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加入我們!聊聊城中故事。


2017年以112歲辭世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中評網稱他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他曾強調:普通話用來交流,方言用來傳承本地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青年和晚年的周有光先生,和太太張允和

上期的公眾號文章,反響之強烈,既是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這期,讓我們再一次嚴肅地探討粵語方言詩的源起、勃興、衰歇——
胡適先生在1935年南遊時,用他在廣東學會的一點粵語,作了一首《黃花崗》:
黃花崗上自由神,
手揸火把照乜人。
咪話火把唔夠猛,
睇佢嚇倒大將軍。
胡適此詩表達他對當時陳濟棠執政廣東,文化復古風氣的不滿。也許是粵語白話通俗樸實,正好符合胡適的口味,所以創作出僅有的這首粵語詩來了。
粵語方言詩,是指用廣府白話、即廣州話寫的詩歌。它經歷了民歌、新民歌(粵謳)、舊體方言詩、自由體方言詩的演變。但不管怎樣變化,其諧謔活潑,妙趣橫生,自成一格,既典雅又通俗,既深刻又婉轉的特點,始終為群眾喜聞樂見。一般來說,方言詩歌不被上層重視,難登大雅之堂。可上世紀40年代,北南國統區的國語諷刺詩,與粵語方言詩齊頭並進,盛極一時。方言文學與國語文學,具有同等地位,這是當時許多人的共識。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青年胡適先生用粵語寫《黃花崗》的自由神。

1

粵韻源遠——

《越人歌》是中國第一首譯詩,楚語譯出的南粵民歌。


粵語,是楚秦、西漢以來,大量南下移民的華夏語言(漢族母語),與南越土著的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
從發音上看,粵語還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發音。如讀《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韻腳字“鳩”、“洲”、“逑”,其普通話拼音韻母是iu、ou、iu,屬不完全押韻;而粵語拼音韻母都是eo,則同韻(按《廣州音字典》)。
從語彙上看,粵語還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字詞。如讀戰國《楚辭·山鬼》,就有粵語“得閒”(有空)一詞:
怨公子兮悵忘歸,
君思我兮不得閒。
漢代劉向編纂《說苑》記載一個故事:公元前540年前後,鄂君子皙泛舟河中,一位打槳的越女“擁槳歌唱”,歌聲委婉動聽。楚、越雖是鄰國,但方言不通,鄂君子請人用楚語譯出,這就是聞名後世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是中國第一首譯詩,是《楚辭》藝術的源頭。這是越女用越語唱出的民歌,證明當時南粵是有民歌的。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從《壯族文學史》的《越人歌》記音,與壯語語音基本相同或相近,可得到佐證。《越人歌》的“越人”,是“榜枻越人”(掌槳搖船人),亦即是疍家人(水上居民)。按文獻記載,疍民歸屬百越人,所以《越人歌》就是船民之歌。
據史料,西漢時期有南海人張買“鼓棹為越謳”的記載。這是南粵方言民歌“粵謳”最早載入之源頭。


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墓葬出土文物中,顯示南越國流行著一種稱為“越謳”的音樂。明·屈大均《廣東新語》曰:“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樂”。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命令徐陵編《玉臺新詠》,也有輯《越人歌》。蕭綱是個“詩癖”,形成輕豔、注重韻律的“宮體”詩流派,這風氣一直影響到隋唐。
從漢代劉向《說苑》的“擁槳歌唱”到南朝徐陵《玉臺新詠》的《越人歌》,以及對西漢南海人張買的“鼓棹為越謳”的具體記載,南越國的越謳和屈大均的“粵俗好歌”,或是在民間水上舟中之作,或是民間的吉慶之歌,一直影響著粵地的民間唱曲,如疍歌(鹹水歌)、南音。嘆情,它的歌詞多是男女相謔、愛戀的情歌。如:
(女):新打薄刀共哥斬纜,斬開大纜免畀人彈!
(男):大纜斬開小纜又續,續番條纜共妹痴纏。
粵語方言入詩,民歌應是本源。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深厚的文化沉澱和歷史淵源。

