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導讀】

行軍是用兵的重要策略,古代戰爭講求進退自如,而現代戰爭則有了運動戰。所以說,行軍、處置和判斷敵情乃是用兵的三項重要法則。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注】處軍相敵:指行軍作戰中軍隊在各種地形上的處置要領。處,處置、部署。相敵,指觀察判斷敵情。相,觀察。絕山依谷:指行軍通過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絕,橫渡、穿越,這裡是通過的意思。戰隆無登:敵人佔據高地,不宜從正面去仰攻。隆,高地;登,攀登。絕水必遠水:要在離河水稍遠的地方駐紮,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其渡過一半時再進攻。絕水,橫渡江河;遠水,遠離江河。

半渡而擊之:乘敵軍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時候予以攻擊。這時敵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攻擊比較有利。視生處高,無迎水流:不要讓敵人居上游,我軍居下游。迎,逆。絕斥澤,唯亟去無留: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趕快離開。斥,鹽鹼地帶;澤,沼澤。平陸處易: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便於車戰的地方設營。平陸,平原地帶;易,平坦。右背高:指右翼要依靠高處。右,上,古時以右為上。前死後生:前低後高。死,這裡是低的意思;生,這裡是高的意思。凡此四軍之利:指上述山、水、斥澤、平陸四種地形條件下的處軍原則。

【譯】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應該注意:在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駐止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如果敵人佔據高地,不要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要在離江河稍遠的地方駐紮;如果敵軍渡河前來進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時予以攻擊,這樣比較有利;如果要與敵軍交戰,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擊它;在江河地帶駐紮,也要居高向陽,切勿在敵軍下游低凹地駐紮或佈陣。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停留;如在鹽鹼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要佔領有水草而靠樹林的地方。這些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處,前低後高。這些是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夠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注】上雨,水沫至:上游下暴雨,爆發洪水。上,指上游。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絕澗,指兩岸峭壁,水流其間的地形。澗,兩山間的流水;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間低窪的地形;天牢,指山險環繞,易進難出的地帶;天羅,指荊棘叢生,難於通過的地帶;天陷,指地勢低窪、泥濘易陷的地帶;天隙,指兩山之間狹窄的谷地。潢井、葭葦:潢井,低窪地;葭葦,蘆葦。指長滿蘆葦的低窪地帶。林木、蘙薈:指草木長得很繁茂的山林地帶。蘙薈,草木長得很茂盛。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必須仔細、反覆搜索,這些是埋伏敵軍,隱藏奸細的地方。覆,反覆;索,尋找,搜索;伏奸,埋伏敵人,隱藏奸細。

【譯】大凡駐軍,總是喜好乾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溼低窪的地方,要求向陽,迴避陰溼,駐紮在便於生活和地勢高的地方,將士就不至於發生各種疾病,這是軍隊致勝的一個重要條件。丘陵、堤防駐軍,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面,並且要背靠著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輔助的。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來,要等水勢平穩以後再渡,以防山洪暴至。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讓敵軍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軍隊在山川險阻、蘆葦叢生的低窪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行動,必須仔細反覆地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姦細的地方。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注】其所居易者,利也:指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眾草多障者,疑也:在雜草叢生的地方設有許多遮蔽物,是敵人企圖迷惑我。獸駭者,覆也:見到獸類驚駭猛跑,定是敵軍大舉來襲。覆,覆蓋。曹操注:敵廣陳張翼,來覆我也。卑而廣者,徒來也:飛塵低而寬廣的是敵人步卒正在開來。卑,位置低下;徒,步卒。少而往來者,營軍也:指飛揚的塵土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安營紮寨。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指敵人派來的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卻加緊備戰,要向我進攻。辭,同“詞”,即言詞;益,更加。辭強而進驅者,退也:指敵人派來的使者言詞強硬,並在行動上擺出進逼的架勢,這往往是撤退的徵兆。:缻,同“缶”,汲水的瓦器,這裡泛指炊具。諄諄

