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前段時間,在家閒著無聊看了一期李誕主持的《脫口秀大會》,那期裡李誕說了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說,“這個時代的苦被重新定義了,而很多人卻不自知。”

是的,在這個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很多東西或者在消失,亦或者在變化。

吃苦耐勞彷彿也有了不一樣的含義,跟原來我們理解的苦有了出入。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小時候,家裡條件很不好,父母為了維持家計,經常節衣縮食,自己理解中的苦就是艱苦的生活。

後來,長大了,家庭狀況好了點,又因為學習而不得不徒步走很久去學校上學,那時候的苦是遙遠的路程。

至於現在,成人世界的苦就更五花八門了,但總歸逃不過衣食住行。

我們的苦都帶著時代的烙印,這是改不了的既定現實。

可是,後面出生的一代人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苦似乎不太一樣。

相較於物質上的緊缺,孩子精神上的苦似乎佔據了更多的位置,這或許就是新時代的苦。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還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被時代狠狠摔在了後面,以至於仍然用老一輩的思想去臆想著孩子的未來,然後付諸孩子的教育實踐裡去。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你小時候不吃苦,將來只能喝西北風”

“你這麼懶,以後什麼都做不了”

“不吃苦,怎麼能有出息”

在家長眼裡,吃苦耐勞似乎是一個驗收孩子成長結果的指標,而這個標準卻還在沿用老一套的標準。這是不對的,時代變了,條件也變了,內核雖然還在,但評判標準也應該做出改變。

家長也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這份苦,而不是一遍不停責怪孩子吃不了苦,一遍又緊緊把孩子圈在身邊,這種雙標的行為最後傷害的只能是孩子自己。

達不達標不應該只由家長來判斷,更多時候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因為在現在的時代,孩子這個參與者也有評判權。

它也理應受到尊重,吃苦耐勞也不應該只是物質上的緊缺,更多方面應該是精神上的匱乏所帶來的改變。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1.拒絕形式上的苦痛

沒有真正地經歷過,也就沒有真的感受。吃苦耐勞也是一樣,光靠形式堆砌出來的苦,這並不能起到讓孩子接受教育,得出感悟的作用,反而只會讓孩子產生誤解。

原來看《變形計》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被欺騙感。

打著互換人生體驗的幌子,美其名曰是通過城裡孩子和農村孩子的生活互換,引發觀眾對家庭教育的關注。

但內容卻全是套路和形式,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這種形式上的苦,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幫助。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這些《變形計》節目裡“改造歸來”的孩子也恐怕沒有幾個真正體會到了所謂的“吃苦耐勞”,走馬觀花地體驗並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這點需要被明確。

所以,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沒有必要為了苦而苦,這種矯揉造作的東西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解甚至是牴觸。

那有何談從中學習到吃苦耐勞的精神呢?

2.學會重新定義苦

時代在不斷改變,這是大家的共識。你不能用二十年前的標準來定義孩子如今的行為。

正如很多孩子挑食,浪費糧食,很多家長只會用二十年前自己吃不上飯的話來教育孩子。

卻忘了語言的代入感也需要環境的烘托,如今又有幾個孩子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呢?

這種情況下,苦的內涵需要被重新定義,自然而然,吃苦耐勞的品質也應該做出改變。

哥德說過,“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這才是吃苦耐勞的真正含義,只要能夠把握時間,學會做事,這就是能夠吃苦的表現。至於老一輩的經驗,可以被參考,但不能照搬照抄。

要不然就會產生與這個時代水土不服的問題,孩子也無法真正得到成長。

3.發現苦的意義所在

吃苦耐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很多活生生的榜樣在。

比如酷愛作畫的王冕因貧窮買不起紙,就在沙上繪畫,終於成了畫壇聖手;求知若渴的匡衡鑿壁偷光,勤奮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巨匠;再到家境貧寒的童第周晚上在路燈下看書,自強不息,終於成了第一個將青蛙卵和外膜隔開的生物學家等等。

他們都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什麼叫做吃苦耐勞,很多家長也都把他們當做正面教材教授給自己的孩子。

可往往卻過分強調了他們外部環境的苦,卻忽略了他們內心所承受的真正的苦。

吃苦耐勞的意義應該是面對生活頑強不屈的精神,那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還之微笑”的強大精神力量,貧窮並不是吃苦耐勞的觸發鍵。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同樣的道理,也並不是富人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吃苦耐勞,關鍵只是在於家長還有孩子自己的想法而已。

因此,在日常生活裡,家長還有孩子都要自己思考究竟應該怎樣去做。

  • 多加教育

家長在這個過程裡,應該儘自己的本分去引導孩子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卻很複雜的事情。

家長可以通過日常的一些事情去教導孩子學會堅持,守得住寂寞。

這種教育不必非要通過所謂的憶苦思甜來表現,也可以通過監督孩子完成某項比較困難的任務或者學習一項技能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反而更加事倍功半。

  • 體驗苦痛

多讓孩子嘗試去做一些原來沒做過卻很有意義的事情,長時間的投入和被人需要的感覺會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吃苦耐勞的重要性,並且正視自己的生活,有所收穫。

  • 更多溝通

溝通是人進步的橋樑,不要吝嗇自己的話語,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在他們正確的行為中汲取營養,這點對於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樣非常重要。

新時代的苦,要讓孩子自己品嚐

如今的孩子大多還是生長在溫室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物質上的豐富永遠滿足不了精神上的匱乏。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精神上的高度才是孩子未來走上人生巔峰的最有力保障,因此教會孩子新時代的吃苦耐勞同樣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