2

創新粵謳——

廖恩燾的《新粵謳解心》,梁啟超稱頌“芳馨悱惻,有離騷之意”。


“粵謳”作品有留存下來的記載,最早是清代中葉嘉慶年間。馮詢和招子庸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改造和發展了粵謳,成了有韻而不限格律的新民歌。
馮詢,世居廣州,年幼時跟張維屏學詩,曾任江西南昌知府,政餘不忘寫詩,有《子良詩存》22卷,但可惜他的“粵謳”沒有留存下來。
招子庸(1793年—1847年),廣東南海橫沙(今屬廣州)人,文筆矯健,精通韻律,詩文造詣頗深。曾獲“舉人大挑”資格,任山東濰縣知縣等職。
招子庸蒐集了不少青樓歌伶詠唱的民間唱詞、俚句,發現其形式活潑,不受章法限制,句法長短不拘,但曲詞較為單調,於是他適當注入古詩詞優美動人的辭藻,增加許多粵語口語俗語,以粵語民歌的音調及表現手法,加以混合整理,保留了粵曲南音、木魚那樣能說能唱、音樂性強、婉轉動人的特色,創作出一種新“粵謳”,成為雅俗共賞的廣府說唱藝術,在坊間廣為傳誦。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粵謳,19世紀廣州市民的饒舌藝術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今日招子庸已經魂歸故里,他曾以粵謳普度多少沉迷慾海者?

1828年,招子庸出版《粵謳》共121首,內容多是訴說男女愛情離情別恨,及淪落青樓女子之不幸遭遇,文筆真摯怨嘆悽婉動人,感情纏綿往復深情婉轉。光緒年間譯成英文,以書名《廣州情歌》推介到歐洲、日本。
如開篇《解心事》:
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
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
自此“解心”,成了粵謳的代名詞。
又如《吊秋喜》:
青山白骨唔知憑誰祭?
衰楊殘月空聽嗰只杜鵑啼……
諗下從前恩義,
講到銷魂兩個字,
共你死過都唔遲!
此歌聲聲悲切,情入肝脾,感悟心肺,成為粵謳的標誌作品和粵謳創作的體例。
鄭振鐸說,招子庸是“最早的大膽的從事把民歌輸入文壇的工作者”。此後一百多年間,許多文人加入到粵謳創作的行列,其內容也從早期的男女情愛,發展到後來的針砭時弊、愛國救國。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1907年5月2日創刊的《廣東白話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廣州創辦的方言刊物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曾任古巴公使的廖恩燾和他的家庭

清末民初,廣東出現了一批進步報刊,梁啟超創辦的《新小說》,刊發了—系列時政題材的新粵謳,廖恩燾是這時期它的著名作家。後來,鄭貫公創辦了《有所謂報》,創作並刊發了不少反帝題材的粵謳,有54篇之多,較有影響的是《頌林制軍》、《顛地鬼》、《義律鬼》、《沙基流血》、《北伐曲》等。這些粵謳在民間迅速傳唱開來,成為宣傳革命的工具。
廖恩燾(1865年—1954年),字鳳舒,廣東惠陽人,清末民初時曾先後任駐古巴、日本國外交官。一度寓居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後定居香港。
廖恩燾的《新粵謳解心》,把粵謳創作推到新高峰。如《頌林制軍》(即林則徐):
你真正系笨,
做乜苦苦要做忠臣?
縱然忠烈,
有幾個明君?
有道正好做官,
無道要隱。
又如《廢娼》:
青樓墮落,重慘過地獄豐都。
就怕叫起首上街,唔容易揀得著個好佬。
呢陣寨口系話執埋,你就先要替我哋尋定後路。……


若話打工去做梳頭,還嚇舊債,
又怕東家唔請,睇到我哋十分低。
重怕媽姐埋行抵制,把我哋難為。
只有對世情的體察和人心的貼近,才能寫出這樣真情動人的心曲。
梁啟超認為廖恩燾的粵謳“芳馨悱惻,有離騷之意”,予以極高的評價。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一個士紳家族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1919年,梁啟超驟然發現,自己已經落伍了。

