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為崇禎殉國的大部分都是“禍國”的太監,感覺“愛國”士大夫卻幾乎消失了?

mmymmy74488


“諸臣誤國,文臣人人可殺,”這是崇禎皇帝臨死前留下的遺書,從這個遺書我們也可以看到崇禎皇帝對於這些士大夫是多麼的失望透頂,和太監們相比,他們的忠誠度差遠了,明朝滅亡跟文臣不作為也有著必然關係,那麼為什麼崇禎殉難時拼死保護的是“禍國”的太監,而那些士大夫卻躲在家裡等待迎接新的主人,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士大夫為首的東林黨和以太監為首閹黨的發展經過。

明朝末年東林黨和閹黨是兩大敵對勢力,天啟皇帝年間,東林黨一直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壓制,而崇禎皇帝即位以後直接利用鐵腕剷除了魏忠賢,閹黨也受牽連,曾經被打壓的東林黨獲得喘息,受到崇禎皇帝的重用,慢慢在朝廷擁有話語權,為朝政出謀劃策,而東林黨代表了士大夫階層,閹黨被邊緣化,但仍然待在皇上身邊服務。

二、明朝後期的士大夫是自命清高,指三道四,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崇禎皇帝執政的十七年,全部重用以士大夫為首的東林黨人,他所用的士大夫只會高談闊論、互相攻擊,他們永遠對別人的看法說三到四,自己卻提不出任何解決方案,真可謂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

  • 士大夫阻撓國家加大工商階級稅收,導致財政危機。明朝的士大夫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崇禎皇帝不願讓農民負擔更多的稅賦,只能增加地主階層的稅賦,卻遭到了士大夫的強烈反對,萬曆二十七年,在國家財政實在艱辛的情況之下,萬曆皇帝派出了礦監稅吏去收礦稅,希望藉此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此舉立刻引來文官集團排山倒海的指責,在利益面前,這些士大夫永遠想的都是自己,導致國家財政危機,農民起義不斷,國庫虧空導致士兵糧餉問題不及時,士兵士氣低下。
  • 反對與滿清議和,導致明朝錯過休養生息的良機。楊嗣昌為解決雙線作戰的問題,提出與滿清議和專注鎮壓農民起義的方案,然而這些東林黨人個個大義凜然,聲稱議和就是丟老祖宗的臉,把楊嗣昌給打的遍體鱗傷,議和計劃也無果而終,最終導致明朝失去了這難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最終兩線作戰,加速滅亡。
  • 阻撓遷都,扼殺了崇禎南撤的計劃。在北京城破前夕,崇禎皇帝曾考慮過遷都南京,避免被李自成圍困,然而這幫文臣堅決反對遷都,要決戰到底,導致崇禎猶豫不決,失去了南撤的機會。

三、以王承恩為首的太監為何對崇禎如此忠誠,直到崇禎皇帝殉難時也守在身邊。

崇禎即位以後,王承恩也跟著升遷為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不像明朝的其他太監一樣惡貫滿盈,他對皇上忠心耿耿,大肆整頓廠衛,使得太監完全聽命於皇上的調遣,這也是為什麼崇禎皇帝殉難時太監們如此忠誠的主因。

綜上所述:太監們經過王承恩整頓之後完全聽命於皇上,而這些士大夫只會高談闊論,自命清高,並不能為皇上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崇禎皇帝殉難是太監拼死保護而士大夫做鳥獸散的重要原因。


坐看雲起時1218


剛才在一個貼子下回復,系統自動刪除…

有點懵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沒有臣民跟隨,首先要看朱明王朝做的什麼缺德事!

明亡始於朱元璋,打斷了士大夫的脊樑(強行要求下跪),從古至今,漢人王朝從沒有這個侮辱性的制度,在宋朝之前(包括宋朝)是有跪拜禮,但那只有在祭祀時,或者國家典禮時,那時候的皇帝代表天子,所以才跪。而朱元璋直接強制性讓士大夫下跪…

所以朱明士大夫不願為這個王朝效忠很正常。

崖山一戰,多少大宋軍民共同赴死?

十萬!

朱明將

百姓和士大夫當做自家的奴隸,自然沒人肯赴死。

看看宋朝之前的大臣,活得多麼有尊嚴,就知道大明是多麼噁心了。

當然韃清更是噁心,就不多少了,省得說破壞民族團結。

再補充一點:明並非亡在滿清手裡,而是被大順李自成滅亡的,所以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

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發圖片評論,宋朝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弱,這是我曾寫的小說截圖,你們看看就好,我的態度可不會忽變。




苦澀的小柿子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應該這麼說,大明養士三百年。確實有很多士大夫犧牲於抗清前線,比如全家被滅門的孫承宗,6個兒子、2個侄子、12個孫子跟侄孫相繼戰死,英勇殉國,最後全家男女老少總共47口人全部被清軍屠殺。

