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這曲歌好聽,好聽得淚流滿面😭,就像一生的摯友並肩走在夕陽的餘暉裡,溫暖如血的夕陽,傷感的味道撲面而來!這曲歌的神奇力量是,親情,愛情,友情都可使用!不知道為什麼一聽就眼淚打轉轉!彷彿一杯香茗,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命運!人生就是這樣簡單粗暴,身不由己的感覺!作者真是大雅才!


夏天的味道8248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閒庭信步206252415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葉梓風雲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深泉116


我也讀到這裡時我也會流淚,這句詩包含著太多太多,長亭外,古道邊,這句不知你們會想到什麼嘛?我想到的是這些都是我族繁華的證明,都是我族偉大的痕跡。而芳草碧連天就是急轉直下,說明這些已經過去,一切變得蕭條。場景帶入的話,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人站在這樣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沒什麼感覺,當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站在那裡,又將去往何方。

接著就是自從大難平地起,燒殺擄掠奔他鄉。我們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裡是因為逃難。

我們的民族自從周朝以來就遭受著蠻族的窺伺,使得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幾經繁榮衰敗,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幾,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輩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們的文化底蘊舉世獨尊。我們的文明也幾經燦爛,可就是這樣還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難下奔他鄉。

可是,作者也是誰的孩子,也許是誰的丈夫,更也許是誰的父親。在這個國破家滅的時刻,現在這曾經繁華,如今荒涼的地面上,去選擇去往何方。


宋雲衫


朴樹曾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情不自禁,嚎啕大哭。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到底是哪首歌這麼有魅力?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一)關於《送別》這首詞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

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道烘托出了送別的悲涼之境。

“芳草無情,更在夕陽外”。芳草碧連天, 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 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讀來怎不讓人無限惆悵。


(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讀了這句詩詞,又想起了《神鵰俠侶》中愛而不得的郭襄。


最後在華山之巔,看著楊過攜著小龍女下山,她終於忍不住,風吹花落淚如雨。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愛上一個人,只需要一瞬間。可忘記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

後來襄陽被攻陷,父母雙雙殉難。郭襄便帶著倚天劍,騎著小毛驢,開始浪跡天涯,四處追尋楊過的蹤跡。


她去終南山,終南山古墓長閉; 她到萬花坳,萬花坳花落無聲;

她下絕情谷,絕情谷空山寂寂; 她迴風陵渡,風陵渡凝月冥冥。

終其一生,她都沒能忘記風陵渡口的那場相遇,還有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說話; 小毛爐滴滴答答, 倚天劍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眉山上的雲和霞, 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人們在面對離別時,感情是多麼的相似,同樣的失魂落魄,同樣的痛徹心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三)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聽過一段話: “有一天你會發現,刪掉的人可能曾經有過幾百頁的聊天記錄,街上碰見了也不打招呼的人,可能曾經也整天膩在一起。 身邊的人總不斷更替關係,有時候斷得悄聲無息。 其實人都差不多,新鮮感和熱情消失得很快,有人離開也會有人來。”


事實正是如此,你以為能陪伴你一生的人,最後卻意外地在中途下了車,頭也不回地留下你一個人在原地,孤獨地眺望著風景。 你和他(她),也自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寒蟬悽切
【作者】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不同的詩詞,相同的悲傷,從古至今,我們國人都是那麼重情重義,義薄雲天,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古的作品,感人至深。這些寶貴的文化作品,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人世間所有的美好情感,讓人生更加充盈豐盛!

我是水木霖霖,既有體制內工作經驗,又有創業經驗,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超實用乾貨,一起成長進步!

水木霖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傷感很不捨的別離!人活世上,就得面對越來越多的離別。

傷感的是,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不捨的是,不能在彼此身邊陪伴,不能隨時約會,不能江湖救急,不能伸手擁抱。

有些重逢,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還有些人說了“再見”,可能一輩子就不會“再見”。

無論是哪一種終結,隔在“重逢”與“離別”之間漫長歲月裡的是“想念”。

離別的滋味有多複雜,想念的滋味就有多五味雜陳。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想見卻不能天天見,想見卻不能再見的人呢?

今天,此時,此刻,你在想念誰?






