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猛張飛在閬中

閬中,不僅僅是一處風水寶地,還是古代川北地區的

軍事重鎮。當年劉備平定益州後,曾任命張飛為巴西太守,駐守閬中,一待就是七年。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在閬中古城西街,有一處佔地六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名曰“漢桓侯祠”,便是為張飛而建。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今天我們對張飛的印象大多來自《三國演義》,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如巨雷,是個莽將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該圖自網絡)

但在閬中人眼中,我們張三爺卻是另外一種形象,愛民如子治理有方

,提筆畫丹青,下馬務農桑,總之,不是粗人,而是更傾向於完人。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那麼張飛究竟做了些什麼,能讓閬中人如此愛戴?讓我們穿越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瞧瞧去~

東漢末年,張飛來到閬中做太守。到這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維修閬中城,因為當時的閬中城是一座土城,防禦作用太弱,維修是出於軍事需要。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當然加固城防是武將的必備素質,這沒什麼好驚訝的。但在同時,我們的張太守還搞起水利來了,他命人引嘉陵江水灌溉農田,使當地農業生產得以迅速發展。

不僅如此,這位猛將很快發現,閬中的氣候十分宜人,可以發展種桑養蠶

業。於是他很快提出號令,並出臺一系列的措施,鼓勵種桑養蠶。

由此,閬中的絲織業得以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川北地區的農業經濟中心。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打仗、修城、興水利、促農桑……閬中城的張飛,簡直就是“寶藏男孩”。

張飛的治理,為閬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三國之後,閬中地區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人們憑藉嘉陵江的航運優勢做起了生意,當地商貿迅速繁榮起來,有了“春城天不夜,人語市如潮”的讚譽。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陳母教子:以天地自然為師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自隋唐有科舉制度以來,這裡逐漸成為科甲鼎盛,人才輩出之地。

據《閬中縣誌》記載,在13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一共走出了116名進士,402名舉人,其中,閬中籍的狀元就有四人。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而關於閬中的狀元,還有一出有名的故事。喜歡元雜劇的人或許聽說過一出《陳母教子》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陳母所教之子不是一個,是

三個,而且當時陳家父親正在外做官,由母親一人帶著仨娃在閬中生活。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但閬中這地兒忒繁華,好吃的、好玩的、好逛的特別多,兄弟三人無心讀書,每日只想著在外耍。

母親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將三個孩子帶到了城南大象山

的一處石洞中,打算讓孩子在這裡安心讀書,並且還藉著這處天然的石洞,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母親先是問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帶你們到這裡嗎?”

孩子瞅瞅母親,大氣不敢出,小聲道:“讓我們勤奮求學,以後能像父親一樣當官”。

母親接著又問:“那如何當一個好官?”

兄弟們答不出來。

母親便順勢指著石洞說:“你們瞧這石洞,夏天給人遮陰,冬天給人擋風當官也一樣,百姓需要的時候,就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兄弟們一聽,是這個理兒,於是發奮讀書。


正所謂功到自然成,經過多年努力,陳氏兄弟終於在科考中一舉奪魁,大哥陳堯叟、三弟陳堯諮相繼高中狀元,二弟陳堯佐也考取了進士。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在他們離開家鄉,出任地方官的時候,兄弟三人從來沒有忘記母親的教誨,取法自然,解決難題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陳堯叟任廣南西路轉運使時,遇到百姓遭遇疫病、久久不能根除的問題。

對此他深入探查,發現疫病的根源在水源,只有水源好,疫情才能清。

於是他便指導百姓從植樹造林開始,維護自然環境,逐步恢復水源,疫病於是漸去。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陳堯諮在鄆州為官時,遇到水患問題。

他同樣道法自然不用堵而用疏,帶領官民開鑿運河,將積水引到海中,化解了良田被淹的危機。

陳氏兄弟的故事在閬中世代相傳,後世官員也紛紛效仿,一時間,閬中地區政通人和、百業興旺。


黎學錦:觀萬物為綱 治理水患

到了清朝時,閬中成為重要的水運碼頭,嘉陵江上商船往來絡繹不絕,古城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但是,每逢夏秋兩季,連續的暴雨讓嘉陵江洪水氾濫,不僅影響了水上航運貿易,也淹沒了古城周邊的街道和民居。

時任閬中最高行政長官的黎學錦,對此深感憂慮,為解決水患問題,他每日到江邊觀看水勢,從逆流而上的魚身上得到啟發,決定效仿魚身上的部件修建堤壩,緩解江水的衝擊。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但修壩需要錢,於是他又拿出自己的廉銀,並鼓勵地方官員捐獻,同時又向富商募錢,終於湊夠了修壩的錢。

在眾人的努力下,歷經數月,堤壩落成,多年水患終於得到解決。由於新修的堤壩像極了魚背上的鰭,所以當地百姓便把它稱作“魚翅”。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歷經數百年風雨,如今,“魚翅”工程仍在造福著古城百姓。船可以在這裡停泊,貨物起運非常方便。梯級形的河堤,還可以方便市民取水、淘洗。

“魚翅”的修建讓古城恢復了和諧安寧的生活,桀驁不馴的嘉陵江水也變得溫順起來。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兩千年前,落下閎把“二十四節氣”引入“太初曆”,定下了正月為歲首,開啟了農耕文明的新時代,兩千年中,天地人和的理念和實踐,不僅造就了閬中古城的寧靜與祥和,也成為古老的東方文明重要的文化基石之一。

三國時張飛鎮守的那座古城,如今依舊那麼繁華

如今,古城內外熙熙攘攘,曾經的軍事要地、水路碼頭,已經演變成聲名遠播的文化名城。時代在變,而不變的是這裡的人們依舊秉承古訓、敬天法地,猶如緩緩流淌的嘉陵江水,生生不息。


今晚20:00

鎖定CCTV4

繼續感受閬中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