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火神山缔造者,80岁华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我为什么要回国

人物传记建筑学家黄锡璆,

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


小汤山、火神山缔造者,80岁华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我为什么要回国

“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这是我设计的原则。”有没有被感动到!这位建筑学家叫黄锡璆,从小汤山到火神山,他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瓜哇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黄家人欢呼雀跃。在父母的鼓励下,他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国,但爸妈希望作为幼子的他可以留在身边继承家业,可他早心有所属,信誓旦旦地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国家新生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学本领,参加祖国建设。”


1957年,正在读高二的黄锡璆终于等到了回国的机会,二话不说,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并留下了鲜红的手印,义无反顾地乘坐“芝万宜”号轮船,历时五天五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小汤山、火神山缔造者,80岁华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我为什么要回国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他参加了高考,考上了东南大学建筑系,4年苦读,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百废待兴,国家开始了三线建设,对他寄予厚望的领导有意留他在北京参加一些工程设计。可他却坚持要到最艰苦的第一线去,他要下海游泳,于是来到了四川泸州自贡,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


十年浩劫,海外归国华侨,被戴上了“黑九类”的帽子,插秧、挑粪、装卸货物......他毫无怨言,样样精通,他总是这样给自己励志:天将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艰苦岁月,奠定了他的设计理念:实用为上。


当别人在自怨自艾时,他却学起了英语,为自己将来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会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黄锡璆把握住了机会,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异国风光迤逦,美不胜收,可他却无暇顾及,对他来说时间过于宝贵,唯有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方能不负国家众望。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让导师对他青睐有加,帮他争取到了读博的名额。1987年他得愿以偿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专业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小汤山、火神山缔造者,80岁华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我为什么要回国

比利时、美国、新加坡等国抛出了橄榄枝,他从不为所动,还劝导同学们一起回国。他这样告诫同胞:“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回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出来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好几个农民几年的收入,国家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应该回去给国家做点事情。”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我是中国人”的自我认识深入骨髓不可动摇。


怀着满腔热血回国,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却一次次碰壁,吃了无数的闭门羹。与国外差距巨大的医疗水平和建筑设计理念,让他屡屡受挫。可他从不气馁,没有把自己先进的设计思想束之高阁,而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条件,将思路转向了小医院。带领团队打游击战,辗转金华、九江、宝鸡、临淄等地,努力寻找着突破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摸爬滚打中,他把这条幽暗难行的小路变成了通衢大道。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的金华中医院让他名声大噪,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让他名垂青史,终于实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曲线救国的战略方针,验证了这句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发亮的。

小汤山、火神山缔造者,80岁华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我为什么要回国

2003年非典,黄锡璆临危受命建小汤山救急医院,上级下达不二指令:三天三夜必须完工。他力排众议,把三天改为七天,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那一年他62岁,身患眼疾,但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知道自己责无旁贷。带领团队,蹲在马路边画图纸,24小时接力,不眠不休,最终创造了中国神话,小汤山拔地而起,共收治680名患者,最终672人康复出院,参与治疗和护理的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2020年,80岁的黄老再次主动请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奔赴武汉,仅用60个小时,两天两夜出图纸,十天时间火神山“从天而降”,中国奇迹再一次诞生,这样的速度除了中国无国可以企及。


其实2001年黄老就退休了,可他却说:“对专业的荒废是最大的暴殄天物,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司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致敬归国华侨黄锡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您的精神感召下学成归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保重身体,万寿无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