白衣鐵手


讀一首詩歌,讀一篇文章,能夠令到讀者淚流滿面,一定是作品裡面表達的情感或者描寫的場景,引起了這個讀者的共鳴。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這類直擊靈魂的佳作相當的多。

先說提問者說的這一句。這句詩節選自李叔同先生的作品《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知道這首詩歌的人,大多數可以記憶到“夕陽山外山”。這首送別詩的創作背景,本身就自帶悲劇BGM。李叔同年輕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圈,號稱天涯五友,其中一人名曰許幻園。李叔同得到此人許多幫助,後來李從海外留學回來,震驚的發現好友家族已經破產,好友許幻園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和他揮手作別,當時據說連門都沒有邁進去,只是在門口打了一個招呼就消失在雪地之中。後來黯然神傷的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如此美好的景色,卻是伴隨著離別的傷感,這種煙花綻放之後的寂寞情懷,很容易讓人淚灑別途。而李叔同看盡人間風流,最後遁入空門,成為律宗最後一位大德,生命以“悲欣交集”四字絕筆落幕,讓人喟嘆不已。

當然了,這首詩歌之所以廣為流傳,除了歌詞本身寫的好,選用的曲子也是大家手筆。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版本的送別,作曲者乃是世界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他的《新世界交響曲》可是響徹大江南北的音樂作品。

接下來鐵錘選幾首我認為飽含真情的作品,選取其中一些句子和大家一起欣賞。

第一段句子: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結尾的句子。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當你讀完這個這篇故事之後,再來品味,就是另外一番滋味在心頭。《孔雀東南飛》可能是古代描述婆媳矛盾最出名的詩篇了吧。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賢惠貌美,只可惜永遠入不了婆婆的法眼,最後懦弱的焦仲卿迫於母親的壓力和劉蘭芝離婚,劉蘭芝不願再嫁: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焦仲卿聽說心愛的妻子投河自殺,生無可戀: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等到兩口子全部死掉了,這兩家人又請求一起合葬。最後在他們的墳墓周圍種植了松柏和梧桐,他們的枝枝覆蓋,葉葉交通,就好像一對熱戀的情人擁抱在一起,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再把他們分來。最後出現了這一對苦命的鴛鴦鳥,他們的歌唱讓行人止步,讓寡婦彷徨。

有心之人讀到這裡,一定會心有所動。既同情女子的結局,也恨男子的柔弱。就像林志炫在一首歌裡撕心裂肺的高唱:

我如果能盡情將感覺吶喊
含淚問少了你今後我怎麼辦

那現在身邊會不會還有你作伴

可惜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所以最後能看到和聽到的,只是一從纏綿的樹林和鴛鴦的悲鳴。

《孔雀東南飛》,有情人難成眷屬,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二句。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這個是李密《陳情表》裡面的句子,說的是李密小的時候,家境衰落,體弱多病,父親早亡,母親被迫改嫁。只有年邁的祖母和自己相依為命,而祖母也常常抱病在身。這種艱難的處境,如果有閱歷的讀者看完,把自己置身到李密的位置設身處地想一想,真的是悲從中來。人生充滿了艱辛和不幸。以鐵錘在傳媒領域的採訪經歷,親眼見過一些堪稱赤貧的家庭,至今想起都心酸不已。見別人艱難,可灑一捧同情的眼淚。

第三句。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是我讀過的思念亡妻的文學作品裡,最讓我感動的,蘇軾寫亡妻是十年生死兩茫茫,夢中才能於心愛的妻子一見。歸有光又是一種情愫。妻子活著的時候,給小小的項脊軒帶來了歡樂和溫馨,妻子死後,歸有光常年在外,不再回老房子常住。偶爾一回家,發現妻子去世那一年親手種植的枇杷樹,已經亭亭如蓋了。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這種對愛人思戀的感覺,藉由一株無聲的枇杷樹表達出來,真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鐵錘每讀到此處,都會心如刀割。動人春色不須多,傷心的文字也不需要嘶吼才能感動人。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話雖殘忍,卻道出真諦。看看那些讓人流淚的故事,哪一個不是遵循著這樣的邏輯。鐵錘認為,看悲劇不是單單讓你傷心流淚,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讓你流淚之後,珍惜現在的美好,知道什麼東西最可貴。

中國的文學瑰寶太多,簡單選擇幾首,與各位共賞。如遇知音,何其幸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