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回鍋肉為什麼那麼香,現在為什麼做不出以前的味道了?

老師141795542


七十年代初,本地還有那種土豬,全身黑色,耳朵大,豬腦殼前有很深的凹槽。每家都養那種豬,不肯長,喂一年多還長不到交任務的重量12O斤。但那種豬肉特別好吃,那肉還吃不到幾片就吃不下去了,油太大。膄肉很嫩,不是和現在的肉樣,吃到嘴裡渣樣。只不過當時都喜歡肥肉,隊裡殺豬分肉時吵架,為什麼給我分的肉沒有肥肉。以後慢慢喂母豬的戶都開始改良豬種,腳豬都是很大的白豬,耳朵小張耳朵,逼圈後下的小豬變成黑白色花豬。這種豬長的快點,也長很大,在七六年後,養的豬大多數都是花豬和白豬。在當時人們發現這豬肉沒有那個不肯長的豬肉好吃達,在八十年代根本看不到那種黑豬了。那黑豬確實長的很慢,在那個年代黑豬很長豬板油,後來都念記黑豬託油些,基本炒菜都用豬油。炒出來的白菜都好吃,只不過在那年代喂本豬時,飼料很少的,淘米水,洗碗水都餵豬的,一年一頭豬隻有一百斤飼料。都是隊裡按豬頭的大麥,包穀尖上的死米子包穀。


一路長淡


雖說回鍋肉是川菜的經典菜式,但全國許多地方的人都愛吃、都會做。至於現在為什麼做不出以前的味道?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刨析。

首先是人的口味提高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普遍生活清苦,很多人甚至食不果腹,一年難得見幾次葷腥,即使白麵饅頭,吃起來都無比香甜,更毋須說鼎鼎大名的回鍋肉了。而今生活水平提高,大魚大肉吃膩味了,食飽,自然吃什麼都感覺不香了。

其次是豬肉的質量下降了。過去是本地豬種、農家土飼料、分散養殖,豬生長一年,才能長到100多斤,長得慢,肌間脂肪豐盈,肉質緊緻,有大理石紋,滑嫩醇厚,回味無窮;現在是三元品種、配方飼料、集中圈養,半年出槽,即可長到280斤左右,豬活動少,速成養殖,肌肉發達,肥膘不足,營養成分不能充分聚集,致使肉質較柴。

還有,機械化定點屠宰,放血前有的還使用電麻,放血不徹底,有血腥味;一次性屠宰量過大,不能及時開膛散熱,加之環境溫度過高,加速了酸化過程,造成豬肉出水,損壞了肉質。

可以說經濟效益與豬肉品質成反比例關係,效益的提升,犧牲了品質。


北大屠夫陸步軒


物極必反。唯物辨證法永遠是真理。簡單地說!


水上石永


鍋還是那口鍋,肉已不是當年的肉。要是不怕貴可以用黑6的肉做,還是當年的味兒,可惜不好買,


玉兔溫文爾雅108800246


豬是沒有變,變的是豬吃的啥子,同樣也是食材變了,調味品變了,


用戶7430403297334


關健在於豬肉!那時吃的是笨豬肉,豬喂一年才殺,現在三個月出欄,肉的味道不一樣!


用戶正言


豬肉都變異了!食物鏈汙染!!!


帝都原住民


你讓你住的大院一年不見葷腥,然後你做的話也很香


阿瑞斯不放棄


做法失傳了,技術問題!


用戶58727519729


想起朱元璋討口吃豆腐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