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谈起二战时期的“扛霸子”大家本能地想起了美国,的确美国在二战的表现可谓大放异彩,强大的军力,发达的工业,源源不断的物资等等,无不凸显出了山姆大叔强壮的肌肉。盟军在美国的帮助下,拳打纳粹,脚踢小日本,一副威风凛凛,独孤求败的气场,给当时各国烙下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不少人坚持认为二战没有美国,盟国就不会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美国的赞美也是溢于言表,各种浮夸的说辞也是纷至沓来,充斥着网络甚至坊间传闻。如果说那只是一种假象,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然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理由有以下几点。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二战末期美国的强大也是毋容置疑的

一、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德国挑战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不是挑战美国

德国挑起二战目的就是要完成一战德国没有完成的目标,即德国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想要打破某个或某几个国家掌控的国际秩序。这个秩序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就是英国,英国向来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不允许欧洲大陆有一个超级强国的存在且不受制约。英国这个政策的首当其冲者就是西班牙和荷兰,然后就是法国,德国崛起后英国制定各种措施限制德国的强大。一战前典型的行动就是和德国的军备竞赛,保持着数倍于德国体量的海军,二战前限制德国的主要措施就是《凡尔赛和约》。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是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的,德国不惜发动战争,妄图打破英国倡导的国际秩序,也就是英国的霸权主义和霸主地位。

所以说二战期间德国最大的假想敌就是英国,而英国的势力是遍布世界的存在,不把英国掀翻在地,德国走向世界就注定处处要受到英国势力的掣肘。有人说元首的野心是称霸世界,想要称霸世界是要征服美国的,所以美国才是德国的终极目标。这个说法乍一听有几分道理,可是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太明白,谁才是当时世界的霸主。没错,当时世界的霸主依然是——大英帝国,当时英国就是称霸世界的存在,想称霸世界怎么能绕过英国这道坎呢?至于美国,在当时完全是个人畜无害的二流角色,充其量是个“土豪”,而且当时“土豪”还处于大萧条的水深火热之中。说不好听的,当时的美帝,元首还真没看上眼。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英国的霸主地位和广大的殖民地是挂钩的

二、当时的世界霸主是英国,而不是美国

由于英国在19世纪中期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国家,有着非常优势的市场、原料以及劳动力,当技术水平并不先进时也可以继续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时,资本家们热衷于把资本输往广阔的殖民地赚取丰厚的利润,也不愿意更新生产设备时,给了美德两国在工业上超越英国的机会。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要论综合国力,美国要比英国差几条街,英国不论是在政治、金融、军事、资金等方面,英国拥有着绝对的霸权。尽管进入二十世纪英美两国的工业产值的差值在呈几何式增长时,但是两国的综合国力值的差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经济上的霸主地位,并不意味着综合国力上的世界第一(现在的中国经济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想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至少还要五十年也就是21世纪末期中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雄心勃勃的带着“十四点计划”打破美国总统不出国的惯例前往法国,意图插手欧洲事务,进入欧洲的政治中心,进一步攫取世界霸权,一时欧洲人甚至把他当成弥赛亚(圣经词语,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可最后,美国几乎完全失败,遭受英法排挤,未能成功谋求与英法等同的政治地位,一怒之下既未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未加入自己倡导的建立的国联。一直到二战爆发,美国除了通过《华盛顿海军条约》谋求了本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同等地位外,在挑战英国霸权方面没有任何建树。

二战期间英国的工业产值虽不如美国,但是英国在军事(唯一一个可全球投放兵力的国家)、政治、金融、殖民地等领域的霸权依旧存在,英国的综合实力相比较美国仍有绝对的优势。这一优势持续到了1944年布雷登森林体系的确立和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其标志是英国金融霸权和政治霸权的终结。这表明美国开始取代英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英国广大的殖民地依旧存在,大英帝国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因为有殖民地的加持,美英实力相差不大,英国仍有和美国扳手腕的实力。拉开冷战序幕的是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欧共体成立时,当时欧洲各国(除法国外)还要推选英国当“盟主”,英国却选择与美国共进退,最终导致主导权落入德法之手。美国完全取代英国全球霸主地位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亚非独立运动,英国的殖民体系的瓦解,标志了英国彻底丧失与美国在全球展开角逐的实力。所以说大英帝国兴于“殖民地体系”,也衰于“殖民体系”。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殖民地丧失标志英国世界霸权的彻底落幕

