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最先是滿族女人穿的嗎?

憨憨148


是的,“旗袍”顧名思義是指旗人的服飾,而旗人大部分都是滿族人

(身著旗袍的美女)

旗袍是民國出現的服飾,誕生於上海,改良自清代的八旗婦女的“旗裝”。

在清代以前,中國人是穿漢服的。漢服形制自從在商代定型後,傳承三千多年,對周邊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服飾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到了清代,滿洲統治者出於打壓漢民族自信心的考慮,強迫漢人無論男女皆著滿裝,武力推行“剃髮易服”政策,致使漢服徹底斷代。

(身著明代漢服的美女)

在清代,清政府名義上是不分滿漢的,但是分旗民,就是旗人和民人。

民人是指普通漢人,旗人則是指有旗籍的八旗人員,八旗主要有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組成,其中滿洲人為主,所以清代滿洲人的服飾被稱之為“旗裝”,這就是旗袍的前身。

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滅,各地紛紛爆發“排滿”運動,民國政府下令斷辮蓄髮,結束了長達260多年的剃髮陋習。

但是由於清朝統治時間太長了,以致漢族人普遍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服飾,所以民間甚至政府男性官員依舊穿著清代的長袍馬褂,只是進行了一些改良,稱“長衫”。

而女性則開始穿著原來只有八旗上層婦女才能穿的“旗裝”。

到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在國難當頭的大背景下,愛國民眾紛紛穿著中國傳統服飾。可因為已經忘記了漢服,所以民間選擇繼續穿著清代服飾。

(民國時期的民眾已經記不得漢服的樣子了)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上海地區的設計師以“旗裝”為藍本,改良出來了旗袍。自此,旗袍開始風行全國。

從20世紀20年初代到20世紀40年代末,旗袍流行了近30年,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婦女的主要國際形象。


千佛山車神


告訴大家兩個概念:

一、旗袍最先並不是滿族穿的。

二、旗袍最先也不是女人穿的。

旗袍不是旗裝。



實際上,最早的旗袍的發明來源於漢族女性的女扮男裝。如果說,最早來源於妓女,也是有幾分道理的。(絕沒有貶低旗袍的意思,只是討論旗袍的歷史源由)。

如果說旗袍和滿族有什麼關係的話,主要是模仿當時男性的長袍馬褂。

也許有人覺得挺荒唐,但確實是這樣的。

如果硬要把清朝女性的旗裝也要算到旗袍的範圍內,那我無話可說。但是,以現代的旗袍樣式標準來看,這個形式絕不是來自於滿族。

想想吧,就你這身打扮出現在清朝的宮庭裡,會不會被打斷腿?



你千萬不要瞧不起妓女,那只是當時不公正的社會強加給她們的職業。說句不客氣的話,論文化涵養,論品德操守,論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繼承,咱們可真不比人家強。

那時候的妓女可還沒有發展到“客官請自重,小女子只賣身不賣藝”的地步呢。

給大家展示一封當時上海灘的妓女寫的信,看看以你文學功底,能看懂多少:

【睽才數日,恆比三秋。每憶芝儀,殊殷芹愫。比維、褆躬安燕,玉體吉羊。

辱承知音,定符私頌。竊思形骸雖隔,肺腑應通。寤寐懷思,只覺宵長夢短,日時腸轉,頻添舊痕新愁。悵一水之瀠洄,暮雲春樹。幸千潭之同映,秋水蒹葭。回思燭翦西窗,樽比北海。

開奩梳洗,深淺煩君。下榻綢繆,溫柔許我。覺此際之情投,非尋常可言喻。何意床冷鮮食,忽抱薪憂。遂使水遠山遙,竟回梓里。傷心話別,猶蒙青眼於東君。無計款留,空望綠波於南浦。言念及此,歉仄奚如。

所幸鴻毛遇順,歸舟定獲平安。遙稔鳳侶言歡,鼓瑟諒償飢渴。在君子文園遇染,明知勿藥早佔。在薄命尺素未通,終覺傾葵莫訴。遲遲長夜,幾度捫心。靄靄停雲,頻幾搔首。秋月春風之館,門設長關。桂香珠影之中,徑緣不掃。倘使霍然全愈,務乘崔舫以來遊。如其夙恙未痊,懇擘蠻箋而腸惠。輕寒薄暖,適體為佳。語短情長,加餐努力。

總之,離愁滿腹,直教翰墨難宣。尚祈洞鑑寸心,諸仗海涵無既。】

這就是一封普通的書信,引典抒情皆有出處,你知道幾個?是不是又要責怪滿清誤了你三百年,把才華都給了妓女?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商業最繁華的城市,也是對外最為開放,思想最為進步的城市。

