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书文小品】详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前言

李叔同曾在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领域等取得非凡成就,他日本留学归来后,做过教师、编辑等工作,后来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人尊称他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最为世人熟知的是《送别》,1915年的一个夜晚,李叔同与挚友许幻园在大雪中告别,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伫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泪写下这首词。

《送别》苍凉浑厚,悠扬伤感,但又意蕴深长,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们心中的淡淡离愁。本文主要从欣赏诗歌的意境入手,谈谈《送别》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引人涕下的原因。

一、离别感伤

我们能从词中感受到作者浓浓的离愁,是因为诗中联用了几组离别意象。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1. 长亭之哀

从秦汉开始,官方在城外的道路上设亭,用来传递书信,或者是供远游的行人休息补给。后代一直沿用,规定每隔十里设长亭,隔五里设短亭,人们也常常在靠近城的长亭里挥手饯行、吟诗作赋等,长亭的离别意义就产生了。

在古诗文中,人们常常用长亭代指离愁,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长亭外,秋蝉哀鸣,秋雨初停,寒气逼人。杜牧有“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众多的长亭,将家乡越隔越远。最让人称绝的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场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将长亭的凄凉悲伤渲染到极致。

长亭作为代表离别的意象,总是营造浓浓的感伤氛围,《送别》开篇就用这个意象,就奠定了浓而不悲的感情基调,感染我们的情绪。

2. 古道飘零

“古道”将诗歌氛围又加重了一层。古道上,演绎着游人的离家别亲、漂泊无依、凄凉孤独、忧心孔疚......

马致远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实甫说“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声”,多情自古伤离别,多少行人的凄苦都沉淀在古道上了。

古道既是游子流落伤感的见证者,又是赶路人苦情的倾听者,《送别》取用“古道”,便是兼顾了他和朋友离别的伤感和飘零的悲苦。

3. 芳草萋萋

芳草意象表示离别之意,最早可以追溯到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随后,芳草的内涵开始累积,《饮马长城窟行》中“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芳草作为思远怀人的比兴意象使用;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宋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煜《清平乐》中“离别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的离别内涵,随着古诗文的流传,成为人们的伤感性格之一。

李叔同写“芳草碧连天”,不但使用了芳草本身的内涵意义,而且还将“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引进来,用芳草的茂盛,烘托离愁的浓重。

4. 拂柳笛声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征夫离开家乡的依恋之情,此后,历代诗词把杨柳作为送别、思归的意象。

在诗词中,吹笛送别、闻笛生悲也是常出现的,比如《折杨柳》、《渭城曲》、《春夜洛城闻笛》等,与杨柳意象一起表示送别、思归之情。

《送别》中,叠加了六种离别意象,先用景物从视觉上画出离别,再用凄婉的笛声奏出离别,两种通感叠加,层层渲染,离别之情越来越浓重。

二、美好的缺憾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说“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送别》中“夕阳山外山”的意境与此诗意境相同。

人有悲欢离合,虽然悲伤,但也有美好。挚友要到青山之外的远方,离别在即,但是他们仍然享受着短暂的相聚,李叔同说“一壶浊酒尽余欢”,与其徒增伤悲,不如好好珍惜眼前,李商隐说“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趁挚友还在,一定要畅饮一杯。

夕阳西下,笛声悠扬,晚风拂月,游人将远,这些离别的景和事,虽然有悲伤,但是却暗含着作者的洒脱之情。

三、世事无常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我们常常感慨,人生能有几个知己啊,一知己足矣!曾经相聚一堂、把酒言欢的挚友,而今就要天南地北了。

面对知己零落,原本对俗世失望的李叔同,此时突然觉得人生如梦,今朝一别,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的机会。

“浮生若梦”让李叔同生出淡淡的哀伤,离别让他感受到世事的无奈、无助,豁达的他产生了悲悯之情。

后记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叔同的《送别》,用几组意象叠加,铺叙离别之情。他不仅写出了个人的离别之情,而且写出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感。我们在读这首词时,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对词中流露的感情是感同身受的,这大概是这首词久经传唱的原因。


作者|清芜 图|网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赏诗。


书文小品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碧桃花下美人过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叶梓风云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听到就想起母亲,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时一人独自去母亲的墓前,用手机反反复复的放这首歌,虽然她听不到,但此时此刻,在歌声中,仿佛母亲仍与我同在。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师再也不会有了,但他所作的这首歌词将留芳百世。


深泉116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什么这首词容易让人落泪,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背景让人落泪

这首词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告别之后所作,据说旧时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屋内的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去,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叫他,仿佛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从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伤感,不舍,对昔日好友的离去,他将所有的送别之情全部融入到这首词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落泪。

第二,音律让人落泪

我们都知道,在悲伤时,我们都爱听一些伤感的歌曲,以抒发个人的心情,可见,音乐是表达情绪很好的媒介,而作为著名音乐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深通音律,年轻时就写过大量诗歌,还谱写过《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因而,当好友许幻园向他告别之时,他深叹世事无常,怀着送别的伤感之情,伴着叶子小姐的琴声,将个人感情叙写在歌词中,叙写在音律中,从而让读者读之落泪,闻之伤感。

第三,意境让人落泪

李叔同表达的意境中,蕴含着他个人的一种情绪,比如,从长亭之外,再到古道旁边,最后芳草蔓延天边,像是一个人,一路送着好友从近处越走越远,直到天边,然后是时间,是傍晚时候,这个时候,是人日落而息,该睡觉的时候,又是晚风,柳树,夕阳,和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这种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应,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进入了他的意境,感受着他的伤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落泪。


天秋云阳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西出阳关无故人,永别了,我的故土,我的亲人,我的爱人,这一去,此生此世将永不复返。



紫缘方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这么美的句子,一读就泪流满面。只因这短短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离愁别恨。

歌词的出处

这句歌词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边。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

却终将消逝在笛外的远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世间有谁能长久的团圆?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

这事有谁能够改变。

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且珍惜这短暂的时间把酒言欢,

不要去想别后的寒夜孤枕难眠。

关于词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这首词就在集中。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然而在盛名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也成了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说到李叔同的《送别》一曲,还是有些来历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热衷音乐,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家中破产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人说这首词是送给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姑娘的。

结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读起来怎不让人黯然泪下。


美人绝色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词,是读小学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的歌曲《送别》。一首抒情动人的诗词,配上委婉古风的谱曲,竟然已经流行并传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我估计也只有这首意境唯美的中国风歌曲《送别》了。

这首诗词共分为四个小节,作者在诗里词间描写的是送别亲友时的场景与自己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因为送别亲友而心生出的、对人生的感怀及领悟。

在这唯美的首诗词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个字里,便将一个感人至深的送别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个读者眼前。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叶、笛声、夕阳、远山、浊酒,余欢、告别、寒梦、思念、问候…

这些美丽又伤感的字词,作者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让人一边品读着诗词,一边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别离画面。

生命自古多别离,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问君此去几时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