三、二战时期的美国尚未从大萧条中完全恢复

美国是一战后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大萧条”使美国遭受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后虽有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避免了崩溃,开始缓慢地恢复过来,国家政权免于国家法西斯化。失业人数从最初的1700万降到了800万,但失业人数依旧很多。另外以工代赈的新政方式消化了部分失业问题,但造成了政府巨大的赤字开支,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罗斯福新政又暂停金本位,国家凭空印钱,人为制造通货膨胀。同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强制提高工人的消费能力。国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的提高。不少社会有识之士认为美国没有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所以罗斯福新政的只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崩溃,但是想要恢复美国经济仍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直到二战的爆发美国参战,美国的经济逐渐步入战争轨道,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呆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但美国的工业能力被彻底激活,国家实力开始爆炸性的增长也只是在中途岛海战之后的1943年,因为在1942年中途岛之战以前,美国的军用物资一直是紧缺的,面对日本尚处于劣势。美国完全从大萧条中恢复还是在1944年,布雷登森林会议的召开,美国重新实行金本位后,美元和黄金挂钩。因为二战中,全世界都向美国举债,用黄金抵押,美国得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黄金,有足够的财力推动扩经济的扩张,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国内消费猛增,美国至此才彻底恢复元气。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罗斯福新政只是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崩溃,距离完全恢复元气还差很远

四、二战初期和中期美国的军事实力很弱小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美国历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自觉十分安全的美国并没有建立强大的军队,直到19世纪末,美国的军事力量依然很弱,和其庞大的体量完全不相匹配。连南美洲的智利都敢对美国大秀肌肉,对其展开“炮舰外交”,当时智利叫嚣要炮轰美国西海岸,把美国海军送到太平洋底。

不过幸运的是,欧洲列强在一战中元气大伤,美国则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美国在20年代一跃成为了和英国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海军强国。但美国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海军上,即便如此海军实力相比较日本的联合舰队仍然处于劣势,日本无论是在飞机和航母的数量和质量都优于美国。日本之所以敢对美国言战,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狂妄,另一方面是基于当时双方太平洋地区海军实力是日强美弱的客观事实。相比海军陆军规模小得可怜,一战结束后美国估计是掉了伤疤忘了疼,高达数百万的陆军不久竟裁减至13.5万,二战前美国的坦克数量还没有波兰多,世界排名咋十六位,和瑞士、罗马尼亚等国同属一个行列。空军力量也同样很弱,发展也很缓慢,战争期间还不是独立军种,只是从属于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

同时,由于国内反战情绪很高,都不愿意卷入战争,加上大萧条的冲击,所以美国在战前无法追加军费,也无法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导致了美国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是“辣鸡”的存在。总体军事力量不仅比不上德国和英国,和日本及意大利都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战争初期日本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和主动权。美国陆海军被日本海军压着打,先后丢失菲律宾和太平洋一些列关键的战略要地,幸存兵力一路溃退到了澳大利亚。航空兵更是被日本零式飞机打得抱头乱串。中途岛战役如果不是美军及时破译日军电文,南云忠一优柔寡断的指挥,美军未必会打赢中途岛海战,扭转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如果日本获得中途岛的胜利,美国在太平洋上短时间内很难翻盘。美国想要击败日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日本的嚣张一是狂妄,二是对手太弱

五、在其他国家眼里美国始终是不入流的角色

坊间传闻说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暴跳如雷,大骂日本是白痴笨蛋,居然去挑战美国这个庞然大物。事实并非如此,那只是有好事者杜撰出来的。元首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实际上很淡定,甚至还窃喜一番,因为在希特勒眼中英国才是最大的对手,自己的敌人多美国一个不多,少它一个不少,还真没拿它当盘菜,否则,德国也不会在美国国会就是否向德国宣战争论不休时,先行向美国宣战了。如果希特勒认定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对手,他完全可以学日本跟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一样跟美国签订一个《德美互不侵犯条约》,犯不着跟美国死磕,希特勒虽然狂,但他不傻。日本之所以向美国诉诸战争,和德国的想法并无二致,虽然它认为美国强大,但却不认为美国强大到不可战胜,至少在太平洋区域包括山本五十六也认为日本比美国的势力更为强大。

二战时期的美国——纸老虎式的列强

零式战斗机一度是美国心中的梦魇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二战初期中期的美国军事实力并不强,陆军异常弱小,空军更无法媲美英德日三国,海军当时世界第二,强于日本,弱于英国。政治影响力不如英法,资源不如英国。在世界上的存在感不比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强多少,经济世界第一,但却羸弱不堪。至于美国在战争后期爆发出的惊人能量,这也是当时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现代人回顾二战史将美国列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在二战时期人们眼中的美国却很可能是纸老虎式的强国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