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小孩缺乏“专注力”,而是你缺乏爱他的能力!

一个人“智力”形成的五部分

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专注力

而这五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是我们先天就具备的,只是每人的发展水平可能不同,比如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可能拥有5分钟左右的专注力,到了7岁能达到15分钟,随着年岁的增长专注力水平会继续提升。

虽然是天生的能力,但也会通过刻意的训练而产生变化。

父母需要温柔而坚定

在开始“专注力”方面的知识点前,先普及一点亲子关系知识,有一个“四不要”、“四要”想要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温柔而坚定”的家长,毕竟家庭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再上升实则是夫妻关系的问题。

四不要

  1. 不要多人管理。
  2. 不要打骂孩子。
  3. 不要讲道理。
  4. 不要走开。

四要

  1. 微笑看着他,被爱与价值感。
  2. 安全感。
  3. 规则。
  4. 新的学习经验。

把“四不要”放在前面,需要特别讲解一下。

1、在很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生活的家庭,对于孩子的管教,在一个时间段,最好只听一个人的,其他人不要发出质疑和冲突的声音,哪怕这个人当时的教育方式方法是错的,也等这个事情结束后,背过孩子再行商讨。

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接收源,认识到权威,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不要从心理判断出发,寻找庇护所。

2、不打骂孩子,这点是针对“棍棒底下出孝子”而言的。

流传千古的这句治家名言,在很多实例上体现出了它的真实性。确实会出现那种家中打骂很多,孩子还很依赖很孝顺的实例。但这真的好吗?

不是你的小孩缺乏“专注力”,而是你缺乏爱他的能力!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这么一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就很容易理解了。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不会希望孩子是基于这种人质情结而成为“孝子”。

之前有人说:“打骂孩子是一个家长无能的表现。”这点,表示赞同。

不是你的小孩缺乏“专注力”,而是你缺乏爱他的能力!

3、不要讲道理,这个很容易理解,你给孩子说不要看手机,要热爱学习,然后自己刷着抖音,好吃懒做。说再多,不如做出来。孩子是父母最直接的镜子。

记得之前听夜话节目,总有很多家长给主持人诉苦,我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于是拼尽全力,想要给孩子好的受教育环境,我给他报辅导班、买书、争取让他进好的学校……自己却省吃俭用,样样舍不得。可是,他不思进取,排斥学习,还对我心生怨恨,真的太让我失望和痛苦了。

类似的父母其实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付出的时候,忽略了自己的样子,将自己的希望太多寄托在后代的身上,而全然抹灭了自己的追求和上升的可能。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道理,是一个启蒙阶段的引路人,一名同行者,一位导师、知己和伙伴。

不是你的小孩缺乏“专注力”,而是你缺乏爱他的能力!

4、不要走开。

有时候,孩子会蛮不讲理、偏执,然后止不住痛哭流涕,这个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再继续严厉指责,守在一边,看着他,等着他……一分一秒,或者持续挺久。

直到他消化掉自己的坏心情,重新拾起话题,或者建议做一些别的。先遵照他的意愿,再恰当的跟他沟通当时令彼此都不愉快的事件,争取让他明白,为什么吵架,而家长希望的到底是怎样,他是否可以做到。平静后的对话会带来很好的效应。

孩子们不能专注么?看电视、打游戏很专注啊!

爸爸妈妈很容易发现,小朋友们并不是永远都很难专注,他们在打游戏、看电视,或者某项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上,是很容易专注的,甚至废寝忘食的程度。

但在很多时候,可能专注就显得很艰难,大多表现在:

1、不能专一,有始无终;

2、冲动任性,善变,不假思索得出结论,行为不顾后果;

3、活动过多,插嘴、干扰大人,无目的乱闯;

4、学习困难,易走神;

5、自控力差,乱无章法,容易与人冲突。

针对以上,我们寻找孩子专注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有3点:

1、因兴趣缺乏而引起的专注力不集中;

2、因专注力控制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专注力不集中;

3、因特殊疾病而引发的专注力不集中。

对于第3点而言,有30%的孩子会出现“感统失调”的情况。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感统失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不是你的小孩缺乏“专注力”,而是你缺乏爱他的能力!

通俗点讲,如果我们的孩子喜欢和小猪佩奇一样踩泥水,爱上树、跳皮筋、滚铁环……做各种运动类的玩耍,那么他们患上这种“感统失调”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我们不要怕孩子会脏,会摔。在安全范围内,需要给他们浑然的天性一点发挥的自由。

其实,关于专注力,我们寻求更多原因的方向是第2点:因专注力控制能力不足。

现在给出一条黄金原理:1.有明确的目标,2.难度跟你的能力相匹配,3.有及时的反馈。

针对这条原理,推荐《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此书讲到为什么孩子们对游戏会痴迷,因为游戏会有具体的操作玩法,比如格斗要赢,升级要闯关、打老怪,组团作战要成为“王者”(目标明确);会从初级玩家到资深玩家分阶段,比如新手区、闯关游戏难度的层层加深(难度跟你的能力相匹配);能够在辅助栏看到自己的战绩和对方受挫程度,实时了解战绩(有及时的反馈)。

简而言之,要想让孩子对一件事情保持相应的专注,这件事情需要:目标设定、能力匹配、及时反馈三个特点。其实掌握这三点在很多方面都能有所建树。

1、通过一些好的方法提升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的好奇心。

2、家长陪伴会稳定孩子的专注力。

3、环境相对安静,避免一些无关的刺激干扰。

4、发展孩子耐心,需要一步一步来。

5、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事情做完。

6、家长不要随意发脾气,指控情绪,创造机会教育孩子。

7、让孩子在游戏、学习、家务中有意识完成,做到有始有终。

8、科学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做到有规律、有计划。

9、以身作则,榜样式教育,给孩子起好带头作用。

要求孩子的时候,不忘自己上进,希望我们不要托孩子后腿,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股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