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扮演捉刀人,為什麼匈奴使者能看出曹操是真英雄,怎麼能培養像曹操一樣的氣質氣場?

峩是一個矛盾體


曹操捉刀人的把戲,其實根本就是歷史書騙騙人的。如果歷史書真的有一半可信的話,那麼這世上也不會有這麼多騙子了。

所以說,與其想著培養曹操那種與生俱來的霸氣,倒不如著手自己的事業,給自己做一個長足的計劃。

每個人如果能夠在自己的事業上堅持做上個二三十年,在這個行業內,你自然就是非常有霸氣的人。相反,如果單純去模仿學習這種霸氣,那隻會成為外強中乾的黔之驢,實在是不可取。

01捉刀人的故事,想想的確有點可笑。

其實這個故事非常簡短,當時曹操已經一統北方,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魏國,自稱為魏王。這個時候他才是北方的實際統治者。

匈奴這邊要和漢朝接洽,自然是派使臣來見曹操。曹操忽然想起來,他覺得自己的長相實在是太醜陋,形象不好,無法震懾匈奴人。

所以曹操就讓崔琰代替他做魏王去接見匈奴的使臣,而曹操本人則拿著刀站在魏王寶座旁邊。崔琰和匈奴使臣聊完一會兒以後,便讓人送匈奴使臣走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

這個時候曹操讓間諜偷偷去問這個匈奴使臣,魏王看起來怎麼樣?匈奴使臣當然要誇一誇魏王,他認為魏王風雅威望跟普通人自然是不同,不過魏王旁邊站著的那個捉刀人,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曹操聽說了這件事以後,覺得大吃一驚,立刻派遣手下人去追殺這個匈奴使臣。至於追殺的原因,是有很多種說法的。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故事有點可笑呢?因為這個故事實在是太假了,而且邏輯上本身就說不清楚。還有,曹操有那麼不自信?開玩笑!

  1. 首先匈奴使臣如果看不出捉刀人是曹操的話,他怎麼敢說這個捉刀人是真英雄?這麼說把崔琰扮演的魏王,放在了什麼地方?因為他不知道身邊這個人是間諜?
  2. 其次匈奴使臣如果看出了捉刀人就是曹操的話,那麼他為什麼還偏偏要說這種話呢?因為他知道身邊的人是間諜?想要拍曹操一個馬屁嗎?
  3. 再者曹操為什麼要詢問匈奴人的態度?他對崔琰的形象非常在意?如果匈奴人只在乎當時的魏王,不在乎捉刀的曹操,那這麼去問豈不是白費?

所以說這個故事之所以存在,純粹就是為了體現出曹操個人的英武之氣,是為了告訴後世的人,曹操這個人不光做事牛,這不怒自威的形象更牛。

02捉刀人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朝《世說新語》之中。

這個故事沒有可靠性,還有一個比較靠譜的證據,那就是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出現在《世說新語》之中。

編纂這本書的作者劉義慶,是南朝宋國的臨川王,他本人或許是沒什麼功夫去搜集這些名人趣事的,所以一般認為是由他的門客蒐集整理了這本小說集。

我一提到小說集大家估計就能明白這本書的性質了,其實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史書,而是一本專門記載名人趣事的故事集。

所以說在這本書裡出現的故事,如果沒有相關史料作為佐證的話,就算再有趣,其實也拿不上臺面,或許真的就是哪個嘴裡含著毛筆的窮書生胡亂想出來的。

此外,在《世說新語》之前,不管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沒有捉刀人這個故事的相關記載。

可以說這個故事就是在南朝宋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隨後被後世各種書籍所沿用,甚至被編排成了戲曲,成為了重要的一齣戲。

而南朝宋和曹操那個時期,相隔了一百多年,這就好比我們今天去寫道光皇帝怎麼怎麼樣一樣,根本就沒有什麼根據可言。

所以我的推論是,這一故事的真實性不可考,當個趣事來聽一聽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就裡面的內容較真,畢竟原作者都未必搞得清這裡面的邏輯。

03人的氣質和氣度,真的不是靠模仿就能學來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曹操的特徵,那就是外表看起來就氣度不凡。其實說老實話,我真的不清楚匈奴使者從打哪兒看出來的,難道因為曹操個子矮不說話,就真的是英雄嗎?

當然不是,退一萬步講,就算這個故事真的發生了,匈奴使者也真的看出來捉刀人就是曹操,那也不是因為曹操身上的氣度,而是因為崔琰恍惚不定的眼神。

  1. 使者和假魏王崔琰在聊天的時候,一定會問到一些有關國家利益的事情。這個時候崔琰自己肯定是做不到主的,那麼他會怎麼辦呢?
  2. 他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朝著曹操的方向瞥兩眼,也就是說,因為崔琰在動作上露餡了,這才給了匈奴使者識破這件事的機會。而不是因為曹操長相上有多麼氣度不凡。
  3. 要真說有英雄氣概,那曹操軍中那幫將領,可真的是拉出來一卡車都有使者眼中的英雄氣概,
    畢竟人家也是一方猛將,甚至有封疆大吏,都不可小覷。

所以從氣度上來分辨一個人,是基本不可能的。當然了,人肯定是有相應的氣質和氣度的,這需要從這個人的言行舉止上去慢慢體會。

曹操當時只是一個捉刀人,他一不能在魏王面前胡亂說話,二不能在魏王面前胡亂做事,匈奴使者是不可能從這些方面看出曹操是個英雄的。

總結:學習、實踐,或許會讓你擁有相應的氣質和氣度。

曹操身上優良的特性,難道是天生的嗎?當然是天生的,這一點還別不服氣。有些人天生就是聰明,就是有志向。

不過天生只能決定一部分,如果不好好學習歷練,再好的人才也會廢掉。很顯然曹操就是那種愛學習的人。他從小讀書很多,結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他的氣質是這麼一點點薰陶出來的。

除此之外,他還久經戰陣,在戰場上基本一輩子,這也是他那種氣質的由來。為此我們會發現,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以及不斷的實踐努力,才有可能具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當然了和曹操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畢竟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

《三國志》

《世說新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