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把兒子吳應熊送上死路?

導遊陳CC講歷史


吳應熊:吳三桂長子,吳三桂在誅殺南明永曆皇帝以後,清廷命其永久鎮守雲南,但其勢力強大且為前明降將,因此深為清廷忌憚。為了牽制吳三桂,多爾袞決定採取“質子外交”辦法,做媒將皇太極之女——和碩建寧長公主指婚給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順治十年,孝莊太后親自主婚,為建寧長公主和吳應熊完婚,並予以高官厚祿。但實質上,吳應熊就是清廷用來要挾和控制吳三桂的砝碼。

不可否認,吳三桂在康熙十二年舉起大旗,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發動對清朝的叛變是直接導致吳應熊被清廷處死的原因所在,但能否因此就說吳三桂將吳應熊送上了死路呢?個人認為,並不能!

首先,在吳三桂決定舉兵造反之前,他曾派人秘密潛入京城,準備將吳應熊和其子接回雲南,這說明吳應熊在京城被留作“人質”的做法對吳三桂還是相當有牽制作用的!而且,這也能說明吳三桂心中對於吳應熊還是相當在乎的,不會主動將吳應熊送上死路的!

但是,吳應熊拒絕了跟使者返回雲南的要求,只是將自己的嫡長子吳世璠交給使者帶回了雲南吳三桂身邊。同時,將康熙皇帝在削藩方面的具體措施告訴了使者,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通過控制吳應熊,牽制遠在雲南的吳三桂,迫使他接受削藩而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此時吳應熊選擇返回雲南,那麼清廷勢必會提前知曉吳三桂準備舉兵造反的謀劃,也就會早早的做出軍事準備。吳應熊知道自己留在京城,可以裡給吳三桂更充足的造反時間和造反先機;但吳應熊剛知道一旦吳三桂舉兵造反,等到自己的就是死路一條;吳應熊自願選擇路在京城,是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幫助吳三桂完成自己的大業。

所以,吳應熊是死只能說是自己的選擇,而並不是其父吳三桂促成的!

另外,吳應熊在估計康熙皇帝對自己的處理意見時,明顯是估計錯了。

吳應熊之所以在明知道其父吳三桂決定造反的時候,拒絕返回雲南,很大程度上也因為吳應熊覺得康熙皇帝不會對自己痛下殺手。原因有三:

1、吳應熊和建寧長公主的婚姻是孝莊太后親自主婚的,孝莊太后對吳應熊一直挺好,吳應熊很可能覺得康熙皇帝會念在孝莊太后的面上,饒自己一命。

2、建寧長公主乃系皇太極皇十四女,雖然為庶妃所生,出身不好,但其畢竟是順治皇帝親封的和碩長公主,乃系康熙皇帝的姑姑。吳應熊錯誤估計了康熙皇帝看待親情的態度,他認為康熙皇帝會念在自己姑姑的面子上不至於痛下殺手。

3、吳應熊認為康熙皇帝不會除掉自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認為康熙皇帝會留下自己,將來作為自戰場上要挾吳三桂的籌碼甚至逼迫吳三桂投降的條件。但是康熙皇帝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吳三桂既然能夠不顧其子吳應熊的死活而毅然選擇造反,將來吳應熊更不會形成對吳三桂的牽制。為了懲罰吳三桂,也為了強調清朝統治階層對叛亂的態度,康熙皇帝在朝臣建議下,決定處死了吳應熊和其次子吳世琳。

4、吳應熊在拒絕返回雲南的同時,將自己的嫡長子吳世璠交給了來接自己的使者,送回了吳三桂的身邊。這說明吳應熊深知吳三桂造反自己稱帝的野心。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已經62歲高齡,所以他造反建立的皇權基本屬於給後人謀福。吳應熊將其嫡長子送回雲南就是給吳三桂一個傳承皇位的交代,他對於吳三桂的使命和責任已經完成。

所以,不論從哪方面說,吳應熊的死雖然是吳三桂造反直接造成的,但吳三桂並沒有將其送上死路,最起碼主觀意識上並沒有!


