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洪門的恩恩怨怨

洪門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地下秘密組織,起源於“漢留”,經由南明東寧總制使陳近南先生大力發展,進而由“漢留”轉化為洪門,故陳近南被尊為洪門創始人。是由抗清義士殷洪盛起始,殷洪盛抗清犧牲後其子投奔鄭成功,漢留構想流傳至鄭成功所部。旨在反抗滿清迫害統治,留存漢族文化。故後人尊其為洪門始祖。


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洪門的恩恩怨怨


  
   其實洪門子弟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是作過貢獻的,我們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就是一名洪門弟子。但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故意與洪門保持距離,再到蔣介石時期更是對洪門採取一種鎮壓的態勢,使得洪門的生存日益艱難。全國解放後,洪門更是沒有了生存的土壤,被迫移居香港。到香港後由於再沒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維繫,就逐漸的演變成從事非法活動的社團組織。
  
   在清代,洪門舉行過多次大規模起義。著名的有乾隆末年的林爽文起義、鹹同年間的上海小刀會起義、兩廣洪門起義等。 
   滿清對洪門實施了嚴厲的鎮壓政策。為了生存,洪門便利用各種名目進行活動。如天地會、三合會、三點會、小刀會、致公堂等等、後來還派生出一個強大的支派哥老會(這些由洪門派生出的支派統稱“會黨”)。到清末,洪門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哥老會及兩廣的天地會,會、堂並立,活動頻繁。當時的孫中山曾經說過“(廣東惠、潮、嘉)三府,其人民十居八九已入反清復明之會”。同時,從清中葉起,已經有洪門人士在海外立足,到清末勢力也日益強大。(例如同盟會資深會員馮自由在《革命黨與洪門會之關係》中指出:“旅英華僑掛名致公堂者逾十萬人。”總之,清末的洪門已經是任何革命者都不可忽視的反清力量。 


  早在孫中山創建反清的興中會時,其成員有很多就是洪門中人。不過,那時的孫中山尚未加入洪門。為了增強勢力,孫中山亦有意進一步聯絡洪門。(馮自由在《革命黨與洪門會之關係》中指出在1899年:“三合、哥老兩會首領雖有推崇孫總理為總會長之舉,然僅屬洪門一部之特殊動作,究有涇渭之分。”) 


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洪門的恩恩怨怨


  孫中山真正加入洪門的時間是在1903年。當時,孫中山聽胞兄等人的建議在美國正式加入致公堂,並被封為“洪棍”。“洪棍”在洪門內部究竟處於什麼地位呢?後來有洪門中人指出:“三合會中的職位比較簡單,大致分為紅棍、紙扇、草鞋三類。紅棍是主持人,是當家,是執行者;紙扇是幕僚,是參謀,是秘書;草鞋是外勤,是交通員,是聯絡員通訊員。三合會中,所有的職位都是由會中傳鬥師扎封的。傳鬥師是一代傳給一代的。相傳三合會的創始人陳近南,就是第一代傳鬥師。這個職位是洪門三合會中“清貴”之職,地位很高,但無實權。”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橫濱創建同盟會,並被推為總理。同盟會總理在同盟會中,是地位最尊貴的、權力最大的。然而,此時的孫中山除了同盟會總理之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洪門致公堂“洪棍”。值得注意的是,“洪棍”在洪門致公堂中地位並非是最尊貴的、權力也並非是最大的。此外,同盟會中的另一位領導者黃興是哥老會的“龍頭”(類似於三合會的“洪棍”)。同時,同盟會中有很多人都是洪門中人。
  孫中山為同盟會制訂的誓詞,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個誓詞與致公堂新章規程的誓詞相同。(在同盟會成立之前,孫中山為致公堂手訂《致公堂重訂新章要義》之《綱領》,其中就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誓詞。)另外,同盟會盟書所用“天運”年號,亦源自洪門三合會之年號。


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洪門的恩恩怨怨


  
   從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加入洪門、創建同盟會到辛亥革命為止,孫中山發動了著名的“十次起義”。在這些起義中,洪門會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簡述一下“十次起義”的經過: 
  第一次是1985年的廣州起義。這次起義由興中會領導,起義的基本隊伍則企圖依靠會黨及綠林。然而起義未及發動因秘密洩露而失敗。興中會會員陸皓東和洪門首領丘四、朱貴全被捕遇難。 


