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加入我们!聊聊城中故事。


2017年以112岁辞世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中评网称他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他曾强调:普通话用来交流,方言用来传承本地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青年和晚年的周有光先生,和太太张允和

上期的公众号文章,反响之强烈,既是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这期,让我们再一次严肃地探讨粤语方言诗的源起、勃兴、衰歇——
胡适先生在1935年南游时,用他在广东学会的一点粤语,作了一首《黄花岗》:
黄花岗上自由神,
手揸火把照乜人。
咪话火把唔够猛,
睇佢吓倒大将军。
胡适此诗表达他对当时陈济棠执政广东,文化复古风气的不满。也许是粤语白话通俗朴实,正好符合胡适的口味,所以创作出仅有的这首粤语诗来了。
粤语方言诗,是指用广府白话、即广州话写的诗歌。它经历了民歌、新民歌(粤讴)、旧体方言诗、自由体方言诗的演变。但不管怎样变化,其谐谑活泼,妙趣横生,自成一格,既典雅又通俗,既深刻又婉转的特点,始终为群众喜闻乐见。一般来说,方言诗歌不被上层重视,难登大雅之堂。可上世纪40年代,北南国统区的国语讽刺诗,与粤语方言诗齐头并进,盛极一时。方言文学与国语文学,具有同等地位,这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青年胡适先生用粤语写《黄花岗》的自由神。

1

粤韵源远——

《越人歌》是中国第一首译诗,楚语译出的南粤民歌。


粤语,是楚秦、西汉以来,大量南下移民的华夏语言(汉族母语),与南越土著的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
从发音上看,粤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如读《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韵脚字“鸠”、“洲”、“逑”,其普通话拼音韵母是iu、ou、iu,属不完全押韵;而粤语拼音韵母都是eo,则同韵(按《广州音字典》)。
从语汇上看,粤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字词。如读战国《楚辞·山鬼》,就有粤语“得闲”(有空)一词: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
汉代刘向编纂《说苑》记载一个故事:公元前540年前后,鄂君子皙泛舟河中,一位打桨的越女“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楚、越虽是邻国,但方言不通,鄂君子请人用楚语译出,这就是闻名后世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第一首译诗,是《楚辞》艺术的源头。这是越女用越语唱出的民歌,证明当时南粤是有民歌的。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从《壮族文学史》的《越人歌》记音,与壮语语音基本相同或相近,可得到佐证。《越人歌》的“越人”,是“榜枻越人”(掌桨摇船人),亦即是疍家人(水上居民)。按文献记载,疍民归属百越人,所以《越人歌》就是船民之歌。
据史料,西汉时期有南海人张买“鼓棹为越讴”的记载。这是南粤方言民歌“粤讴”最早载入之源头。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显示南越国流行着一种称为“越讴”的音乐。明·屈大均《广东新语》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命令徐陵编《玉台新咏》,也有辑《越人歌》。萧纲是个“诗癖”,形成轻艳、注重韵律的“宫体”诗流派,这风气一直影响到隋唐。
从汉代刘向《说苑》的“拥桨歌唱”到南朝徐陵《玉台新咏》的《越人歌》,以及对西汉南海人张买的“鼓棹为越讴”的具体记载,南越国的越讴和屈大均的“粤俗好歌”,或是在民间水上舟中之作,或是民间的吉庆之歌,一直影响着粤地的民间唱曲,如疍歌(咸水歌)、南音。叹情,它的歌词多是男女相谑、爱恋的情歌。如:
(女):新打薄刀共哥斩缆,斩开大缆免畀人弹!
(男):大缆斩开小缆又续,续番条缆共妹痴缠。
粤语方言入诗,民歌应是本源。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渊源。

2

创新粤讴——

廖恩焘的《新粤讴解心》,梁启超称颂“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


“粤讴”作品有留存下来的记载,最早是清代中叶嘉庆年间。冯询和招子庸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了粤讴,成了有韵而不限格律的新民歌。
冯询,世居广州,年幼时跟张维屏学诗,曾任江西南昌知府,政余不忘写诗,有《子良诗存》22卷,但可惜他的“粤讴”没有留存下来。
招子庸(1793年—1847年),广东南海横沙(今属广州)人,文笔矫健,精通韵律,诗文造诣颇深。曾获“举人大挑”资格,任山东潍县知县等职。
招子庸搜集了不少青楼歌伶咏唱的民间唱词、俚句,发现其形式活泼,不受章法限制,句法长短不拘,但曲词较为单调,于是他适当注入古诗词优美动人的辞藻,增加许多粤语口语俗语,以粤语民歌的音调及表现手法,加以混合整理,保留了粤曲南音、木鱼那样能说能唱、音乐性强、婉转动人的特色,创作出一种新“粤讴”,成为雅俗共赏的广府说唱艺术,在坊间广为传诵。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粤讴,19世纪广州市民的饶舌艺术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今日招子庸已经魂归故里,他曾以粤讴普度多少沉迷欲海者?

