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雨水是一個奇妙的節氣,這時候西北大地還是天寒地凍,但寬廣深邃的地母,已經感知了天地轉換的密令,釋放溫暖。於是蟄伏的草兒、樹,開始了最初的萌動。它們把積攢了一個冬天的生命力迸發出來,在田野形成嫩蓬蓬的芽,嬌滴滴的花,也讓我們的舌尖有了新鮮的感受。

故鄉鳳凰山下的野菜,它裹著春雨後點點滴滴晶瑩的露珠,散發著春天山野間獨有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山裡有野韭菜、野小蒜,麥田裡有苦苣菜、薺薺菜,山卯溝樑上有香椿芽,還有滿山遍野的槐花,春天可是農家孩子嚐鮮的時候,舌尖上的春天最為得意的美味就是山野菜。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南宋陸游《食野菜》詩中說:“山蔌野蔬次第嘗,超然氣壓太官羊。”野菜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美的佳餚,它隨春芽一起生根、發芽、生長。野菜也是人類自炎帝嘗百草以來,農耕文明的進步,同時春天野菜的藥用價值和健康保健作用自不必多說。

野菜採集不用花錢,但需要辛苦和勤勞。

春天裡,故鄉大大小小的麥田、渠堤、溝坡深處,就是一處處天然的大菜園,各種各樣的野菜露出了嫩綠的葉芽。“田疇春事起,里巷相尋稀。”這個時候,大人領著孩子們到麥田裡一邊鋤草,一邊尋野菜、認野菜、挖野菜。

常挖的是薺薺菜。故鄉人喜食麵食,下麵條打攪團,離了這個菜就沒有味道。這個菜生命力最強,冬末春初,田間地頭、溝坡壟畔上,到處都是,總也挖不完。

麥田裡,薺薺菜剛剛展出幾片鋸齒狀的新葉,翠綠嬌嫩,新鮮水靈,纖塵不染,有的匍匐在地面上,有的與麥苗交織共生。找到一棵,用小鏟輕輕連根挖起,用兩個指頭捏著抖落泥土,再把它投進竹籃裡,然後再去尋找第二棵,一會兒就能挖滿竹籃。回到家裡,把薺薺菜擇洗乾淨,用開水一過,放上鹽、蒜泥和幹辣椒麵,把菜籽油燒得冒煙,澆於調料之上,再熗些自家釀製的醋,那滿村子就都是香噴噴的味道了。這樣的薺薺菜特別適合就蒸饃喝玉米糝子稀飯。故鄉人吃飯喜歡蹲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一手端一大碟薺薺菜放若干白麵蒸饃,一手端一老碗玉米糝子稀飯,扎堆蹲在一起,邊吃邊聊,飯菜吃乾淨後,常常是肚子脹得有些站不起來。

小蒜、蒲公英、苦苦菜都好。苦的是沒有時間找。最好吃的苜蓿芽,但這個過去屬於生產隊,要喂牲口,人要吃,得偷著採。人比牲口下賤,不是人不如牲口聽話,而是人可以自己找食想辦法。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春食葉,夏食花,秋食果,冬食根。荒春頭,什麼都能吃。柳樹葉嫩著也很好吃,可以切碎蒸饃饃。刺槐葉子也好吃。榆樹葉子,榆錢都好。

這個時候,故鄉老百姓的菜碗,全靠院裡的樹葉和田間的野菜。遙想著奶奶講的唐朝那個美麗女子王寶釧為了等待丈夫薛平貴歸來,隻身住在寒窯靠挖薺菜充飢十八年的故事;也遙想著五八年、六零年人民公社大食堂餓死人期間,人們就靠野菜樹皮充飢消除浮腫維持生命。那時,野菜在這裡救了一代人!

我沒有經歷那個年代,難以感受先輩們曾經的苦難。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從我記事起,挖野菜是我的一大樂事。

週末,我們五六個小牛犢一樣的男孩子迎著明媚新鮮的嫩綠,迎著盛開的山花,一頭扎進那綠意浩瀚的小山溝,在與世隔絕的自由空谷,歌聲飛揚,笑聲迴盪。不多時各種野菜便在花邊揹簍裡滿滿蕩蕩,可以爆炒,可以煮湯,可以曬乾菜,可以做為禮品,也可以賦作信情物。於是,那些野菜便有了詩情畫意,就有了明目膳來,愛意盟發。

故鄉的野菜種類繁多,常見的還有辣辣、紅根、榆錢、苜蓿芽、苦苦菜、蒲公英、灰灰菜、車前草、馬齒莧、小蒜、白蒿、刺兒菜等等。

最讓我懷念的是,那年母親在河灘地裡幹活,在渠堤的草叢挖到一撮野蔥。那野蔥纖細修長,通體碧綠,根部不像家蔥,倒有點像小小的獨蒜,或者水仙花的根部,呈現出純潔的雪白。母親切碎野蔥,做了一盤炒雞蛋,口感清純,溫婉綿香,嚐嚐彷彿就能把整個春天含在嘴裡。

舌尖上的春天,春菜之美,其實還在其珍稀

拙樸純淨的野菜,是大自然的精髓和禮物,我喜歡在春天裡挖野菜,吃野菜。投身大自然的懷抱,找尋野菜的那種美好感覺,成了我一個快樂的源泉。

其實,古往今來的人們都是喜歡野菜的。比如《詩經》中便記錄很多的野菜。如《采芑》中有“薄言采芑,於彼新田”的句子。芑即今天所說的苦苦菜,味雖有點苦,但吃起來卻帶香,可蘸醬生吃,亦可炒熟吃。《采薇》寫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薇即野豌豆苗,其嫩葉味佳。還有,“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即車前子,就是我們故鄉的“牛耳朵”,野地裡比比皆是,嫩葉果實均可食,但是作藥則更常見。《詩經》中所載錄的野菜,我吃過的還有:薺、芹、蕨、蒿、荇等等。

“花無常開日,人無常少年。”偶爾的野菜香,也只是改變一下常食大棚蔬菜的味蕾。而那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雞蛋的美味,時常年年春天,開始在我的記憶裡面,沒心沒肺地瘋長。(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