3

粵語入詩——

粵語詩專集《嬉笑集》,諷刺社會的烏煙瘴氣,針針見血。

以粵語入詩,最早見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那時的粵語詩,是指以廣州方言俗語寫成的舊體詩。文人雅士寫粵語詩,從何淡如、廖恩燾到胡漢民、陳公博,都是粵人寫粵語詩;而胡適(安徽績溪人)則以“北方人”而作粵語詩。寫粵語詩作品,較出名的應說何淡如和廖恩燾。
何淡如(1820—1913),又名何又雄,字淡如。廣東南海瀾石灣(今屬佛山)人。同治元年中舉人,初任肇慶府高要縣教諭,後在香港以教學為生。擅以粵語撰寫諧聯,被尊為“粵語聯師”,寫過傳誦一時的粵語詩。
如《代人訪失豬母賞帖·七律》:
立出帖人陳有興,
只因豬乸為風情。
每思紅拂狡難禁,
稱醉文君節不貞。昨晚私奔跟佬去,
今朝遍訪冇人明。
四方君子知其落,
謝佢燒哥大半埕。
以詩代啟事,三四句中的“狡”,似作“豪”,相似普通話的“騷”;以紅拂女“發豪”、卓文君“勾佬”,比擬母豬走失,又妙又謔矣!
再如《垓下弔古》:
又高又大又嵯峨,
臨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長鋒利劍,
八千靚溜後生哥。
既然稟性爭皇帝,
何必頻輪殺老婆。
若使烏江唔鋸頸,
漢兵追到屎難痾!
詩詠楚霸王,末二句中的“唔鋸頸”、“屎難痾”,風趣之極。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何淡如“怪才”之名在廣東可謂家喻戶曉,因天生詼諧、幽默,擅急智巧對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孔夫子拍賣網上有線裝民國十一年出版的《何淡如妙聯》

廖恩燾的粵語詩專集《嬉笑集》,在嬉笑怒罵中,包含著巨大的社會內容。其中《廣州即事》:
廣州唔到十三年,
今再嚟番眼鬼冤。
馬路窿多車打滾,
鵝潭水淺艇兜圈。
難民紀念堂中住,


闊佬迎賓館裡捐。
酒店老車俱樂部,
隔房醮打萬人緣。
諷刺解放前廣州的腐敗醜惡和烏煙瘴氣,可謂針針見血。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胡漢民,《民報》主編。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番禺人),亦有粵語詩一首《項羽》:


老婆搿手嚟劏狗(老婆聯手來宰狗),
皇帝開頭就斬蛇。
臨死找番條笨伯(臨死找個冤大頭),
算佢後代有揸拿(算他後代有保障)。
另一首:
八千子弟向秦封,
破釜沉舟究不同。
咁樣多人為你死,
因何冇面見江東。
他的粵語詩在市井坊間,口口相傳。
廣府白話俗語富於變化,歇後語和典故很多,形容詞十分有趣,把它寫成格律詩詞,在兩廣、港澳能講廣府話的人讀來,會覺得詼諧之極,饒有趣味。因此,舊體粵語詩,增添了粵語方言詩的豐富性、多采性、妙趣性。而名人雅士寫舊體粵語詩,也對粵語方言詩的逐漸興旺,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4

順時勃興——

“三反五反”運動,民間就有一首唱遍街頭巷尾的《打虎歌》。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一大批文化人士到了香港,開展了長達三年左右、聲勢浩大的方言文學運動。邵荃麟、馮乃超、郭沫若、茅盾等都支持方言文學,粵港詩人作家有呂劍、華嘉、黃寧嬰、符公望等21人,發表了《詩人節宣言》,積極支持內地的政治鬥爭,紛紛用粵語方言寫了大量的街頭詩、朗誦詩和歌曲,出現瞭如符公望、黃寧嬰等多產而又優秀的粵語方言詩人。
符公望原名龐嶽(1911年—1977年),祖籍廣東南海縣,他出身寒微,曾居廣西柳州,後駐足廣州、香港等地,抗戰期間投身於文藝抗日隊伍。
1946年香港《華商報》(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的愛國報紙),發表了龐嶽的《古怪歌》:
呢個世界
你話古怪唔古怪
古怪,古怪
真正古怪
美國煙仔、罐頭隨街賣
重有透明牙刷,底衫,褲頭帶
襟使,抵買,夾時派
買呀,買呀,大家都嚟買
女仔著曬玻璃褲
男仔纜起透明褲頭帶