1828年,招子庸出版《粤讴》共121首,内容多是诉说男女爱情离情别恨,及沦落青楼女子之不幸遭遇,文笔真挚怨叹凄婉动人,感情缠绵往复深情婉转。光绪年间译成英文,以书名《广州情歌》推介到欧洲、日本。
如开篇《解心事》:
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
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
自此“解心”,成了粤讴的代名词。
又如《吊秋喜》:
青山白骨唔知凭谁祭?
衰杨残月空听嗰只杜鹃啼……
谂下从前恩义,
讲到销魂两个字,
共你死过都唔迟!
此歌声声悲切,情入肝脾,感悟心肺,成为粤讴的标志作品和粤讴创作的体例。
郑振铎说,招子庸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此后一百多年间,许多文人加入到粤讴创作的行列,其内容也从早期的男女情爱,发展到后来的针砭时弊、爱国救国。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1907年5月2日创刊的《广东白话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创办的方言刊物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曾任古巴公使的廖恩焘和他的家庭

清末民初,广东出现了一批进步报刊,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刊发了—系列时政题材的新粤讴,廖恩焘是这时期它的著名作家。后来,郑贯公创办了《有所谓报》,创作并刊发了不少反帝题材的粤讴,有54篇之多,较有影响的是《颂林制军》、《颠地鬼》、《义律鬼》、《沙基流血》、《北伐曲》等。这些粤讴在民间迅速传唱开来,成为宣传革命的工具。
廖恩焘(1865年—1954年),字凤舒,广东惠阳人,清末民初时曾先后任驻古巴、日本国外交官。一度寓居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后定居香港。
廖恩焘的《新粤讴解心》,把粤讴创作推到新高峰。如《颂林制军》(即林则徐):
你真正系笨,
做乜苦苦要做忠臣?
纵然忠烈,
有几个明君?
有道正好做官,
无道要隐。
又如《废娼》:
青楼堕落,重惨过地狱丰都。
就怕叫起首上街,唔容易拣得着个好佬。
呢阵寨口系话执埋,你就先要替我哋寻定后路。……


若话打工去做梳头,还吓旧债,
又怕东家唔请,睇到我哋十分低。
重怕妈姐埋行抵制,把我哋难为。
只有对世情的体察和人心的贴近,才能写出这样真情动人的心曲。
梁启超认为廖恩焘的粤讴“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予以极高的评价。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一个士绅家族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1919年,梁启超骤然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

3

粤语入诗——

粤语诗专集《嬉笑集》,讽刺社会的乌烟瘴气,针针见血。

以粤语入诗,最早见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那时的粤语诗,是指以广州方言俗语写成的旧体诗。文人雅士写粤语诗,从何淡如、廖恩焘到胡汉民、陈公博,都是粤人写粤语诗;而胡适(安徽绩溪人)则以“北方人”而作粤语诗。写粤语诗作品,较出名的应说何淡如和廖恩焘。
何淡如(1820—1913),又名何又雄,字淡如。广东南海澜石湾(今属佛山)人。同治元年中举人,初任肇庆府高要县教谕,后在香港以教学为生。擅以粤语撰写谐联,被尊为“粤语联师”,写过传诵一时的粤语诗。
如《代人访失猪母赏帖·七律》:
立出帖人陈有兴,
只因猪乸为风情。
每思红拂狡难禁,
称醉文君节不贞。昨晚私奔跟佬去,
今朝遍访冇人明。
四方君子知其落,
谢佢烧哥大半埕。
以诗代启事,三四句中的“狡”,似作“豪”,相似普通话的“骚”;以红拂女“发豪”、卓文君“勾佬”,比拟母猪走失,又妙又谑矣!
再如《垓下吊古》:
又高又大又嵯峨,
临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长锋利剑,
八千靓溜后生哥。
既然禀性争皇帝,
何必频轮杀老婆。
若使乌江唔锯颈,
汉兵追到屎难痾!
诗咏楚霸王,末二句中的“唔锯颈”、“屎难痾”,风趣之极。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何淡如“怪才”之名在广东可谓家喻户晓,因天生诙谐、幽默,擅急智巧对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孔夫子拍卖网上有线装民国十一年出版的《何淡如妙联》

廖恩焘的粤语诗专集《嬉笑集》,在嬉笑怒骂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其中《广州即事》:
广州唔到十三年,
今再嚟番眼鬼冤。
马路窿多车打滚,
鹅潭水浅艇兜圈。
难民纪念堂中住,


阔佬迎宾馆里捐。
酒店老车俱乐部,
隔房醮打万人缘。
讽刺解放前广州的腐败丑恶和乌烟瘴气,可谓针针见血。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胡汉民,《民报》主编。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番禺人),亦有粤语诗一首《项羽》:


