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日军军帽后面的布片称为''军帽垂布'',简称''帽垂''。是日军配发的制式用具。被中国老百姓戏称''屁帘''。从平安时期以后,日军军服盔甲就普遍采用遮阳帘,足轻枪兵用布帘,高级武士用钢制头盔。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结合,加上崇尚武士道,就衍生出这种带有帽垂的军帽了。

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其实日本的军服从明治维新起,短则每年更换设计,长则4年更换一次设计,在设计元素上仿制了多个国家,这其中包括中国元素,所以有时看到日军装扮会觉得都不一样,另外日本军服也考虑了军衔的因素,从大佐到小队长的服装设计都存在区别。

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传统方面: 这还要追溯至古代日本,那时候的步兵被称为''足轻'',足轻在打仗作战时也会头戴一种帽子:阵笠。在当时的阵笠设计上就已经出现了遮挡阳光的垂帘,后来更是添加了遮挡脖子的护颈帘。

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虽然幕府时代的日本曾一度采用法国的军服,但阵笠却没有被抛弃。明治维新后,日本极力学习欧洲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阵笠的元素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就有了二战时期的''猪耳朵''设计。

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直到1899年日本统治台湾后开始给台湾的日军部队配发帽垂,也就是后来的“帘子”,由于天气酷晒,帽垂不仅可以遮阳防暑,还能防蚊虫叮咬,夏季才使用,这也是挂“帘子”的作用之一了。此后便陆续在日本陆军推广。

二战时期,日军的军帽为什么有军帽垂布

战斗帽是由四片布组成,一般都是采用布料,后期日本战略资源枯竭而改用毛巾代替帽垂。由于日本钢盔内衬比较薄,很多士兵戴上战斗帽再加钢盔,不但可以防晒,战斗时还能起到保护颈部皮肤不被弹片或者碎石划伤,可谓一举两得。如此,钢盔后面四处飘着的“帘子”形象,就成了二战日本鬼子的最标准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