正說清代十二朝


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似乎自從生下來就註定了其悲劇的命運。

明末清初,吳三桂以尷尬的身份求存於這個尷尬的社會中,似乎就預示著即使滿族人穩住了江山也將會繼續周旋於政治、權利鬥爭的旋渦之中,除非他主動放棄一切,從此隱姓埋名甘願做普通百姓生活。

關鍵是,吳三桂之所以兩次背叛主子都是因為那源自於骨子裡的權勢慾望。所以,吳三桂對權力的渴望,也就直接導致了自己兒子的悲劇。



其實,吳三桂不只有吳應熊這一個兒子,之所以歷史上關於吳應熊的記載最為清斷詳盡,是因為他在康熙平定三藩時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吳應熊本來就是皇親國成,清王朝的皇室當初為了籠絡三藩,不惜把格格們許配給了三藩的子孫們,吳應熊也是其中之一,許之與他的正是康熙的親姑姑和碩公主,也可以看出吳三桂確實得到了清政府的“厚待”。

吳應熊雖然已經是駙馬身份,其本質上卻是清政府牽制吳三桂的重要籌碼。康熙以為只要有吳三桂的兒子在京城,就不怕他又再一次叛變造反的一天,可惜的是,他再次錯估了吳三桂的很心。吳應熊似乎也沒有想到自己同時被兩個至親的人叛變了,一個是父親;另一個是妻子孃家的侄子。

隨著康熙與三藩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趨於複雜,吳應熊也自知自己項上的這顆腦袋會隨時不保。但是他的去留問題已經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作為牽制吳三桂的唯一籌碼,康熙是不會輕而易舉地放走他的。雖然他是康熙的親姑父,但是在皇室之中,連親兄弟都能互相殘殺,就更別提區區一個姑父了。

康熙十二年,狼子野心的吳三桂終於明目張膽地反叛清廷了,而作為人質的吳應熊當然不能倖免。雖然吳應熊的妻子、康熙的親姑姑在孝莊與康熙面前哭訴求情,也沒能免吳應熊一死,吳三桂一反,他兒子吳應熊的人質身份便再無用處。

吳應熊死後,康熙皇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謂其“為叛寇所累”。

吳應熊的命運興衰還是要追究到吳三桂的身上。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儼然已是一方霸主。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剛剛親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年紀尚幼,對他無可奈何,只得一忍再忍。雙方都在醞釀、積聚、等待,一直到康熙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權。

三藩對清政府的百般刁難,康熙再也無法容忍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鎮勢力,決心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為開始,探探吳三桂的口風。而吳三桂也並非粗枝大葉的一介武夫,在康熙削藩的同時也在極力保住兵權,掌握軍隊,以圖自固。完全把吳應熊至於腦後。


一方是權欲無限膨脹,一方是有意識地殲滅重鎮羽翼,兩股強大的力量相互碰撞,衝突勢不可免。不言自明,朝廷與吳三桂等人各懷心事。想來吳三桂也是一個成大事的“大丈夫”,親生兒子的性命不顧不說,還積極發揮兒子在京城的能量為自己服務,讓吳應熊四處用金錢收買人心,好為吳三桂服務,這無疑在加速吳應熊死期的到來。

繼人質之後,吳應熊再次成為了自己父親手中的工具。吳應熊也唯父命是從,這點上不得不稱讚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明白自己在父親眼中的角色,可還是一心一意地揮金如土,為父親買情報、傳消息,聯絡的也是那些本身就立場不堅定的牆頭草人物。

雖然康熙有所防備,但無奈吳氏“眾人拾柴火焰高”,導致吳三桂的情報機構異常靈敏,甚至對朝中一挙一動了如指掌。這點可以完全歸功於吳應熊。

吳應熊在朝中“間謀”的身份讓康熙帝十分震怒,吳應熊的處境汲汲可危。不過吳三桂也不是鐵石心腸,吳應熊畢竟是他親兒子,他不能不對兒子的處境有所考慮,所以特意把自己的親信胡心水放到吳應熊的身邊,讓他“代為照料一切事”。這樣胡心水便成了吳應熊額駙府的大管家,府中日常庶務都由他來悉心照理。

只是對權利的狂熱追逐最終讓吳三桂決定放棄京城的兒子。就這樣,孝順且全心全意聽命於父親的吳應熊最終成為父親權利手中的犧牲品。



如果說吳三桂降清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話,那麼他的反清便是“衝冠一怒為撤藩”。

此時的吳三桂早已不是大清的功臣,也不想繼續做一名回頭是岸的清臣,他只想自己能夠也有一個皇帝的頭,徹底改變自己這浮萍一樣的命運。吳三桂知道康熙年紀雖小,但不是個好惹的人物,當年剷除拜的情形還記憶猶新,自己的所作所為勢必會讓康熙把矛頭指向自己,這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等到康熙羽翼豐滿之後對付自己,還不如在他還沒有成熟之前就先下手為強,於是,吳三桂親率大軍起兵反了。

而他的反叛為自己帶來的初始後果,便是留在京城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被清廷處以死刑。


申報七十七載


為了保全自己以及自己身後的家族利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兒子,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是李成梁家族沒落後崛起的一股新的將門勢力,所以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一個利益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