  第二次是1900年的惠州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為嘉應州一帶會黨及新興一帶之綠林。領導者有鄭士良、陳少白,還有洪門首領黃福。起義高潮時投軍者達二萬多人,其中大多數為洪門中人。義軍首先聚集於三洲田,並於八月十五日晚襲取沙灣,後屢獲捷,惜無彈藥接濟,卒至自行解散。 
  第三次是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為會黨。直接領導者有許雪秋、餘醜、陳湧波等,均為會黨首領。此役於四月十一日發動,義軍佔領黃岡,後在井州與清軍八營激戰。義軍勢漸不支,退回黃岡。以無彈藥接濟的緣故,最後自行解散。 
  第四次是1907年的惠州七女湖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為惠、潮一帶的會黨。首領為洪門的陳純、林旺、孫穩。此役孫中山派鄧子瑜回國領導,於四月二十二日在七女湖起義。首戰獲勝,接著連克泰尾、楊村、三達等圩,進抵柏塘、八子低、公莊等處。後因無彈藥接濟,義軍最後自行解散。 
  第五次是1907年的欽廉防城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仍然是洪門會黨中人,首領為王和順、粱植堂、粱建葵、柴少庭、劉顯明等。此役,孫中山派出黃興、胡毅生回國領導。七月下旬,義軍從三那出發,取防城。後因攻欽州失利,被迫退入十萬大山。

  第六次是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是由洪門首領黃明堂、王和順、粱蘭泉、關仁甫等率領的會黨武裝。起義由黃興策劃及領導,於十月二十五日發動。義軍從越南進入國境。鎮守鎮南關的清朝官兵多系受招安的原會黨武裝。義軍事先已經對其進行過策反,因此比較順利攻佔鎮南關北、中、南三座炮臺。義軍與清軍麝戰七天。其後,清軍來援之軍達四千餘人。義軍寡不敵眾,遂由鎮南關撤入越南境內。
  第七次是1907年的欽廉上思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是欽廉一帶的洪門會黨,由黃興領導。二月二十五日,義軍從越南進攻欽州,轉戰欽廉、上恩一帶,經過數十鄉鎮,歷時四十餘天。義軍先後與兩萬清軍交戰,後來,因彈盡糧絕自行解散。義軍餘眾遣歸十萬大山,圖謀再舉。 
  第八次是1908年的雲南河口起義。起義的基本隊伍是由洪門首領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等率領的會黨武裝。起義發動後,孫中山派黃興回國擔任領導。三月二十九日夜,義軍從越南進入國境之後,聯絡部分防營及警察,攻佔河口、蘭溪、新街。清軍大舉來援。義軍退回越南,以圖再舉。 
  第九次是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這次廣州起義革命黨人已經秘密籌備多時。可惜,卻因軍警衝突的原因而導致新軍倉促起義。而防營、民軍未能及時響應新軍而失敗。 

  第十次是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黃興率部攻擊兩廣總督府,總督張鳴岐逃逸。革命黨人因遭到聞訊而來的清軍的圍堵而敗退。此役結束之後,經人檢收革命軍戰死及就義者遺骨,得七十二具,葬於之黃花崗。烈士大部分為洪門中人。
  綜觀孫中山發動的“十次起義”,除了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之外,其餘九次起義的基本隊伍都依靠洪門會黨武裝。 
  孫中山發動“十次起義”受挫之後,為了進一步得到洪門會黨的支持,於1911年五月赴美。孫中山在舊金山與洪門致公堂大佬黃三德協商,決定將同盟會併入洪門。
  凡同盟會成員以前未有加入洪門的,一律加入洪門致公堂。(對於這一盛事,當時同盟會與致公堂分別在《少年中國報》、《大同日報》刊登公告。這是孫中山繼1903年加入洪門之後的又一重大舉措。至此,同盟會亦成為洪門一組織。孫中山既為洪門“洪棍”,則在洪門內部被尊稱為“大哥”。洪門組織一般稱“山”或“堂”,(除了“山”、“堂”之外,還有“會”、“社”,例如“三合會”、“洪興社”等、大同小異。)其中“‘大陸山’由孫中山開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發起義,全國各地洪門會黨紛紛響應。湖南、山西、江西、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福建、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大多數是由洪門會黨首先發難而加速推動了當地的光復的;而河南、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等地的洪門會黨起義亦風起雲湧。

