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這個句子出自弘一法師的著名歌曲《送別》,問世之後風行民國,不僅一度廣為傳唱,還引發人們的改編熱潮,各種不同的《送別》版本層出不窮,成為歌曲史上的一大盛況。以致數十年後,歌曲還能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和《讓子彈飛》中。其強大的生命力可見一斑。現在也時不時都還能聽到。為什麼歷久不衰,首先是歌詞寫得好。

作為二十世紀第一神曲,李叔同是站在寫詩詞的文學高度來寫歌詞的。這首歌曲的歌詞也完全可以當古典詩詞經典作品來看待。你看看那遣詞、用意、渲染: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如果不說是歌詞,你是不是覺得就是一首詩呢?它的內核就是古典詩詞之魂。

只看意象就知道了。“長亭”、“古道”、“芳草”、“楊柳”、“晚笛”、“夕陽”、“濁酒”、“別夢”,哪一個不是古典詩詞最常見的意象,詩人罕見地將這些組合在了一首歌裡,甚至密集地放在短短的幾句裡。要知道,這裡的每一個意象,都是經過古典詩詞千萬次的表達而自帶情感色彩,自含悲喜傾向的。歷經千年沉澱,早就成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一讀就流淚也是因為這種記憶、感染是不褪色的。這是其一。

其二,詩人採用《詩經》的疊章創作手法,循環往復,語境加強,傷感的情緒更容易觸發。這也是與作曲所需要的旋律配合。

其三,音樂的影響。李叔同的這首神曲,已經成為民族送別樂曲基因的一部分,讀著歌詞的時候,熟悉的曲調可能也在腦海浮現了,作為文學與音樂完全結合的作品,又是感傷的基調,難免不有催人淚下的效果。


詩詞桃花源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葉梓風雲


我也讀到這裡時我也會流淚,這句詩包含著太多太多,長亭外,古道邊,這句不知你們會想到什麼嘛?我想到的是這些都是我族繁華的證明,都是我族偉大的痕跡。而芳草碧連天就是急轉直下,說明這些已經過去,一切變得蕭條。場景帶入的話,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人站在這樣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沒什麼感覺,當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站在那裡,又將去往何方。

接著就是自從大難平地起,燒殺擄掠奔他鄉。我們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裡是因為逃難。

我們的民族自從周朝以來就遭受著蠻族的窺伺,使得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幾經繁榮衰敗,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幾,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輩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們的文化底蘊舉世獨尊。我們的文明也幾經燦爛,可就是這樣還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難下奔他鄉。

可是,作者也是誰的孩子,也許是誰的丈夫,更也許是誰的父親。在這個國破家滅的時刻,現在這曾經繁華,如今荒涼的地面上,去選擇去往何方。


宋雲衫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深泉116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詩詞,是讀小學上音樂課時,老師教唱的歌曲《送別》。一首抒情動人的詩詞,配上委婉古風的譜曲,竟然已經流行並傳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幾千年,我估計也只有這首意境唯美的中國風歌曲《送別》了。

這首詩詞共分為四個小節,作者在詩裡詞間描寫的是送別親友時的場景與自己的心情,同時抒發了自己因為送別親友而心生出的、對人生的感懷及領悟。

在這唯美的首詩詞裡,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個字裡,便將一個感人至深的送別景象,完整的呈送於每一個讀者眼前。

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葉、笛聲、夕陽、遠山、濁酒,餘歡、告別、寒夢、思念、問候…

這些美麗又傷感的字詞,作者將它們完美的組合到了一起。讓人一邊品讀著詩詞,一邊很自然的就聯想到了一副悽美感人的別離畫面。

生命自古多別離,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難得是歡聚,問君此去幾時來?


牛哥談人生


這首歌之所以感人,純粹是真誠所至。

191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天,大雪紛飛,四周一片靜謐,“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站在門外,低聲對他說了一句:“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因為不想看到好友為自己傷心流淚。李叔同趕出門外,只看見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漸漸消失於風雪之中。

悲傷襲遍全身,他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回到家中,含淚寫下了這首廣為流傳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蕩氣迴腸的嫋嫋歌聲,穿過霧靄繚繞的層巒疊翠,悠悠漾出那隱約可聞的梵鍾之音。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一生能有幾知己,當日曾經歡聚一堂,而今大家遠隔天涯海角,且僅有的知交漸次零落,不禁生髮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今日一別,不知是否還有再見的機會,以至於感到“今宵別夢寒”。夢本無所謂冷暖,但因做夢之人的心境不同,便有了冷暖之分。

