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引言

兵馬俑,是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一種方式,根據記載,中國的殉葬制度起源於商朝,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的生死並不能由自己做主,反而是奴隸主掌握著奴隸的生殺大權,在奴隸主看來,奴隸並非是人,更像是一個物品,所以很多奴隸主死後,奴隸也會陪葬。

據記載,被選中陪葬的奴隸,有車伕,有舞女歌姬,甚至連養花種草,養狗馴馬的奴隸,也沒能逃脫。而當這些奴隸被選為殉葬者之後,主事者也不會虧待他們,一般都會給殉葬者準備一頓豐盛的食物,這便是所謂的最後的晚餐,雖然食物豐盛,但想到吃完就會赴死,大多數奴隸都是哭聲震天的。

陪葬的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女人,因為在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男人的地位要高於女人,所以殉葬大多都是女人,很少有男性出現。而關於為什麼要找人陪葬這個問題,是因為古人的思想與現代人不同,他們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死去後,靈魂並不會消散,還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統治者便會覺得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也需要下人伺候 也需要愛人陪伴,故而有了殉葬制度的出現。中國封建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這個制度也就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說道:"八旗習俗,多以僕妾殉葬。朱御史小晉(裴)始建議禁止,得旨允行,朱歷官至戶部侍郎。"

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陵墓中的殉葬者

殉葬制度的起始

商代的人,相信人是有靈魂的,所謂死亡不過是在個世界的肉體的腐爛而已,而自己的靈魂是可以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所以生前自己的喜好之物,常用之物,以及使喚的下人,都要陪同著自己一同前往。縱觀考古學家考察過的商代墓穴,小一些的墓室中有十幾人陪葬,而在大墓之中,則是會有上百人殉葬,但沒有無人殉葬的情況發生。

自商代之後,歷朝歷代基本上都延續了殉葬的制度。天子殺殉,多的時候有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將軍殺殉也有數十人,可見當時有多少人淪為了陪葬品白白送命。而且在周代,因為處於父權社會,殉葬者多為女性,像是周幽王的陵墓之中,陪葬者有上百人,沒有一個是男性。

《西京雜記》載:"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餘,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周幽王和褒姒

人殉制度廢而復興

秦武公時期,是秦朝以人殉葬的開端,秦武公去世之後,被安葬在了雍陽的皇陵之中,為他殉葬的人數多達六十六人。秦穆公駕崩的時候,有一百七十多人為他陪葬,是秦武公的兩倍還要多,不僅僅是嬪妃和侍衛,就連秦國忠賢的臣子們也被列入了到了殉葬人之中,使得秦國人很是哀痛。

雖然秦國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但秦國曾經廢除過一段時間的人殉制度,不過沒有過多久,人殉制度便又開始實行了,最為著名的便是秦始皇陵。現在很多人認為秦始皇採用兵馬俑的方式代替了人殉,此言不假。但人們不知道的是,秦始皇死後,為他陪葬的宮女嬪妃,也是不計其數,而為了不讓皇陵的建築外傳,保守秘密,參與建造皇陵的奴隸以及工匠,也都被關到了皇陵之中殉葬。世人只見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卻不知在皇陵之中,還有數以萬計的人也為他殉葬。

秦朝之後的漢、唐兩代,發展出了殉葬之外的另一種制度,即陪葬制度,王公大臣嬪子嬪妃,不用因為皇帝的死去而殉葬,反而若是他們有功績,在死後可以安葬在皇陵附近,陪葬皇陵。這種制度的實行,使得人殉制度消聲滅跡的一段時間。但是到了宋朝,隨著外族的入侵,遊牧民族中還沒有廢除的人殉傳統,又使得中原地區的殉葬制度再次盛行了起來。

