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典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清風典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一點也沒有四種毛病——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楊伯峻《論語譯註》

【小識】

“我”這個人

意、必、固、我四個字,說到底,其實只是一個“我”字。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唯我。

有一次,孔子來到他的學生子游的治下武城,聽到了彈琴唱詩的聲音,孔子笑著說:“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意思是,治理這樣的小地方,哪裡用得上音樂詩歌之道啊。子游回答說:“以前,您說過:‘當官的人學了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了道就會聽指揮。’”意思是,音樂詩歌在任何地方都是有用的。子游的話,可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子馬上改口,對隨行的幾個弟子說:“子游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同他開個玩笑罷了。”(《論語•陽貨》)當著幾個弟子的面嘲笑一個弟子,然後又當著幾個弟子的面向這個弟子承認錯誤。現在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小插曲,但當時的情景,一定非常尷尬。孔子臉紅了嗎,出汗了嗎?但孔子也沒有強詞奪理,沒有固執己見,把“我”這個人放下了。

這個小故事,可以算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一個生動註腳。一個人之所以猜忌,多半都是想別人在說“我”的壞話;一個人之所以武斷,多半都是想別人會動搖“我”的地位;一個人之所以執拗,多半都是想別人要挑戰“我”的權威。於是,自我包裝,自我維護,“我”就成了最正確的人、最尊貴的人,也成了最任性的人、最多心的人。被“我”衝昏了頭腦的人,還會喜怒有常、善惡有分嗎?還能說話有譜、做事靠譜嗎?可見,“毋我”是一個多麼曠達的字眼。

而比“毋我”意境更開闊的,則是“無我”。(尚之)

【清風典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鶴蝨

鶴蝨:呈圓柱狀,細小,長3~4mm,直徑不及1mm。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數縱稜。氣特異,味微苦。殺蟲,清熱解毒,健脾和胃。治蟲積腹痛,陰道滴蟲。主產陝西、甘肅、山西、河南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