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雨水是一个奇妙的节气,这时候西北大地还是天寒地冻,但宽广深邃的地母,已经感知了天地转换的密令,释放温暖。于是蛰伏的草儿、树,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它们把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在田野形成嫩蓬蓬的芽,娇滴滴的花,也让我们的舌尖有了新鲜的感受。

故乡凤凰山下的野菜,它裹着春雨后点点滴滴晶莹的露珠,散发着春天山野间独有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山里有野韭菜、野小蒜,麦田里有苦苣菜、荠荠菜,山卯沟梁上有香椿芽,还有满山遍野的槐花,春天可是农家孩子尝鲜的时候,舌尖上的春天最为得意的美味就是山野菜。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南宋陆游《食野菜》诗中说:“山蔌野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野菜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的佳肴,它随春芽一起生根、发芽、生长。野菜也是人类自炎帝尝百草以来,农耕文明的进步,同时春天野菜的药用价值和健康保健作用自不必多说。

野菜采集不用花钱,但需要辛苦和勤劳。

春天里,故乡大大小小的麦田、渠堤、沟坡深处,就是一处处天然的大菜园,各种各样的野菜露出了嫩绿的叶芽。“田畴春事起,里巷相寻稀。”这个时候,大人领着孩子们到麦田里一边锄草,一边寻野菜、认野菜、挖野菜。

常挖的是荠荠菜。故乡人喜食面食,下面条打搅团,离了这个菜就没有味道。这个菜生命力最强,冬末春初,田间地头、沟坡垄畔上,到处都是,总也挖不完。

麦田里,荠荠菜刚刚展出几片锯齿状的新叶,翠绿娇嫩,新鲜水灵,纤尘不染,有的匍匐在地面上,有的与麦苗交织共生。找到一棵,用小铲轻轻连根挖起,用两个指头捏着抖落泥土,再把它投进竹篮里,然后再去寻找第二棵,一会儿就能挖满竹篮。回到家里,把荠荠菜择洗干净,用开水一过,放上盐、蒜泥和干辣椒面,把菜籽油烧得冒烟,浇于调料之上,再炝些自家酿制的醋,那满村子就都是香喷喷的味道了。这样的荠荠菜特别适合就蒸馍喝玉米糁子稀饭。故乡人吃饭喜欢蹲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一手端一大碟荠荠菜放若干白面蒸馍,一手端一老碗玉米糁子稀饭,扎堆蹲在一起,边吃边聊,饭菜吃干净后,常常是肚子胀得有些站不起来。

小蒜、蒲公英、苦苦菜都好。苦的是没有时间找。最好吃的苜蓿芽,但这个过去属于生产队,要喂牲口,人要吃,得偷着采。人比牲口下贱,不是人不如牲口听话,而是人可以自己找食想办法。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春食叶,夏食花,秋食果,冬食根。荒春头,什么都能吃。柳树叶嫩着也很好吃,可以切碎蒸馍馍。刺槐叶子也好吃。榆树叶子,榆钱都好。

这个时候,故乡老百姓的菜碗,全靠院里的树叶和田间的野菜。遥想着奶奶讲的唐朝那个美丽女子王宝钏为了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只身住在寒窑靠挖荠菜充饥十八年的故事;也遥想着五八年、六零年人民公社大食堂饿死人期间,人们就靠野菜树皮充饥消除浮肿维持生命。那时,野菜在这里救了一代人!

我没有经历那个年代,难以感受先辈们曾经的苦难。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从我记事起,挖野菜是我的一大乐事。

周末,我们五六个小牛犊一样的男孩子迎着明媚新鲜的嫩绿,迎着盛开的山花,一头扎进那绿意浩瀚的小山沟,在与世隔绝的自由空谷,歌声飞扬,笑声回荡。不多时各种野菜便在花边背篓里满满荡荡,可以爆炒,可以煮汤,可以晒干菜,可以做为礼品,也可以赋作信情物。于是,那些野菜便有了诗情画意,就有了明目膳来,爱意盟发。

故乡的野菜种类繁多,常见的还有辣辣、红根、榆钱、苜蓿芽、苦苦菜、蒲公英、灰灰菜、车前草、马齿苋、小蒜、白蒿、刺儿菜等等。

最让我怀念的是,那年母亲在河滩地里干活,在渠堤的草丛挖到一撮野葱。那野葱纤细修长,通体碧绿,根部不像家葱,倒有点像小小的独蒜,或者水仙花的根部,呈现出纯洁的雪白。母亲切碎野葱,做了一盘炒鸡蛋,口感清纯,温婉绵香,尝尝仿佛就能把整个春天含在嘴里。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实还在其珍稀

拙朴纯净的野菜,是大自然的精髓和礼物,我喜欢在春天里挖野菜,吃野菜。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找寻野菜的那种美好感觉,成了我一个快乐的源泉。

其实,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是喜欢野菜的。比如《诗经》中便记录很多的野菜。如《采芑》中有“薄言采芑,于彼新田”的句子。芑即今天所说的苦苦菜,味虽有点苦,但吃起来却带香,可蘸酱生吃,亦可炒熟吃。《采薇》写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薇即野豌豆苗,其嫩叶味佳。还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即车前子,就是我们故乡的“牛耳朵”,野地里比比皆是,嫩叶果实均可食,但是作药则更常见。《诗经》中所载录的野菜,我吃过的还有:荠、芹、蕨、蒿、荇等等。

“花无常开日,人无常少年。”偶尔的野菜香,也只是改变一下常食大棚蔬菜的味蕾。而那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的美味,时常年年春天,开始在我的记忆里面,没心没肺地疯长。(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