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导语:我们称诗经以后的三百多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这个时候正是古典哲学,历史散文繁衍生息的机会。

"时势造英雄",不免便蹦出几个欢脱之士,有美男子之称的潘安,宋玉外,还有与其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屈原。在那个激烈变化的社会包裹中,文化自然也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各家都执有自己的一方之辞,大家都以不同的立场观点,用尽心力,据理力争。

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到哲学据理力争。展开激烈的门别之争,而温文尔雅,阳春白雪的诗歌已经无法满足文人们庞大的欲望了,很快就在文学历史的舞台渐渐消沉。但即使诗坛被冷落了,但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徐徐待发。他在老子,孔子,庄子,荀子诸子哲学时代丰富的思想基础上,在文学作品逐渐言语化的散文时代,利用民间乐理在南方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而这其中便有这样一部代表作品——《楚辞》,而它的代表人物便是我们端午佳节祭奠的那位人物——屈原。

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1)地域统治影响文化发展

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知道,楚国的祖先据说是黄帝的后裔,西周时期,北方的君主们都把楚国看作南方的蛮族,可能这跟当时的统治者有关系,楚国的统治者是周文王的武将,被分封到楚地。所以楚国的王室后裔多英勇善战,在春秋那个尚武的时期也有春秋霸主的地位。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屈原

基因学的强大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有了强大的母国,楚国上下一片和详。同时长期使用长江水的楚国人不但容貌秀丽还心思细腻。长期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他们也孕育了细腻的人格思想,所以我们仔细研究当时的楚国诗词不免会发现它不但有北方民族的直接爽朗,还会有南方民族的温文尔雅。

(2)文学素养的天堂

楚国在江淮地域一带,很早就与殷商的文化发生渊源,殷商减亡之后,它的文化也随意之一分为二,一半在北方周人的手下融合发展,一半则在宋楚之地南方保存完好,楚国虽然被称为蛮族,但是它的文化却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当然这与当时楚国的国力和其在诸国之间的关系也脱不了干系。其在西周时期极力扩张自己的地盘,到了春秋时期,军事政治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也使得昔日被称为荆蛮的楚人开始扬眉吐气,而证明一个人高水平高素质的事物是什么呢?当然是文学了,所以当时的诸国中,楚国是文学氛围最好的国家,也是文人们最向往的天堂。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宋玉

二、诗经与楚辞

(1)诗经与楚辞创作方法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在创作方法上都偏向与诗歌的形式,风格方面,虽然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益,思想内容上也都倾向于"无邪"。但楚辞更多地偏向屈赋,也就是说当时楚国的诗词更多地与屈原的作品十分相似。楚辞中所描绘的那些神话故事和文人典故,并没有准确地历史记载,也许就是作者为了提高作品的浪漫情怀而编撰出来的唯美爱情。但诗经不同,诗经里所有的故事都是当时朝堂或乡野中已经发生的故事,编撰者用一种更加浪漫的手法把这些故事描绘出来,但所记载的都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楚王好细腰

楚人多崇尚鬼神之说,楚辞虽然在某些思想内容和形式上接受着北方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明确地保存着南方文化的特性和风格。非常考究想象的丰富,文采的华美,形式的变化和浓厚的宗教情调,尤其是浓厚的宗教情调和大量的神话传说的应用,楚人十分信奉巫术文化,不管是歌舞和习俗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可以从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探究,端午节吃粽子,熏艾叶,划龙舟这些纪念屈原的习俗都是从南楚传过来的。

(2)鬼神文化的极端崇拜

楚人崇尚鬼神是出了名了的,除了十分注重祭祀文化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到处看到鬼神文化的身影,本来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儒家文化的洗礼,鬼神文化已经相较于周朝来说更为淡泊了,但一向开明的楚国,却在鬼神文化这一块固步自封,死板保守,巫术迷信宗教风气十分流行。我认为,这一定与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有一定关系,楚国的统治者因为祖辈世代出自武将,自然男性特征也比寻常人要明显许多。但作为统治者被人在背后议论难免上不了台面,所以用巫术迷信来为自己塑造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也不无不妥。反而为自己的缺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楚地巫文化

