典《尔雅》也解释‘落,始也’。楚辞的意思就是摘下秋菊初绽的花朵。”费衮还举了一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苏轼《戏章质夫寄酒不至》中的“漫绕东篱嗅落英”,难道苏东坡会捡落在地上的枯萎的花瓣来闻味道,除非他想闻闻菊花腐败之后是什么味道。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还有更较真儿的人出来,一本正经地从科学的角度考察了菊花到底是落还是不落,宋代的史正志在《菊谱后序》中说:“菊化刚开的时候,就有黄白深浅的不同,由于品种不同,有落的,也有不落的。花瓣紧密的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色变成白色,而白色的会渐渐变红,最后干枯在枝上。花瓣稀疏的大多会落,盛开之后,逐渐变得松散,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就会飘落满地…说到可以吃的菊花呢,只能是菊花刚开的时候,气味芳香惹人喜爱。如果真等到花儿都谢了,凋落了,吃起来还有什么味道呢?”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史正志讲得有理有据,科学的东西让人感觉不能不信。否则我们的诗人要想吃菊花还真有点麻烦,只能是“我等到花儿也谢了”的时候才能吃到,那岂不是要饿很久才等到一餐饭。明代的胡应麟就聪明得多,他直截了当地指出:“谁会真把那玩意儿当饭吃呢?别傻了,屈原只是托物寓言而已就像他说的集芙蓉来做成衣裳,把秋兰连缀起来做佩饰,那怎么可能呢?至于菊花落不落都没有关系,就算屈原用错了也无关大局,那只是一种比喻。”

屈原写《楚辞》,竟然还提到了他自己的饮食习惯?

是的,那只是屈原的一种比喻,我们慢慢就会习惯他的这种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思维方式。另外,和那些什么都吃的同僚们比较起来,特别是曹刿同志在讨论战争问题时留下的那句传闻已久的格言“肉食者鄙”,早早就毁了喜爱吃肉的人的名声。屈原虽然只是饮露而不餐风,离神仙还差一点儿,但能够以这样好的东西作食物和饮料的人,一定也是清高脱俗得不得了的人物啊。

作者介绍:我是“简单5”,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楚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