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这个句子出自弘一法师的著名歌曲《送别》,问世之后风行民国,不仅一度广为传唱,还引发人们的改编热潮,各种不同的《送别》版本层出不穷,成为歌曲史上的一大盛况。以致数十年后,歌曲还能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和《让子弹飞》中。其强大的生命力可见一斑。现在也时不时都还能听到。为什么历久不衰,首先是歌词写得好。

作为二十世纪第一神曲,李叔同是站在写诗词的文学高度来写歌词的。这首歌曲的歌词也完全可以当古典诗词经典作品来看待。你看看那遣词、用意、渲染: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如果不说是歌词,你是不是觉得就是一首诗呢?它的内核就是古典诗词之魂。

只看意象就知道了。“长亭”、“古道”、“芳草”、“杨柳”、“晚笛”、“夕阳”、“浊酒”、“别梦”,哪一个不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意象,诗人罕见地将这些组合在了一首歌里,甚至密集地放在短短的几句里。要知道,这里的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古典诗词千万次的表达而自带情感色彩,自含悲喜倾向的。历经千年沉淀,早就成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一读就流泪也是因为这种记忆、感染是不褪色的。这是其一。

其二,诗人采用《诗经》的叠章创作手法,循环往复,语境加强,伤感的情绪更容易触发。这也是与作曲所需要的旋律配合。

其三,音乐的影响。李叔同的这首神曲,已经成为民族送别乐曲基因的一部分,读着歌词的时候,熟悉的曲调可能也在脑海浮现了,作为文学与音乐完全结合的作品,又是感伤的基调,难免不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诗词桃花源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碧桃花下美人过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叶梓风云


我也读到这里时我也会流泪,这句诗包含着太多太多,长亭外,古道边,这句不知你们会想到什么嘛?我想到的是这些都是我族繁华的证明,都是我族伟大的痕迹。而芳草碧连天就是急转直下,说明这些已经过去,一切变得萧条。场景带入的话,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人站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当第二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站在那里,又将去往何方。

接着就是自从大难平地起,烧杀掳掠奔他乡。我们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里是因为逃难。

我们的民族自从周朝以来就遭受着蛮族的窥伺,使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几经繁荣衰败,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几,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辈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们的文化底蕴举世独尊。我们的文明也几经灿烂,可就是这样还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难下奔他乡。

可是,作者也是谁的孩子,也许是谁的丈夫,更也许是谁的父亲。在这个国破家灭的时刻,现在这曾经繁华,如今荒凉的地面上,去选择去往何方。


宋云衫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听到就想起母亲,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时一人独自去母亲的墓前,用手机反反复复的放这首歌,虽然她听不到,但此时此刻,在歌声中,仿佛母亲仍与我同在。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师再也不会有了,但他所作的这首歌词将留芳百世。


深泉116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词,是读小学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的歌曲《送别》。一首抒情动人的诗词,配上委婉古风的谱曲,竟然已经流行并传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我估计也只有这首意境唯美的中国风歌曲《送别》了。

这首诗词共分为四个小节,作者在诗里词间描写的是送别亲友时的场景与自己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因为送别亲友而心生出的、对人生的感怀及领悟。

在这唯美的首诗词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个字里,便将一个感人至深的送别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个读者眼前。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叶、笛声、夕阳、远山、浊酒,余欢、告别、寒梦、思念、问候…

这些美丽又伤感的字词,作者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让人一边品读着诗词,一边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别离画面。

生命自古多别离,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问君此去几时来?