由於對外開放程度很高,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程度自然也最深,最快。而接受能力最強的,並不是上層,而是社會的最底層,其中就包括妓女。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那個場合,恰恰是所謂的虛偽的傳統道德思想影響最弱的地方,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

西方的“天賦人權”、“生而自由”、“男女平等”的觀念就逐漸輸入和被底層人士從內心裡所認可和接受,嚮往。

有了這種思想,就逐步付諸行動。有一部分妓女就對男權進行初步的挑戰,開始男裝打扮。也穿著長袍馬褂,外罩個坎肩。有些還剃頭疏個大長辮,和男性一樣。



這個城市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種比較另類行為反而在各個煙花場所流行開來,不但被模仿,而且還受到大家的好評。

當然,剃頭梳長辮畢竟還是不方便,一般情況下,是女性的頭臉梳妝,男性的穿著。也顯得玉樹臨風。

而婦女們在裝扮上可從來不缺乏智慧,這個長袍罩馬夾的套裝形式逐步改良成連體,坎肩就和和袖袍縫製成一體了。而且,材質上也發生了變化,逐步豐富和多樣,這就是旗袍的雛形。



按照一如既往的社會風氣,“學生裝扮的象妓女,妓女裝扮的象學生”,當時也不例外,大家共同推動了這個形式的發展。

在演變的過程中,結構上也化繁為簡,而元素上卻豐富多彩,圓領,立領,扣結,長短袖,材質,花色,長短,百花齊放,各領風騷。

隨著思維理念的的變化,最初的對男女平等的訴求就發展為對女權思想的強調,旗袍中的男性元素反而減少和消亡,卻更向女性的本原而進一步發展,即是進步,也是迴歸了本原。

到了這個時候,旗袍最初的精神意義就變了。成為“以我為主”的完全展現,更加註重追求適合女性本身。



所以說,從旗袍的發展史看,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也是廣大女性對自我美麗展現的追求。

有些人認為旗袍是滿族封建遺殘,完全是由於無知和偏見。

無論從精神還是形式上,旗袍都是進步。旗袍的合體裁剪,追求的是自我精神。旗袍的選材多樣,追求的是自由精神。旗袍上各種元素,體現的是東方文化提倡的含蓄和包融,這恰恰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本質。


饞嘴肥貓1


是的!旗袍的原型的確來源自清王朝宮廷格格及所有女士的袍裝。與男人的長袍馬褂類似。但並沒有民國後來旗袍的“美"與秀的感覺!

現代旗袍源自宮中婦女的長袍,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聰明的裁縫將古希臘及歐洲婦女的裙裝與清宮旗袍進行結合改造。並根據人體輪廓曲線進行修飾創造出了民國式旗袍。無疑結合了中西文化元素的旗袍與解放天足成為中國婦女解放的代表性里程碑!

旗袍的出現與廢除婦女纏足代表了自由與解放,讓女子玲瓏剔透,婀娜多姿的天性美盡現人間。這是中華文明史上婦女真正獲得與男子權利平等的歷史性大事件!

現代旗袍的出現改變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也讓男女平等成為現實!

名伶的宣傳!名媛的鼎力都讓旗袍文化成為社會進步的代表!張愛玲,王人美,宋慶齡,宋美齡等都為旗袍的推廣不遺餘力!旗袍成為東方婦女美的化身與代名詞!它所暗含的文化信息量之大令人震撼!

劉少奇夫人王光美,陳毅夫人張茜都代表國家身著旗袍造訪世界!可見旗袍的魅力之大!


晉A閒雲野鶴


旗袍最能體現東方女子的韻味,不同的旗袍演繹出女性的不同性格和不同氣質,它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是滿族的還是漢族的說法不一,“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旗袍概念的界定與旗袍起源,在學術界存在分歧。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旗袍即滿族旗人的衣服,主要特點立領、長袍、馬蹄袖。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在康熙、雍正時期最為流行。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更盛,史書中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越來越多樣化。

所以說,旗袍是民國時期漢族女性根椐滿清服裝改良、演化而來 風行於民國時期,尤其是民國時期的上海。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促進了它的發展,最早在上海創辦時裝公司就是交際花唐瑛。

隨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傳入,中國人開始注重強調人的體形,於是“新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的舊式結構,採用了西式服裝胸省和腰省的設計理念,突出了女子的豐胸細腰的曲線之美,使袍身更為合體,“新旗袍”的樣式就這樣風靡開來,甚至它的形象成為了中國女人服飾的代表,不過現在穿旗袍的女性並不多。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