:叮嚀、翕翕:聚合。士卒聚集在一起低聲議論。數賞者,窘也:敵軍一再犒賞士卒,說明已沒其他辦法。數罰者,困也:敵軍一再處罰士卒,說明已陷入困境。

【譯】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靜的,是倚仗它據有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樹林裡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鳥兒突然飛起,是下面有伏兵;走獸受驚猛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人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人步卒向我開來;飛塵分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設營。敵方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又在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育詞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車先出並佔據側翼的,是佈列陣勢,準備作戰;敵方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方急速奔走並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敵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飢餓缺糧;敵兵從井裡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於渴缺水;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於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裡恐懼;敵營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旌旗亂動的,是其陣形混亂;敵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睏倦。敵人用糧食餵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窮寇”;敵兵聚集一起私下低聲議論,是其將領不得眾心;再三犒賞士卒的。說明敵軍已沒有別的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兇暴後又畏懼士卒的,說明其太不精明瞭;敵人藉故派使者來談判的,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企圖。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注武進

:恃勇輕進,即冒進的意思。併力、料敵、取人:併力,合力,這裡指集中兵力;料敵,分析判斷敵情;取人,指戰勝敵人。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易,輕視。無深謀遠慮而又輕視敵人的人,勢必會成為敵人的俘虜。

【譯】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將領在士卒還未親近依附於他時,就處罰士卒,士卒就一定不服。親附,親近依附。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用政治、道義來教育士卒,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文,這裡指政治、道義;武,這裡指軍紀、軍法。

【譯】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這樣就難以使用他們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素所以能認真執行命令,是由於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緣故。