但養士三百年,也慣壞了很多人。

以清軍滅南明,攻下南京城時很多人的表現為例: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在南京城北紮營後,文武百官紛紛迎降,其中投降的勳貴有:

魏國公徐允爵(洪武時期中山王徐達後人),保國公朱國弼(成化時期撫寧伯朱永後人);

靈璧侯湯國祚(洪武時期東甌王湯和後人),安遠侯柳祚昌(永樂時期融國公柳升後人),永康侯徐弘爵(永樂時期蔡國公徐忠後人),臨淮侯李述祖(洪武時期岐陽王李文忠後人),鎮遠侯顧鳴郊(永樂時期夏國公顧成後人),隆平侯張拱日(永樂時期鄖國公張信後人),懷寧侯孫維城(天順時期淶國公孫鏜後人);

總督京營戎政、忻城伯趙之龍(永樂時期都指揮使趙彝後人),南和伯方一元(天順時期南和侯方瑛後人),東寧伯焦夢熊(天順時期東寧侯焦禮後人),寧晉伯劉印吉(成化時期寧晉侯劉聚後人),成安伯郭祚永(永樂時期興國公郭亮後人),襄衛伯常應俊(弘光帝新封);

投降的皇親有:

大興伯鄒存義(皇太后弟弟),洛中伯黃九鼎(弘光帝原配黃氏兄弟),駙馬齊贊元;

投降的文官有:

文淵閣大學士蔡奕深、禮部尚書錢謙益、都御史李沾、唐世濟,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陳於鼎等。

十八日,清軍進駐南京城,趙之龍特意將大中橋以東都劃為兵房給清軍住。這樣一來,很多居民都只得搬移,人們哭著離開這裡。

清軍進來後,各位官員紛紛帶上米麵、菜果等勞軍物品到馬路上慰問清軍表孝心,趙之龍還把演員組織起來進行慰問演出,看得多鐸連投降的明軍將領劉良佐求見都沒理睬,直到戲演完後才撤席。

清兵到達後,總督京營戎政府和都察院各派了兩個官員在道路旁跪迎,並高聲報名。等到士兵高聲喝起時,文武百官就出城迎接。當時天還下著大雨,卻沒有一個人敢落後。

這等無恥的行為,連乞丐都看不下去了。當時,一個乞丐百川橋上題詩云:“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修成命一條!”然後就投橋而死。

不過這個乞丐能作詩,可能以前也是讀書人,很可能是遭遇兵災落魄了……

但我們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士大夫身上。因為如前所說,投降的勳貴和皇親更多。而士大夫裡也有硬漢。

比如,吏部尚書張捷、刑部尚書高倬、工部尚書何應瑞、左副都御史楊維垣等高級文官卻紛紛自殺。

而禮部主事黃端伯不但拒絕投降,而且還在門口大書“大明禮部儀注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後來,多鐸派人把他抓走。見到多鐸後,左右要求他跪下,但黃端伯拒絕下跪,反而是南面盤腿而坐。在書寫職名時,他自稱是“大明臣子黃端伯”。多鐸問:“你認為弘光是什麼樣的人?”黃端伯說:“天子聖明!”“那馬士英呢?”“當然是忠臣!馬士英不肯投降,然後帶著三千兵馬護衛皇太后前往浙江,怎麼會是不忠?”然後他又指著趙之龍、錢謙益、王鐸這些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義之徒!”

最後多鐸乾脆拔刀威脅,結果黃端伯竟然把頭伸過去說:“頭在此!”

這讓多鐸不得不感慨:“南來硬漢,就只看到這一個人。”隨後就將他送到監獄中,後來黃端伯不幸遇害。

但這些硬漢被那些頭像的文武百官所掩蓋了,所以讓人感覺“愛國”士大夫似乎都消失了。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


俗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歸根到底,一個人如果非常有錢,而且一直得到全社會的優待,很容易就培養出強烈的優越感和自認為高人一等。這樣的人會很惜命,更不可能為別人拼命。

因此當清軍殺過來的時候,那些士大夫是很難為國家殉難的。試想,如果你家裡有良田千傾,嬌妻美妾。你輕易捨得死嗎?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有一千金的富人,不會靠近堂屋的屋簷處坐臥,因為怕被屋瓦掉下來砸著。

