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我们常常看到清宫剧里面,皇帝对一些不足杀的臣工,常常以流放宁古塔处罚论罪。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处罚,只有犯了重罪才会流放宁古塔。那么这个宁古塔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何官员都怕得要死。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宁古塔并没有塔,满语“宁古”为数字六的意思,“塔”为个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六个”的意思,什么“六个”,“六个”什么?没有历史记载,倒是有些历史传说。

清人吴桭臣的父亲曾被流放宁古塔,他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黑龙江省海林市内还有现存宁古塔遗址,相传它是满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即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满清时代满族人的“老窝”。

随着大清入主中原,建都北京之后,宁古塔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逐渐消失,主要为边防重镇,大批“披甲人”(清朝低层的士卒)驻防于此。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为清朝接受犯人流放的地方。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1.文人在宁古塔受到了优待

事实上,这些文化人流放到这里,遭受的罪过可能除了难以适应的恶劣环境条件(苦寒之地)之外,并没有受到其他更多伤害。

宁古塔的官吏和百姓都敬重这些文人,他们虽然是获刑之人,但有一定的自由,驻守宁古塔的大将军、副都统、佐领等都与他们交好,这些文人还可以经常聚会。诗人吴兆骞不会耕作,还开馆收徒,后来被巴海将军聘为家庭教师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2.宁古塔都曾“流放”过哪些名人?

根据史书等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或出身名门望族的文人及其家眷。

抗清名将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豹,大文人金圣叹的家人,著名诗人吴兆骞等等。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清朝有名的文化人或官员,因为各种罪名流放到此。举两个流放宁古塔的朝廷高官例子。

顺治12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恢复爵号。顺治皇上大怒,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拟处二人死刑,后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诏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均受到株连。康熙斩了戴名世一人,但并未罪及其家人。对方孝标,虽已过世,竟开棺戮尸,挫骨扬灰,将其子方登峄等发往宁古塔,族中女子,除了嫁人的外,都流亡宁古塔充做官奴。后雍正即位后大赦,受连累的方氏族人也被赦免、准允归回原籍,但方登峄此时已死在了宁古塔驿所。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3.官员文人为何害怕流放到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一是因为宁古塔地处边远之地,路途艰难,生存环境恶劣。从中原或者南方流放到宁古塔,少则几百里,多则几千里,路途遥远,条件艰苦,而且是步行还戴着枷锁。从北京城到宁古塔,流放者一般步行需要三个月左右才能到达。有些流放者在途中就被野兽吃掉,根本到不了宁古塔就身死异乡。

宁古塔的纬度大约在北纬45度,气候十分恶劣。全年平均气温在5度左右,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度。这是全球变暖后的数据,几百年以前的清代气温肯定会更低。而且当时的保暖设施简陋,流放之人大多来自南方要抵御宁古塔的寒风暴雪也是极为艰难的。

在宁古塔流放了22年的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写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有个叫方拱干的文人也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二是“流放”冲击着获罪之人的“顶级希望”。流放刑罚对于犯罪之人有深入骨髓的影响,基本上就是一生再无崛起之希望。在清朝,极少获罪流放宁古塔的还能够东山再起。古人都十分重视功名利禄,一旦获罪流放,便意味着一生的罪恶和痛苦,万事成空。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三是统治阶级的打压。经典剧《康熙王朝》有个桥段很能够说明问题,周培公立了绝世之功,却被康熙皇帝打发到盛京当将军,一个南方人到北方苦寒之地,身体受不了气候的侵扰,生病而死。这是满清统治者很毒辣的一招,他们将学识丰富的文人们也流放到这些地方,让自己“老窝”里的人监视着他们,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们的学识改变当地的落后状况,又充分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折磨这些人,最终为自己所用。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压,对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文人官吏来讲,就是尊严的剥夺和打压。

《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从而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认同,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一言以蔽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清朝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古代的流放和贬谪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