《史記·秦本紀》有言:"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兵馬俑圖

宮人殉葬的發展

歷朝歷代之中,都對以人殉葬的制度進行了批判,但始終沒有徹底廢除。特別在遼代之後,殉葬制度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連在朝大臣都被波及在內了。遼太祖死後,便殺死了上百位大臣為他殉葬。明太祖去世時,宮中有很多人殉葬,建文、永樂時都是這樣。成祖、仁宗、宣宗也都是這樣。明成祖朱棣去世時,當時為他殉葬的一共三十多人,明宣宗時期還較為收斂,在他駕崩的時候,為他殉葬的只有十多個嬪妃。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十分明確,什麼人可以殉葬,什麼人不用殉葬,都規定的十分清楚,拿皇帝舉例,後宮之中凡是被冊封過名號的,不用殉葬,生育子嗣的,不用殉葬,父母家有功於朝廷的,不用殉葬,其餘一律都要殉葬。而王公大臣殉葬,大多都是死者的隨身物品,以及妻妾、侍衛等。

朱有燉去世後,明英宗曾下達旨意,告知文武百官,朱有燉去世前曾說過,死後務求節儉,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只可惜他的旨意還沒有傳達出去,朱有燉的七位妃子便已經為他殉葬了。無奈之下,明英宗只得通過給她們追封的方式,來彰顯她們都忠貞。但單就明英宗自己來說,他並不贊同以人殉葬的這種制度,而他死後也的確如此,並沒有人為他殉葬,所以這個制度到他這裡就可以廢除了。故自英宗開始,皇室之中再沒有人殉葬。

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明英宗朱祁鎮

殉葬制度的落幕

清代之初,殉葬制度依舊盛行,王先謙在《順治東華錄》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時,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便被當朝掌權的皇太極等人脅迫,不得不為努爾哈赤殉葬。而在《天聰東華錄》一書中,也記載了殉葬之人想要逃跑,但沒有成功,被捉回來殺掉的故事,而清軍入關,定居中原後,也有以人殉葬的風俗制度。在《順治東華錄》一書中有記載,豫親王多鐸死後,用兩個福晉為他殉葬的事情。攝政王多爾袞死時,也有用侍女殉葬。

二十四歲的順治帝因染天花而病故,終得與董鄂妃相見了。不過董鄂妃的堂妹董鄂氏卻是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董鄂氏害怕皇族族會將順治的死歸結到董鄂氏家族的身上,為自己的家族帶來禍患,便主動向上提出了自己要為皇帝殉葬,得到了應允,而董鄂氏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子。

《康熙東華錄》有言:"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追封為貞妃。"

試問:秦始皇時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康熙圖

評價

中國古代的殉葬制度於清康熙時期被正式廢除,康熙在位時,宮中打算待康熙死後,要用四十名宮女為之陪葬,由於康熙對以人殉葬這件事情深惡痛絕,當即便嚴令制止了。所以康熙死後沒有以人殉葬,故而直到那時,中國傳統的以活人殉葬的習俗,才算是真正退出歷史舞臺。由商朝到康熙死時的十七世紀,已然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殉葬在現在代人看來是殘忍可怕的,但是如果從封建世俗的眼光中看,會是如此嗎?可能並非是這樣的。因為封建社會的人,深信自己死亡只是在這個世界的終結,靈魂並不會隨之消亡,而是會去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存,所以還是需要下人為他端茶遞水,需要愛人陪在身邊的。所以墓主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殉葬制度的殘酷性。

而站在殉葬者的角度上看,很多奴隸自小便被奴隸主買走,完全是在奴隸主家長大的,他們接受的教育便是對主人的話無條件的服從。而在官場之中,奉行如家的仁義禮智信,很多亡國之臣抵制新的朝代,都會以自刎以表忠心,為皇帝陪葬更是不在話下,反而會將這看做是一種榮耀。

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人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偶有反抗者,也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下,被當做異類處死。殉葬制度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存在了幾千年。由此可見,思想的力量是多少的強大,一個人的思想解放程度,會影響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我們應該接受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也才能讓社會更加的進步。

參考文獻:《康熙東華錄》、《順治東華錄》、《池北偶談》、《史記·秦本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