《送別》沒有確指誰送別,或者送別誰,甚至連時間和地點都不確定,這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所以這首歌詞傳達的不是某個人的感受,而是一個民族甚至人類離別時刻的共同感受。

《送別》不僅僅傳達出人類離別時刻的黯然神傷,也表達了作者對於缺憾美的珍重,對於世事無常的感慨。聽來自然讓人淚流滿面。


非堂空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兩句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別》,原文是這樣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為什麼一讀到這句話就忍不住淚流滿面了呢?這首詞真的很打動人心,那麼我就從3方面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先看這個歌詞本身,詩的內容很美,描繪的畫面也是很有意境的。在長亭之外的古道旁邊,青草向天邊不斷延伸,晚風輕輕吹拂著柳樹的樹梢,傳來的笛子聲斷斷續續的,夕陽在離山更遙遠的地方。然後寫了自己拿起酒壺,一飲而盡,來表達自己在離別時的不捨。

詩歌的內容,就是描寫了在送別時的不捨,有具體的畫面,有悠揚的聲音,能夠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那份離別痛苦。而這整個歌詞具有音樂美,“天”“山”“寒”讀起來非常押韻,也更能夠引起情感的共鳴。

其次,這首歌曲有著非常好聽、朗朗上口的曲子,這首曲子最初作者是19世紀音樂家J·P·奧德威創作的《夢見家和母親》,後來被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改編成了《旅愁》這首歌,廣為流傳。李叔同曾經到日本留學,聽到這首歌曲時,他覺得旋律優美,被深深地打動了。後來李叔同回國後,在這首曲子的基礎上改編歌詞,然後創作出了這首《送別》。

最後,李叔同創作這首歌,本來就是寫給他的好友許幻園的,就是兩個人在離別的時候,李叔同有感而發,然後創作出來的。那個時候的李叔同,跟朋友離別的不捨都注入到了歌詞之中,真正情感的注入一定能夠打動人心。


所以,這首歌詞不論是在那個年代,還是到了現在朴樹版的《送別》,都能夠打動人心,讓人聽了聯想到自己分別時候的經歷,不禁落淚。


顧西橋老師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1. 景色之美

長亭古道,芳草遍野,山川疊巒,一抹殘陽,晚風輕拂,笛聲入耳……

不妨讓我們閉上眼睛,暢想一下置身於此種環境中,環顧四周,美景入懷,

會不會頓感蒼涼悲壯,又有一股淡淡的憂傷和淒涼?


2. 意境之美

荒無人煙的蒼茫天地間,唯有你我相對而坐,石桌上但一壺兩杯,滿斟而飲,喉嚨升起一股烈火般要化作千言萬語,卻還是各自望向天際,悵然不語。

世事無常,此去一別,更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山長水闊,車馬阻隔,路途上的艱難險阻,又會有誰來傾訴相扶?

往事歷歷在目,海誓山盟猶在耳邊響起,今日卻忍別誓言,各自東西,從此再無把酒言歡,策馬長馳。離別之殤,摧心剖肝……


3. 韻律之美

一曲膾炙人口的歌曲《送別》是伴隨這首詩歌應運而生的。旋律舒緩悠揚,纏綿悱惻,情景交融,疊加吟詠,詩為曲之根木,曲為詩之靈魄,交相輝映,以至於人們往往見詞而唱曲,聽歌而吟詩,水乳交融,不可不為珠聯璧合之作!


4.影視之美

《送別》一歌還是電視劇《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這部根據林海英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品無論從故事背景、臺詞還是人物刻畫方面都極具北平故都的特色,小英子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各種人物來了又走了,她的童年也一去不還…… 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陳迷朦朧的背景色調,無一不和這首歌曲高度契合。


5.懷舊之美

籍助這首詩作或歌曲,我們常會浮想聯翩,或者回想起自己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回憶起過去的多少好朋友,而今已散落在天涯,又或許回想起某些個無限傷感的離別時刻,剎那間淚水已湧上心頭。人都是有感而發,觸景生情的,某些美好的文字也會具有同樣的功能,牽扯我們的七情六慾,聚攏我們的深思飛揚,這一切都令人迷戀而悵然。


綜上,李叔同的送別這首作品無論從其文字本身還是附著的歌曲、影視作品,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情的共鳴,會在歷史長河中永遠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