老婆搿手嚟劏狗(老婆联手来宰狗),
皇帝开头就斩蛇。
临死找番条笨伯(临死找个冤大头),
算佢后代有揸拿(算他后代有保障)。
另一首:
八千子弟向秦封,
破釜沉舟究不同。
咁样多人为你死,
因何冇面见江东。
他的粤语诗在市井坊间,口口相传。
广府白话俗语富于变化,歇后语和典故很多,形容词十分有趣,把它写成格律诗词,在两广、港澳能讲广府话的人读来,会觉得诙谐之极,饶有趣味。因此,旧体粤语诗,增添了粤语方言诗的丰富性、多采性、妙趣性。而名人雅士写旧体粤语诗,也对粤语方言诗的逐渐兴旺,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4

顺时勃兴——

“三反五反”运动,民间就有一首唱遍街头巷尾的《打虎歌》。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大批文化人士到了香港,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邵荃麟、冯乃超、郭沫若、茅盾等都支持方言文学,粤港诗人作家有吕剑、华嘉、黄宁婴、符公望等21人,发表了《诗人节宣言》,积极支持内地的政治斗争,纷纷用粤语方言写了大量的街头诗、朗诵诗和歌曲,出现了如符公望、黄宁婴等多产而又优秀的粤语方言诗人。
符公望原名庞岳(1911年—1977年),祖籍广东南海县,他出身寒微,曾居广西柳州,后驻足广州、香港等地,抗战期间投身于文艺抗日队伍。
1946年香港《华商报》(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爱国报纸),发表了庞岳的《古怪歌》:
呢个世界
你话古怪唔古怪
古怪,古怪
真正古怪
美国烟仔、罐头随街卖
重有透明牙刷,底衫,裤头带
襟使,抵买,夹时派
买呀,买呀,大家都嚟买
女仔着晒玻璃裤
男仔缆起透明裤头带


牙刷平过梁新记
摩利士抵食过农夫牌
罐头,面包,悭过煮饭
买柴籴米,含巴烂都悭埋……
诗发表时,是谱写了歌曲的,在省港澳地区很快地传唱开来。他直面现实,勇于批判,表现了诗人的胆识和勇气。
《古怪歌》一发而红,庞岳后以符公望的笔名(要求自己的作品能符合群众的希望),继续在香港《华商报》、《正报》、《新音乐》、《新歌》等报刊上发表新诗作,在粤中游击区期间,创作和发表了《矮仔落楼梯》、《亚聋送殡》、《黄肿脚》、《幡杆灯笼》、《中国第二大堤》、《中国人民翻身大合唱》等大量的粤语方言诗,这些方言诗大多数都谱上了曲。及时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暴露黑暗,歌颂光明,褒贬分明,通俗风趣,风靡一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符公望被派到广州文化界工作,其间还写了不少粤语方言诗,最出名的是那首妇孺皆知的《打倒美国鬼》:
美国鬼,
打横嚟。
想亡中国,
要我哋做奴隶。
新中国,
冇咁衰仔。

嗨!
齐心合力嚟,
打倒美国鬼。
由作曲家苏克谱曲,不到几天唱遍全市全省,且波及省外。
解放初的“三反五反”运动,民间还有一首唱遍街头巷尾的《打虎歌》:
……
你顾住自己肥,
就唔理人家死。
连国家既利益,
政府既法令,
你都唔理。
你腐蚀干部,
行贿偷漏、欺诈盗窃都系你,
个个争住检举你。
你唔去坦白,
就惩办你。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符公望和他的妻子、孩子们

5

遇阻衰歇——

网络上流传粤语版的《偶然》,“搞笑”之余也带来反思


从上世纪40年代方言文学、包括粤语方言诗的倡导、勃兴,到50年代对方言文学的限制与衰歇,其间牵涉的问题很多。
就文学自身而言:方言的地方性,与全民族共同语的普遍性,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涧沟。方言文学的地方语言,露出其难以被普遍人接受的弊端;它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受到了质疑。
在语言方面,国家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提倡用普通话写作,也就没有方言写作的空间了。这就是当时全国方言文艺,遇阻衰歇的原因所在了。
但近几年,网络上流传粤语版的《偶然》:我係天上面一嚿云,個影咁啱遮住你郁郁下嘅心……”等几首徐志摩的诗篇,改编者是香港已故音乐人林振强。粤语版改变了原诗的意境,但很有地方特点和韵味,读后觉得很“搞笑”、风趣。


百年广州人 |《楚辞》有粤民歌,《粤讴》有离骚意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诗歌《偶然》被改成粤语版,你听过吗?



粤语版徐志摩诗在网络上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醒悟到,推广普通话之后确实带来的片面性,“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就说过:普通话用来交流,方言用来弘扬本地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而如今,许多时候只强调交流,进门就“请讲普通话”,忽视弘扬地方文化,使本地多种方言、俗语,甚至习俗,都在新一代人当中慢慢消失。现在,到了应该重视方言文学的时候了。
近年,以上海方言为基础写作的《繁花》、以陕西方言写作的《老生》,都让人读到地方方言中透露的地域性格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