  辛亥革命勝利之後,洪門會黨在各地的勢力一度獲得了大幅度的擴張。例如湖南,會黨首領焦達峰作了大都督,衡陽、嶽州一帶的會黨成員揚言:“焦大哥作都督,今日吾洪家天下矣”;在四川,“尹昌衡當了都督,首先創立‘大漢公’,他既是四川都督,又是袍哥(即哥老會)的舵把子,周駿任陸軍部長,又掛出‘大陸公’的招牌,參謀部也掛出‘大參公’的招牌,這樣一來,袍哥由秘密組織變為公開組織了。勢力發展越來越大。初在大中城市,後來逐步擴展到街道、區、縣、鄉、鎮,均成立了堂口、公口、社、山等。”;而在陝西,哥老會已經秘密滲透入滿清新軍的各級舵把子,光復之後權力亦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原清軍陸軍的各級長官竟全部被哥老會的人取代。陝西的洪門會黨逐漸公開,哥老會在陝西很多地方的“州縣均有一二首領,碼頭林立,不能悉計,辦支應、理訟詞,直代縣官行政”,時人驚歎“不意兩月之久,竟變成會黨世界矣!”此外,在其他省份,亦存在洪門會黨的勢力獲得了大幅度擴張的情況。
  秘密會黨與生俱來就是一個破壞社會秩序的組織,這一點在受到會黨控制的區域更加明顯。一方面,象聚賭鬥毆、勒索搶劫等不法事件氾濫起來,這使得社會越來越動盪不安;另一方面,會黨在某些地方實行的勸捐、勒派軍資等行為損害了官紳地主階級的利益,這最終導致了掌權的立憲派與革命黨聯手對會黨予以取締及鎮壓。一些地方軍政要職的會黨首腦,亦及時見風使舵、改弦易轍,轉而站到了掌權的立憲派與革命黨一邊。

  立憲派與革命黨對會黨鎮壓的手段有:遣散和撤換軍隊中的洪門會員、限制和撤銷洪門的武裝、甚至直接殺害洪門的首領等等。在湖南,都督焦達峰被立憲派人士暗殺;在四川,成都軍政府被一些省份的軍政府抵毀為“哥老政府”,都督尹昌衡見勢不妙,“即下令取締哥老,於是成都市二百多個公口的招牌一律收拾了”。尹昌衡還下令清鄉,掃蕩轄區哥老會勢力;在陝西,哥老會軍隊大部份被立憲派改編,會黨首腦萬炳南被殺。
  最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洪門會黨在光復廣東時,其勢力亦獲得了大幅度的擴張。當時在廣東的洪門會黨中人,有很多參加過孫中山發動的著名的“十次起義”——因為在這些起義中孫中山主要是依靠會黨的力量。例如會黨首腦許雪秋、陳湧波參加過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而會黨首腦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等參加過1907年的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但獨立之後的廣東軍政府自從被陳炯明領導之後,就對洪門會黨予以了嚴厲的鎮壓。許雪秋、陳湧波被陳炯明指使人殺害;而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等人的部隊被陳炯明強行改編、遣散、甚至遭到血腥的鎮壓。陳炯明還步一些省份的後塵,下令正式取締三合會。孫中山公開致電支持了陳炯明的行為。象廣東這種洪門會黨遭到打擊的情況,在全國比較少有例外。

    國內的洪門遭到立憲派與革命黨的聯手打擊。海外的洪門也一樣遭到立憲派與革命黨的排斥。辛亥革命勝利之後,海外洪門自持有功,有回國參政的想法。例如加拿大維多利亞致公堂致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時稱:“望大哥念花亭之秘密,高溪歃血之盟。況且大總統是洪門首領,正宜成政黨以慰陳近南、鄭成功之亡靈,以慰同仁仰望之心。”美洲致公堂大佬黃三德親自回國,要求立案活動。海外洪門的種種參政願望均沒有得到孫中山的支持。孫中山的作為導致他與致公堂的關係變得疏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