而且人錢多了,可以出賣的東西就多。再加上大明養士三百年,很多士大夫以為明清交替只是換個皇帝,自己臣服了,滿清照樣要依靠自己。

結果沒想到……清軍有八旗這個基本盤……讀書人的支持其實並不重要……不聽話就殺刀子。

這也是為啥明代很有名的廷杖到清代就沒了……因為直接就砍了……


冷兵器研究所


簡單分析的話你可以認為太監是家奴,在他們認知裡面皇帝就是國家,皇帝死後國家也就沒了,所以會以死來盡忠。要是想分析深點可以歸納一下投降的都是什麼人,沒有根基的文官裡面有投降的,也有死戰的,這個和選擇和考量有關;不過有些人的投降可以研究一下:勳貴和武將,這裡面不乏投降的人物,可以分析一下這些人的投降動機,以大家都知道的吳三桂為例,他手裡有兵,有地盤,但是先名義上投降李自成,後又引清兵入關,現代研究可以看出,吳三桂可以看做地方割據勢力,但又沒有爭天下的能力,所以不管是李自成還是清,都需要拉攏吳三桂,所以這種投降更嚴格來講應該算收編。一個政權的統治穩不穩定,是否可以持續,統治集團內部是最清楚的,所以在沒有不可拋卻的政治包袱情況下,這些人是可能最早拋離這個政權的。這個是家國概念分離以後,士大夫對所謂政權的認識,也是對政權的態度。在明末波瀾詭異的歷史進程中,以死證道的不一定是忠於國家,投降的可能只是不忠於政權。身處亂世,是複雜的,忠奸,也是相對的。


cambrian


歷史上的嘴炮愛鍋賊們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

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臨城下要求皇帝加封自己就退兵為朝廷效力,但滿朝廷愛鍋人士堅持正值正確反對議和,崇禎無奈吊死煤山後,這群鳥人立即投降大順軍忘記誓言了。

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的學生領袖們最後都投日效力日本人,只有被他們打罵的趙某人寧死不屈日本人的高官厚祿。

張學良東北軍那夥人西安抓蔣抗日~最後大多數人投日叛國,而蔣誓死不屈抗日到底!

謹慎網絡上的嘴炮愛鍋俠,歷史證明這群人忒不靠譜啊!


一指投資


明朝好太監其實很多,就像劉瑾還搞改革,很多措施利國利民,還偏向老百姓,文官集團覺得利益被侵犯,還如果太監改革成功的話文官的面子往哪裡擱?就必須把劉瑾弄死,首先就是敗壞他名聲。魏忠賢維持朝政還比較穩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戰的武將,成就了很多名臣和名將,收稅的重點放在富戶和工商業,減輕了農民負擔,魏忠賢被東林黨視為眼中釘,很多故事說魏忠賢殺了很多異己,但是首先搞肉體消滅的不是閹黨,而是文臣系統對閹黨 ,是文臣先挑起來的。魏黨一倒臺,東林黨為代表的文臣立即一改魏忠賢的政策,把稅收重點轉嫁到農民身上,而且文臣各個私利為重,都是動嘴皮子的憤青,沒有安邦定國的能力,朝政一壞再壞。


風中凌亂987


這個問題牽涉的其實是明朝亡國的真正原因!

明亡於黨爭!

明朝中後期,黨爭愈演愈烈。都說明朝太監權利大,其實太監就是帝黨,太監再厲害,皇帝一句話就能收拾了他,看看劉瑾。太監只是皇帝用來和官員抗爭的工具。因為開國皇帝朱八八同志過於優秀,所以他建立了一些特殊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制度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最主要的就是文官權力過大。

特別愛玩的正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所做所為歸根結底都是在和文官集團鬥爭。明朝的文官刨除黨爭,就個體來說也分幾種。真心為國為民的,早就像孫承宗一樣全家死光光了。剩下的唯利是圖的就投降保命!崇禎死前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是亡國之臣!”不是沒有原因和道理的。李自成進北京之前崇禎向文武大臣借軍餉,最終只借到不足20萬兩,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從各個大臣那裡搜刮到7000萬兩。各位試想一下,如果各位大臣能夠拿出二十二之一,北京會被攻破嗎?明朝至於亡國嗎?崇禎至於自殺嗎?

明朝養了這樣一批禍國殃民的大臣,真是悲哀!



小炁圓寶兒


家貧出孝子,國難見忠臣。

崇禎在位17年,一沒有萬曆那樣懶政,二沒有嘉靖那樣喜好長生之術,稱得上一個勤勤懇懇的好皇帝。然而,此時大明積弊太久,已病入膏肓,縱然崇禎有三頭六臂,也回天乏術。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他的慷慨赴死得到了後人同情與高度評價。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崇禎自縊時,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他的文武大臣哪去了,難道他們都和崇禎離心離德了,



崇禎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成?

