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文 | 一枚粽子

航母在海军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海战中战场输出的重要力量。但是你知道在二战时期,日本建造了数艘“陆军航母”么?

日本四面环海,想要远行就必须需要船只,所以造船业在日本是相当发达的,造船业的发达也成为日本开疆拓土的重要工具。日本的海军从倭寇时代就没老实过,经常侵犯我东南沿海地区,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了清朝强大的北洋舰队,使日本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日本军部很清楚海军的重要性,因此在航母的研发上下了很大功夫。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为了配合陆军的发展,日本首先研制出大型的登陆舰和舟艇母舰,其目的都是为了陆军登陆作战使用。此外,还将大型的油槽船的甲板加以改装,成为可以起降飞机的“护卫航母”,这也是日本航母的雏形。这些研究出的舰艇都属于陆军编制,所以也被称为“陆军航母”。

运兵航母 -- “神州丸”号

建造

日本陆军建造的第一艘“陆军航母”叫“神州丸”号(しんしゆうまる),1933年4月开始建造,1934年3月14日“神州丸”号下水,1934年12月正式竣工。在研制初期,“神州丸”号的研制计划是极为保密的,即使是高级军官也不知道。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神州丸”号

“神州丸”母舰的基准排水量为7100吨,满载排水量为8100吨,最大功率为7500马力。最大航速为20.4节,续航距离为7000海里,最多可运载约2000人。除此之外,还可以装载大小船艇50余艘,战斗机90余架,侦察机10余架。

实战

从相关战史了解到,“神州丸”号确实是多次运送士兵参加登陆作战,但是没有一架舰载飞机起飞过。主要是因为舰载的飞机装备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发展,但是新式飞机又不能在航母上起飞,所以“神州丸”号最终成为了一艘实实在在的运兵船。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神州丸”号

结局

“神州丸”号的结局并不光彩。首先,在1942年的印尼登陆战中,被自家巡洋舰发射的鱼雷击成重伤,不得不回国大修。在随后的运输过程中又遭受到美军潜艇的攻击。1945年,“神州丸”号在我国台湾海域被美军潜艇“金吉鲈”击沉。至此,第一艘陆军航母落下帷幕。

小航母 -- “秋津丸”号

建造

二战时期,日本建造的第二艘陆军航母是“秋津丸”号。在1940年9月开始动工建造,1941年9月下水,1942年1月正式竣工。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秋津丸”号

“秋津丸”号陆军航母总吨位9433吨,全长152米,宽19.5米,吃水深度7.85米。甲板长度为13米,最大航速20.8节,可存放大型登陆艇20余艘。唯一不足的就是这艘航母只能搭载8架战斗机,大大限制了“秋津丸”号的作战能力。

实战

“秋津丸”号服役后,参加过多次输送登陆作战兵员和运送飞机的任务,但由于能力的限制,发挥的作用也很一般。同时,“秋津丸”号服役时期属于抗战后期,战场给日军航母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舰载机起飞

结局

“秋津丸”号的结局可以说相当悲惨。1944年11月,“秋津丸”号载着陆军23师团的2000多人,奉命驰援菲律宾战场。但是在刚出日本不久就被美海军潜艇群发现并跟踪。激烈战斗中,美海军的“皇后鱼”号潜艇对“秋津丸”舰发起攻击,一枚鱼雷击中了左舰尾,诱发了弹药爆炸,仅仅几分钟的时间,“秋津丸”号连同舰上的2000余名士兵迅速沉入海底。

二战时期,日本大力发展的陆军航母舰队,最终结局如何?



日本从1933年开始建造现代意义上的“陆军航母”,相继建造了4艘。但是受到篇幅限制,这次只介绍了其中的两艘,剩余的下次文章中继续介绍。

可见,二战时期日本虽建造了多艘航母,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相当有限。这些“陆军航母”也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战场的最终走势和日本的战局。

参考文献:

季伏枥 -- 《二战期间的日本陆军航母揭秘》 《坦克装甲车辆》2017.02

段彦峰、张枫 -- 《太平洋战争中的航母对决》 《文史精华》2013.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