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楚辭》,成就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

提到情感,我們常常會用含蓄內斂來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倘若有人把自己的感情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我們往往稱之為真性情,但是這樣真性情的人不多。從頭算起的話,屈原是一個。

他對人生的思考,對國家社會的喟嘆,通過陰陽頓挫的詞句表達出來,聲聲入耳,句句走心,即使穿越千百年,你也能感受到他內心世界的痛苦與掙扎。正是這種真性情的流露,才使得這份悲壯的哀嘆多了份浪漫主義色彩。時至今日,我們追捧的浪漫主義情節仍是起源於此。

對於屈原的認識,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端午節與粽子上,這只不過是一種緬懷的方式,更需要關注的是屈原所代表的一種精神情懷。

屈原與《楚辭》,成就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

作為理想的殉道者,屈原一生未圓心中宏圖大志,但是依然保持了驕傲的品質。可以說,他是高潔的精神貴族,也被稱作中國文人的集體精神偶像。

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他的高貴與驕傲,一生追求光明與真理,即使被小人誣告遭放逐,但始終不與其同流合汙。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他愛美,從外表到內心,從一而終,不曾改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他奮鬥的寫照,不死不休的追尋精神,但細細品味,還能品嚐到豁達的滋味。

屈原與《楚辭》,成就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這是他浪漫的精神世界,幻想自己在龍鳳車上天遠騁,與群神共遊。

這一聲聲喟嘆與吶喊,都輯錄在《楚辭》這一本冊子中。內中記載的文化瑰寶,蘊含的名士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於是,中國文人的浪漫才得以滋養,想象力、創造力才有了源泉。

可以這麼說,沒有屈原與《楚辭》,就沒有後來的李白。可見,影響力之深遠,蘇東坡、陶淵明、司馬遷、曹雪芹都是他的粉絲。只有讀《楚辭》,你才能窺到中國文人精神中的澄明之地。而那些你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無處寄託的,在《楚辭》裡都可以看到。

屈原與《楚辭》,成就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

《楚辭》,顧名思義是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主要以屈原的作品為主,也包括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蒐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

《楚辭》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即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的滋養,成為其“苗裔”。對後世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都有深遠的影響。

及至現今,每當讀起,仍有蕩氣迴腸般的瀟灑飄逸。聞一多則評論:“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為真名士。

屈原與《楚辭》,成就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