牙刷平過樑新記
摩利士抵食過農夫牌
罐頭,麵包,慳過煮飯
買柴糴米,含巴爛都慳埋……
詩發表時,是譜寫了歌曲的,在省港澳地區很快地傳唱開來。他直面現實,勇於批判,表現了詩人的膽識和勇氣。
《古怪歌》一發而紅,龐嶽後以符公望的筆名(要求自己的作品能符合群眾的希望),繼續在香港《華商報》、《正報》、《新音樂》、《新歌》等報刊上發表新詩作,在粵中游擊區期間,創作和發表了《矮仔落樓梯》、《亞聾送殯》、《黃腫腳》、《幡杆燈籠》、《中國第二大堤》、《中國人民翻身大合唱》等大量的粵語方言詩,這些方言詩大多數都譜上了曲。及時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暴露黑暗,歌頌光明,褒貶分明,通俗風趣,風靡一時,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符公望被派到廣州文化界工作,其間還寫了不少粵語方言詩,最出名的是那首婦孺皆知的《打倒美國鬼》:
美國鬼,
打橫嚟。
想亡中國,
要我哋做奴隸。
新中國,
冇咁衰仔。

嗨!
齊心合力嚟,
打倒美國鬼。
由作曲家蘇克譜曲,不到幾天唱遍全市全省,且波及省外。
解放初的“三反五反”運動,民間還有一首唱遍街頭巷尾的《打虎歌》:
……
你顧住自己肥,
就唔理人家死。
連國家既利益,
政府既法令,
你都唔理。
你腐蝕幹部,
行賄偷漏、欺詐盜竊都系你,
個個爭住檢舉你。
你唔去坦白,
就懲辦你。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符公望和他的妻子、孩子們

5

遇阻衰歇——

網絡上流傳粵語版的《偶然》,“搞笑”之餘也帶來反思


從上世紀40年代方言文學、包括粵語方言詩的倡導、勃興,到50年代對方言文學的限制與衰歇,其間牽涉的問題很多。
就文學自身而言:方言的地方性,與全民族共同語的普遍性,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澗溝。方言文學的地方語言,露出其難以被普遍人接受的弊端;它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受到了質疑。
在語言方面,國家現代漢語的規範化,提倡用普通話寫作,也就沒有方言寫作的空間了。這就是當時全國方言文藝,遇阻衰歇的原因所在了。
但近幾年,網絡上流傳粵語版的《偶然》:我係天上面一嚿雲,個影咁啱遮住你鬱郁下嘅心……”等幾首徐志摩的詩篇,改編者是香港已故音樂人林振強。粵語版改變了原詩的意境,但很有地方特點和韻味,讀後覺得很“搞笑”、風趣。


百年廣州人 |《楚辭》有粵民歌,《粵謳》有離騷意

徐志摩為林徽因寫的詩歌《偶然》被改成粵語版,你聽過嗎?



粵語版徐志摩詩在網絡上的傳播,使越來越多的人醒悟到,推廣普通話之後確實帶來的片面性,“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就說過:普通話用來交流,方言用來弘揚本地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而如今,許多時候只強調交流,進門就“請講普通話”,忽視弘揚地方文化,使本地多種方言、俗語,甚至習俗,都在新一代人當中慢慢消失。現在,到了應該重視方言文學的時候了。
近年,以上海方言為基礎寫作的《繁花》、以陝西方言寫作的《老生》,都讓人讀到地方方言中透露的地域性格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