其實,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屈膝變節的大臣不乏其人,為國盡忠者也大有人在。據統計,崇禎死後,追隨他而去的忠貞義士多達數千人。孟兆祥一家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孟兆祥,官拜刑部右侍郎。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他負責鎮守正陽門。當時,守城的將領很多心懷鬼胎,紛紛給自己尋找退路,暗中投降李自成。當李自成開始攻城後,這些人趁亂打開城門。孟兆祥堅守正陽門,誓死不降,經過數次激戰,正陽門被攻破,抱定必死決心的孟兆祥揮劍自刎。其妻聽說後,也隨機自殺。孟兆祥的兒子孟章明安葬完父親死首後,認為父親為國而死,自己應以死追隨,報效國家。他妻子知道後說:如果夫君死,我安忍獨生!於是,夫妻雙雙自盡。孟章明臨死前,用毛筆在牆上書寫:有侮我夫婦屍者,我必變為厲鬼殺之。


王家彥也是崇禎朝的治世能臣,多次給崇禎治國獻計獻策,深受崇禎器重。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他任兵部右侍郎,負責鎮守安定門,但受到太監王德華的節制,后王德華變節投降。王家彥知道後,跑到紫禁城去報告崇禎,但沒見到。他又趕回安定門,組織士兵殊死抵抗。眼看安定門即將淪陷,王家彥慨然嘆道:國破身死不足惜,但主上存亡不可知。恨不追隨乘輿,觸死輦前,贖臣萬一之罪耳!言罷,躍身跳下城牆,但沒有摔死,後一瘸一拐回到家中自縊而亡。

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拋處血斑斑。戶部尚書倪元路,工部尚書範景文,城破時都選擇了殺身成仁。右都御史李邦華逃到城外的文天祥祠,慨然赴死。其他諸如錦衣衛指揮同知,千戶高文采,都壯烈殉國。1000多名太監戰死,300多名宮女自縊。還有駙馬鞏永固,崇禎表弟劉文炳,在做完最後抵抗後,投井而亡。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這是許多仁人志士人生的準則。崇禎死後,有大量的官員追隨他殉國,正是這種準則鮮活的體現。可以說儒家崇尚的殺身成仁,已經融進了很多人的血液中,成為我們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


洛水清風


明朝的文官系統有相當牛逼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國家照樣運轉正常,戰照打,錢照收;


如此強大的文官系統直接侵蝕了皇帝的部分利益,皇帝沒有可以信任的人,只能讓旁邊

的太監作為自己人,從錦衣衛、東廠、西廠,莫不如此。


崇禎初期,魏忠賢維持朝政還比較穩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戰的武將,成就了很多名

臣和名將,收稅的重點放在富戶和工商業,減輕了農民負擔。


迫於壓力殺了魏忠賢以後,反倒邊關失守,各地流民造反,崇禎皇帝找了人建議出走南

京躲亂,整個文官系統居然沒人答應,而且堅決反對,導致崇禎皇帝讓那個提議的大臣

當了替罪羊。


整個明朝從朱元璋可是對士大夫的特權進行了剝奪,權力在皇帝和文官集團中來回倒

手,整個士大夫階層早已佈滿,反倒是太監是代表皇帝的意志。


明並非亡在滿清手裡,而是被大順李自成滅亡的,所以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太

監陪葬也正常。


阿彌陀佛哈哈哈哈



今天是2019年五月份的第27天,苦惱的宋安之又遇上了一個神奇的問題,明亡之時只有王承恩一個太監陪伴著崇禎帝殉國,不知道怎麼回事,問題中成為了很多太監跟著崇禎帝殉國。

也許有人穿越回去改變了歷史?

不管怎麼樣,宋安之還是說點真正的歷史吧。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領大軍由山西進軍北京,崇禎帝在這個危機關頭,依舊是無比信任自己的親信奴才;在二月中旬,崇禎帝派出太監十人,分別前往諸邊鎮和京畿要害之地進行監軍。

分別是太監高起潛總監關、薊、寧遠。太監盧惟寧總監通、德、臨、津。太監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太監杜勳總監宣府。太監王夢弼監軍順德、彰德。太監閻思印監軍大名、廣平。太監牛文炳監軍衛輝、懷慶。太監楊茂林監視大同。太監李宗先監軍薊鎮中協。太監張澤民監軍西協。

崇禎帝做出這個決定以後,兵部尚書張縉彥提出異議:“今日糧餉中斷,士馬虧折,督撫各官危擔欲卸,重責欲分,若一時而添內臣十員,不惟物力不繼,有失體統,抑且事權分掣,大誤疆場”。意思是現在人心惶惶,後勤也跟不上,又派十名太監去下面分權,不是耽誤下面大事嗎。

但崇禎帝壓根沒有聽進去,堅持自己的決定。

那麼崇禎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不信任文武百官,只信任自己的親信奴才。

結果是等到李自成率領大軍到來,這些太監大多數望風而降,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到了崇禎帝自殺殉國之時,身邊只剩下一個王承恩陪著一起去了。

不得不說還真是諷刺,崇禎帝不相信文武百官,所以亡國之時沒有大臣陪伴就不說了,畢竟他不相信文武百官。但是最信任的太監,也是都拋棄了他,只剩下一個王承恩陪伴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