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堅守遼東,是不是戰略失誤?

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即大汗位,國號大金,公開向大明朝宣戰。明王朝隨即派兵平叛。三年後,明軍在薩爾滸大敗,五天之內,三路軍喪兵五萬。明朝在遼東的局勢開始由進攻轉向防禦。

明朝堅守遼東,是不是戰略失誤?


薩爾滸之敗,皇帝大怒,向全國加徵遼餉以救遼東一隅。戰爭已經打了三年,而此前又經歷了三大戰役,重賦的壓迫下百姓已起怨言。江西巡按張銓為此勸諫道:“竭天下之血以救遼東,遼東未必能救,而天下必先已危。為今之計,應當聯絡人心以固根本,不可利民無已,一再加賦,擾亂天下,驅民致亂”,可惜上書三個月後萬曆帝駕崩,沒能採用張銓的建議,他的後兩位繼任者則繼續對遼東用兵。

明廷對女真人的態度,與對蒙古等部落無太大差異,歷來採用的是安撫與挑起各部落之間相爭削弱他們的勢力。隨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蒙古也臣服於後金,明廷無法挑起他們的矛盾互相攻伐,只能獨自應對。雖然時常戰敗,但在明廷內部卻骨子裡認為大明能夠剿滅後金——就像之前的兩次戰役播州之戰和寧夏之戰一樣。

明朝堅守遼東,是不是戰略失誤?


明軍將領像熊廷弼、袁崇煥在出徵前對皇帝信誓旦旦說自己能在幾年內穩定遼東局勢,朝廷上下也是信心滿滿。特別是袁崇煥孤軍在廣寧打敗了努爾哈赤,並致使他在幾個月後去世,又在寧遠打敗了他的兒子皇太極,取得“寧遠大捷”,朝廷更是舉國歡慶。明將洪承疇,孫承忠等人先後收復遼東失地,建立關寧防線。朝廷一度認為平定女真,收復遼東不是不行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明廷對遼東的用兵態度,就像立國三百年不割地不議和一樣堅決,就像維護祖制傳統,想要改變很難。議和,這兩個字在傳統儒家士大夫眼中太過刺眼,堂堂大明上國,居然要和蕃夷議和,祖宗臉面何在?大明不是宋朝,難道要和宋朝一樣屈辱稱臣納貢求和嗎?1642年,松錦之戰明朝大敗,關外精銳城池盡失,只剩孤城寧遠;關內李自成張獻忠在河南陝西等地橫衝直撞,明朝兩面受敵,財政捉襟見肘。

明朝堅守遼東,是不是戰略失誤?


崇禎終於想起了議和,但礙於面子,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辦理。結果陳新甲做事不密,事情敗露,大臣們紛紛罵皇帝和主張議和的人怕死,妥協求全。為了平息言論,崇禎將主張議和的黑鍋甩陳新甲,並處死了他。兩年後,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想要崇禎封他當“大順王”,崇禎本想答應李自成來換和平,剛和大臣議論就遭到大臣們的唾罵,崇禎也只能無奈放棄。

難道明朝就只能為遼東問題而流盡最後一滴血嗎?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等將領收復失地,建立關寧防線,又多次打敗後金,可以看出,明朝還是有迴旋餘地的,只不過明廷內部黨爭雪上加霜,崇禎剛愎自用,袁崇煥孫承宗因誣陷而被殺,洪承疇兵敗怕責而投降,將才已寥寥無幾。遼東又成燙手山芋,守不住會被殺,守住了也可能因黨爭被處死,誰都不敢輕易談論守遼東。

明朝堅守遼東,是不是戰略失誤?


崇禎帝又死愛面子,自己想議和,又怕被罵,沒有主見,殺人果斷凌厲,說和畏手畏腳。三百年後,日本侵犯東北,國內又是十年國共內戰,蔣介石不顧天下人罵他,毅然決然讓東北軍撤出東北,試圖通過跟日本談判和國際調停避免戰爭,而自己卻將東北軍調到陝西,想要消滅共產黨,堅持己見“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而他的堅持在張學良等人的壓迫下,也沒能實施,在趕走日本人三年後,退出了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