牛哥谈人生


这首歌之所以感人,纯粹是真诚所至。

191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天,大雪纷飞,四周一片静谧,“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站在门外,低声对他说了一句:“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因为不想看到好友为自己伤心流泪。李叔同赶出门外,只看见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于风雪之中。

悲伤袭遍全身,他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回到家中,含泪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荡气回肠的袅袅歌声,穿过雾霭缭绕的层峦叠翠,悠悠漾出那隐约可闻的梵钟之音。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一生能有几知己,当日曾经欢聚一堂,而今大家远隔天涯海角,且仅有的知交渐次零落,不禁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今日一别,不知是否还有再见的机会,以至于感到“今宵别梦寒”。梦本无所谓冷暖,但因做梦之人的心境不同,便有了冷暖之分。

《送别》没有确指谁送别,或者送别谁,甚至连时间和地点都不确定,这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这首歌词传达的不是某个人的感受,而是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离别时刻的共同感受。

《送别》不仅仅传达出人类离别时刻的黯然神伤,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缺憾美的珍重,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听来自然让人泪流满面。


非堂空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两句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别》,原文是这样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为什么一读到这句话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了呢?这首词真的很打动人心,那么我就从3方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看这个歌词本身,诗的内容很美,描绘的画面也是很有意境的。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轻轻吹拂着柳树的树梢,传来的笛子声断断续续的,夕阳在离山更遥远的地方。然后写了自己拿起酒壶,一饮而尽,来表达自己在离别时的不舍。

诗歌的内容,就是描写了在送别时的不舍,有具体的画面,有悠扬的声音,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那份离别痛苦。而这整个歌词具有音乐美,“天”“山”“寒”读起来非常押韵,也更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

其次,这首歌曲有着非常好听、朗朗上口的曲子,这首曲子最初作者是19世纪音乐家J·P·奥德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后来被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改编成了《旅愁》这首歌,广为流传。李叔同曾经到日本留学,听到这首歌曲时,他觉得旋律优美,被深深地打动了。后来李叔同回国后,在这首曲子的基础上改编歌词,然后创作出了这首《送别》。

最后,李叔同创作这首歌,本来就是写给他的好友许幻园的,就是两个人在离别的时候,李叔同有感而发,然后创作出来的。那个时候的李叔同,跟朋友离别的不舍都注入到了歌词之中,真正情感的注入一定能够打动人心。


所以,这首歌词不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到了现在朴树版的《送别》,都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听了联想到自己分别时候的经历,不禁落泪。


顾西桥老师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1. 景色之美

长亭古道,芳草遍野,山川叠峦,一抹残阳,晚风轻拂,笛声入耳……

不妨让我们闭上眼睛,畅想一下置身于此种环境中,环顾四周,美景入怀,

会不会顿感苍凉悲壮,又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和凄凉?


2. 意境之美

荒无人烟的苍茫天地间,唯有你我相对而坐,石桌上但一壶两杯,满斟而饮,喉咙升起一股烈火般要化作千言万语,却还是各自望向天际,怅然不语。

世事无常,此去一别,更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山长水阔,车马阻隔,路途上的艰难险阻,又会有谁来倾诉相扶?

往事历历在目,海誓山盟犹在耳边响起,今日却忍别誓言,各自东西,从此再无把酒言欢,策马长驰。离别之殇,摧心剖肝……


3. 韵律之美

一曲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是伴随这首诗歌应运而生的。旋律舒缓悠扬,缠绵悱恻,情景交融,叠加吟咏,诗为曲之根木,曲为诗之灵魄,交相辉映,以至于人们往往见词而唱曲,听歌而吟诗,水乳交融,不可不为珠联璧合之作!


4.影视之美

《送别》一歌还是电视剧《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这部根据林海英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无论从故事背景、台词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极具北平故都的特色,小英子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各种人物来了又走了,她的童年也一去不还…… 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陈迷朦胧的背景色调,无一不和这首歌曲高度契合。


5.怀旧之美

籍助这首诗作或歌曲,我们常会浮想联翩,或者回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回忆起过去的多少好朋友,而今已散落在天涯,又或许回想起某些个无限伤感的离别时刻,刹那间泪水已涌上心头。人都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某些美好的文字也会具有同样的功能,牵扯我们的七情六欲,聚拢我们的深思飞扬,这一切都令人迷恋而怅然。


综上,李叔同的送别这首作品无论从其文字本身还是附着的歌曲、影视作品,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情的共鸣,会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