其次楚国之地多森林,深山,在神话故事中,仙人多居住在仙气缭绕的高山云泽中,而楚国地理环境十分偏向此类仙境。而长期饱受南蛮歧视的楚国人自然也想为自己冠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自然便有了汉书地理志上的:"楚地信巫鬼而重淫祀"所以鬼神即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楚人内心的一种心境寄托。所以寻常人唯恐远之的事物在楚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种无端的信仰。

三、楚辞的特征

(1)楚国的方言

中国古代,因为地方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方语言,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保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楚辞中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在语言艺术上独树一帜,比如诗经中的"思"在楚辞中便以"些"代替。这其实和我国山西方言与闽南话的区别有些许相似,二者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有关于方言口语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就连"离骚"二字,其实也是楚国的方言口语,而诗经和楚辞中都通用的"兮"字也出自方言,所以我们研究一下早期的古文学不难不发现,大多数都是人们口语话的产物,有些经过艺术加工更加地精美,而有些词藻本来就自来文雅气质,便不用多做修改,一直延续至今。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吧。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战国形势图

(2)南方的乐理

除了宗教对楚辞的影响,南方的乐歌对楚辞的影响也十分深重。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里面描述了两情相悦用唱歌来表达彼此情愫的故事,我国南北方都有唱山歌来互相传递感情的故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看来,有些话在当时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是很难直白地从寻常人口中脱口而出的,相反,使用音乐或者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懵懂更加含蓄也更加地浪漫。九歌篇大部分是当时民间的歌曲,是楚国的巫风和南音的结晶,它既保留了当地的民风习俗,也巧妙地运用乐理使楚辞更加地有旋律,听起来脍炙人口。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楚地歌舞

所以我们仔细研究初次发现它与当时别国的文学作品最不同的那便是它运用了楚地特有的方言和因地域环境而产生的独特乐理,既融汇贯通了其他文学的精髓,又在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保留自己的特色所在,既有楚地巫术的神秘,又有南方乐理的轻快。也体现了在物质财富富裕的基础上,楚人精神方面有富于幻想与爱美的倾向。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哲学或是文学上都被发挥地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楚辞描绘的事物都极其美好的原因吧。

四、楚辞的缔造者及解析

(1)屈原的艺术造诣

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在中国文学史坛上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在他之前的诗经,多篇幅短下且作者不详,和当时零散不规整的诗经论坛不同的是,屈原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巅峰,就好像达芬奇对于文艺复兴一般,屈原在当时的文学论坛中也是中流砥柱的地位,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赋。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屈原

这也与他的出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的生存环境相较于常人来说更容易接触到当时的文学顶坛,良好的出身使得他学富五车,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作品富有灵魂,杰出的创作天赋使得他诗作连篇。后期他从政之后对楚国政治的一些看法因为不能直接了当的诉说也被它倾诉在自己的诗作中。所以屈原的作品中不但有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他对理想抱负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2)通过作品看人品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等,从他的作品内容和发展来看,他的作品主要分为早期和后期,前期是放逐前的作品,主要有九歌等,大都是满满的理想抱负和对当时时势的观望和看法,到了后期他被流放之后,屈原的诗作更多地就是对一些虚幻无影的崇拜,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是看似轻松的欣赏美人,享受生活,但很多的是无法从政的愤懑和不满,以及最后自暴自弃的无奈和看着国家灭亡的悲痛。

古典诗歌与散文的浪漫主义结合:楚辞

离骚

结语:屈原此人,若我们说他没有功利心吧,他却对时下的政治指手画足,若我们说他一身傲骨,孑然一身吧,他的所作所为也并不是那么的干净洒脱,但既然生在了那个大时代中,也许他也是无能为力的吧,不如过好自身,当然他代表的屈派诗人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也够后世好好研读探讨一番了,逝者已逝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好好发扬他们所留下的传统,保留当时的美好乐理。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