行軍篇完!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宋襄公爭霸

宋襄公

名茲父,是宋國曆史上最出名的君主。他之所以被後世牢記主要因為他堅持仁義,且過於仁義。早在宋襄公還是太子時,就有過禮讓君位的仁義之舉。當時,茲父的父親宋桓公病重垂危,身為桓公的嫡子,茲父會順理成章地在不久的將來繼承父親的位子。但茲父還有一位德才兼備的庶兄目夷。茲父自覺比不上他,主動來到父親桓公的病床前,請求父親改立目夷為太子。宋桓公被兒子的義舉感動得熱淚盈眶,更加堅定了讓茲父做下任國君的心意。公子目夷也發表聲明,堅決支持、擁護父親的決定。桓公三十一年(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父即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後,立即任命他的哥哥目夷為相,輔佐他治理宋國。就在這時,垂暮之年的齊桓公召集諸侯到葵丘去開大會。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後的也是最盛大的一次。宋襄公也應邀參加了葵丘之會。看到齊桓公身為諸侯盟主,風光無限一呼百應的樣子,宋襄公羨慕得不得了。從此,圖謀稱霸的種子便在他心底生根萌芽。到了宋襄公八年(前643年),齊桓公去世,諸侯霸主的位子出現了空缺。宋襄公再也坐不住了,準備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爭當霸主。此後的幾年裡,宋襄公對鄰近的幾個小國軟硬兼施,終於拼湊成一個以宋國為首,衛國、曹國、滑國、邾國為輔的政治集團。可是,這時覬覦諸侯霸主寶座的不止宋襄公一個,宋襄公面對著一個強大得幾乎無法戰勝的對手——楚成王。當時,南方的楚國國勢已較強盛,楚成王此前因為忌憚齊桓公的威望,才沒有放手大幹。現在齊國衰落,楚成王再無顧忌,集合了鄭國、陳國、蔡國等諸侯國,正打算進取中原。宋國的國力和楚國相比差距太大,可是宋襄公卻不自量力,非要和楚國對著幹。襄公十二年(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齊、楚兩國參加盟會。在會上,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自居,說看上了依附楚國的那幾個諸侯國,要求楚國把這幾個諸侯國讓給宋國。楚成王心裡極度不滿,嘴上卻表示同意,並和宋襄公約好當年秋天在盂地再開一次會,到時把陳、蔡、鄭、許、曹等國的國君也叫上,當場敲定這件事。目夷估計其中有陰謀,勸諫宋襄公說:“以小國的力量去爭奪盟主之位,是會惹禍上身的。”但此時宋襄公想當霸主已經想瘋了,根本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當年秋天,宋襄公啟程赴會,目夷又勸他帶上軍隊同行,以防萬一,可宋襄公還是不聽。宋襄公走後,目夷無奈地嘆氣說:“禍事該臨頭了呀。”果然到了盂地,宋襄公就和楚成王為了誰當盟主一事爭執起來。“你們楚國的王位是自封的,根本沒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我這個宋公卻是實打實的。”宋襄公一臉鄙夷地衝著楚成王嚷道,“你這個假王怎麼可能壓到我這個真公頭上呢?”楚成王懶得跟宋襄公廢話,把埋伏在附近的楚軍叫出來,劫持了宋襄公,帶回楚國囚禁起來。當年冬天,靠著魯僖公的斡旋調停,楚國才把宋襄公釋放回國。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歸國之後,宋襄公還是沒有認清形勢,一根筋地要與楚國為敵。第二年夏天,為了洗雪被俘之辱,宋襄公決定出兵攻打楚國的支持者鄭國。目夷再次勸諫,但又一次被當成耳旁風。目夷只能哀嘆:“更大的禍事現在要來了。”宋軍伐鄭,鄭國向楚國求救,楚王派大將攻宋以救鄭(這比著名的孫臏圍魏救趙早了近300年),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一退一進,宋楚雙方的軍隊就在泓水兩岸給撞上了,隨即展開決戰。河這邊,宋軍嚴陣以待,楚軍則渡過泓水來攻擊他們。目夷趕緊給宋襄公出主意:“敵眾我寡,硬碰硬勝算不大,我軍應該趁著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時發起攻擊。”但講究仁義的宋襄公不說話也不發令。過了一陣,楚軍全員已經渡河完畢,但還三五成群的,沒來得及擺成陣勢。目夷又勸道:“可以出擊了!”宋襄公還是不聽,說:“再等等,他們還沒準備好呢。”一直等到楚軍休息了大半天,過河時被水浸溼的衣服都幹了,陣勢也擺好了,宋襄公才命令宋軍發起進攻。結果不用想,當然是宋軍大敗,死傷慘重。宋襄公大腿上中了一箭,被人搶救回國養傷,爭霸之夢再也做不下去了。而且,在這場敗仗中失去親人的宋國百姓都對宋襄公有怨言,說他迂腐愚蠢。雖然在現實中碰得頭破血流,道德至上、過於講究仁義的宋襄公卻還是死鴨子嘴硬,努力為自己辯解:“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我的原則就是,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攻擊他,也不俘虜上了年紀、頭髮斑白的敵人;不憑藉地勢險要指揮戰鬥,也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打仗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勝!說那些大話空話有什麼用?”聽了宋襄公這番話,目夷再也忍不住了,當場給宋襄公頂了回去,“如果您一定要對敵人講仁義,那我們直接投降楚國,做奴僕侍奉他們不就行了,又何必打什麼仗呢?”宋襄公無言以對,躺在病床上唉聲嘆氣。一年以後即宋襄公十四年(前637年),他就因為腿傷加劇,不治而亡。不過,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宋襄公還難得地做了一件明智的事。當時,晉國的公子重耳落難經過宋國,宋襄公拖著病體熱情接待了重耳,臨走時還送給他一份厚禮。就在宋襄公死後不久,重耳便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在晉文公五年(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晉國取得大勝,粉碎了楚成王的霸主美夢,也算是為宋襄公報了一箭之仇。

國學經典之《孫子兵法》第九講行軍篇: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