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湯山、火神山締造者,80歲華僑建築學家黃錫璆:我為什麼要回國

人物傳記建築學家黃錫璆,

國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


小湯山、火神山締造者,80歲華僑建築學家黃錫璆:我為什麼要回國

“讓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這是我設計的原則。”有沒有被感動到!這位建築學家叫黃錫璆,從小湯山到火神山,他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


1941年黃錫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瓜哇島,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黃家人歡呼雀躍。在父母的鼓勵下,他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國,但爸媽希望作為幼子的他可以留在身邊繼承家業,可他早心有所屬,信誓旦旦地發表了自己的高見:“國家新生了,年輕人應該回國學本領,參加祖國建設。”


1957年,正在讀高二的黃錫璆終於等到了回國的機會,二話不說,在當地政府移民局“保證一輩子不再回去”的契約上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並留下了鮮紅的手印,義無反顧地乘坐“芝萬宜”號輪船,歷時五天五夜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小湯山、火神山締造者,80歲華僑建築學家黃錫璆:我為什麼要回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1959年他參加了高考,考上了東南大學建築系,4年苦讀,畢業後被分配到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百廢待興,國家開始了三線建設,對他寄予厚望的領導有意留他在北京參加一些工程設計。可他卻堅持要到最艱苦的第一線去,他要下海游泳,於是來到了四川瀘州自貢,開始了自己的設計生涯。


十年浩劫,海外歸國華僑,被戴上了“黑九類”的帽子,插秧、挑糞、裝卸貨物......他毫無怨言,樣樣精通,他總是這樣給自己勵志:天將大任於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艱苦歲月,奠定了他的設計理念:實用為上。


當別人在自怨自艾時,他卻學起了英語,為自己將來出國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4年,會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黃錫璆把握住了機會,被公派到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兩年。異國風光迤邐,美不勝收,可他卻無暇顧及,對他來說時間過於寶貴,唯有每天都泡在圖書館如飢似渴地學習,方能不負國家眾望。他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讓導師對他青睞有加,幫他爭取到了讀博的名額。1987年他得願以償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專業研究醫療建築的留學博士。

小湯山、火神山締造者,80歲華僑建築學家黃錫璆:我為什麼要回國

比利時、美國、新加坡等國拋出了橄欖枝,他從不為所動,還勸導同學們一起回國。他這樣告誡同胞:“國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們的地方。回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出來留學的費用相當於好幾個農民幾年的收入,國家花了這麼大的代價培養我們,我們應該回去給國家做點事情。”拳拳愛國之心溢於言表,“我是中國人”的自我認識深入骨髓不可動搖。


懷著滿腔熱血回國,本以為可以大展宏圖,卻一次次碰壁,吃了無數的閉門羹。與國外差距巨大的醫療水平和建築設計理念,讓他屢屢受挫。可他從不氣餒,沒有把自己先進的設計思想束之高閣,而是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條件,將思路轉向了小醫院。帶領團隊打游擊戰,輾轉金華、九江、寶雞、臨淄等地,努力尋找著突破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摸爬滾打中,他把這條幽暗難行的小路變成了通衢大道。被譽為“南國江城第一院”的金華中醫院讓他名聲大噪,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讓他名垂青史,終於實現了從農村包圍城市、曲線救國的戰略方針,驗證了這句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發亮的。

小湯山、火神山締造者,80歲華僑建築學家黃錫璆:我為什麼要回國

2003年非典,黃錫璆臨危受命建小湯山救急醫院,上級下達不二指令:三天三夜必須完工。他力排眾議,把三天改為七天,因為這麼短的時間建成的醫院不足以在隔離、通風等方面達到烈性傳染病醫院的標準。那一年他62歲,身患眼疾,但這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知道自己責無旁貸。帶領團隊,蹲在馬路邊畫圖紙,24小時接力,不眠不休,最終創造了中國神話,小湯山拔地而起,共收治680名患者,最終672人康復出院,參與治療和護理的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


2020年,80歲的黃老再次主動請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奔赴武漢,僅用60個小時,兩天兩夜出圖紙,十天時間火神山“從天而降”,中國奇蹟再一次誕生,這樣的速度除了中國無國可以企及。


其實2001年黃老就退休了,可他卻說:“對專業的荒廢是最大的暴殄天物,我喜歡工作,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公司需要,我願意一直工作下去。”


致敬歸國華僑黃錫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在您的精神感召下學成歸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保重身體,萬壽無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