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坚守辽东,是不是战略失误?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国号大金,公开向大明朝宣战。明王朝随即派兵平叛。三年后,明军在萨尔浒大败,五天之内,三路军丧兵五万。明朝在辽东的局势开始由进攻转向防御。

明朝坚守辽东,是不是战略失误?


萨尔浒之败,皇帝大怒,向全国加征辽饷以救辽东一隅。战争已经打了三年,而此前又经历了三大战役,重赋的压迫下百姓已起怨言。江西巡按张铨为此劝谏道:“竭天下之血以救辽东,辽东未必能救,而天下必先已危。为今之计,应当联络人心以固根本,不可利民无已,一再加赋,扰乱天下,驱民致乱”,可惜上书三个月后万历帝驾崩,没能采用张铨的建议,他的后两位继任者则继续对辽东用兵。

明廷对女真人的态度,与对蒙古等部落无太大差异,历来采用的是安抚与挑起各部落之间相争削弱他们的势力。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蒙古也臣服于后金,明廷无法挑起他们的矛盾互相攻伐,只能独自应对。虽然时常战败,但在明廷内部却骨子里认为大明能够剿灭后金——就像之前的两次战役播州之战和宁夏之战一样。

明朝坚守辽东,是不是战略失误?


明军将领像熊廷弼、袁崇焕在出征前对皇帝信誓旦旦说自己能在几年内稳定辽东局势,朝廷上下也是信心满满。特别是袁崇焕孤军在广宁打败了努尔哈赤,并致使他在几个月后去世,又在宁远打败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取得“宁远大捷”,朝廷更是举国欢庆。明将洪承畴,孙承忠等人先后收复辽东失地,建立关宁防线。朝廷一度认为平定女真,收复辽东不是不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明廷对辽东的用兵态度,就像立国三百年不割地不议和一样坚决,就像维护祖制传统,想要改变很难。议和,这两个字在传统儒家士大夫眼中太过刺眼,堂堂大明上国,居然要和蕃夷议和,祖宗脸面何在?大明不是宋朝,难道要和宋朝一样屈辱称臣纳贡求和吗?1642年,松锦之战明朝大败,关外精锐城池尽失,只剩孤城宁远;关内李自成张献忠在河南陕西等地横冲直撞,明朝两面受敌,财政捉襟见肘。

明朝坚守辽东,是不是战略失误?


崇祯终于想起了议和,但碍于面子,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办理。结果陈新甲做事不密,事情败露,大臣们纷纷骂皇帝和主张议和的人怕死,妥协求全。为了平息言论,崇祯将主张议和的黑锅甩陈新甲,并处死了他。两年后,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想要崇祯封他当“大顺王”,崇祯本想答应李自成来换和平,刚和大臣议论就遭到大臣们的唾骂,崇祯也只能无奈放弃。

难道明朝就只能为辽东问题而流尽最后一滴血吗?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将领收复失地,建立关宁防线,又多次打败后金,可以看出,明朝还是有回旋余地的,只不过明廷内部党争雪上加霜,崇祯刚愎自用,袁崇焕孙承宗因诬陷而被杀,洪承畴兵败怕责而投降,将才已寥寥无几。辽东又成烫手山芋,守不住会被杀,守住了也可能因党争被处死,谁都不敢轻易谈论守辽东。

明朝坚守辽东,是不是战略失误?


崇祯帝又死爱面子,自己想议和,又怕被骂,没有主见,杀人果断凌厉,说和畏手畏脚。三百年后,日本侵犯东北,国内又是十年国共内战,蒋介石不顾天下人骂他,毅然决然让东北军撤出东北,试图通过跟日本谈判和国际调停避免战争,而自己却将东北军调到陕西,想要消灭共产党,坚持己见“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而他的坚持在张学良等人的压迫下,也没能实施,在赶走日本人三年后,退出了大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