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样落后于世界的?

说到过去的日本坦克,许多军迷都会嗤之以鼻,在诺门坎和南太平洋的战绩让人留下了筷子捅豆腐的既视感,认为日本的坦克制造一无是处。

严格来说,这种印象流是有些失了偏颇的,日本的坦克发展,并非一开始就不行。

其实30年代的日本坦克水平还是能追上国际平均线的,部分技术(例如柴油动力和风冷发动机)甚至还有些小领先。

89式中战车(1927年)是日本第一款量产的国产坦克,虽然各项指标惨不忍睹但毕竟是20年代末的产品,同时期的维克斯Mk.III之类也没好到哪去。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样落后于世界的?



95式轻战车(1935年)作为30年代前期标准的6吨级轻坦,性能和同时期同吨位轻坦(I号A或B型、维克斯Mk.E)比起来算是中规中矩。只不过对手往往是T-26、VZ35之类10吨级甚至更重的坦克,所以实战就完全不够看了。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样落后于世界的?



97式中战车(1937年)的性能大约和早期的38(t)相当,硬指标达到同时代平均水平。但由于设计思想问题导致57mm短管炮的穿深感人,严重拉低了装甲对抗能力。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投入了4辆97式进行实战测试,25mm硬化装甲在远距离对苏军45mm炮的防护能力还算可以,是诺门罕战役中装甲最好的坦克。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样落后于世界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深感坦克技术日新月异,于是开发了换装一式反坦克炮的97改(正式称呼为97式新炮塔型),反装甲性能与III号坦克的50mm/L60差不多。 97改(1942年)的综合水平大约相当于德军III号E型(1938年)或苏军T-26S(1939年),已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1943年,日军在97式基础上改良出装甲厚度加倍的1式中战车,性能水平大约相当于III号G型(1940年)或苏军T-50(1940年)。但产量不高(170辆-568辆诸说不等)且绝大部分配置于本土,无实战记录。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样落后于世界的?



三式中战车(1944年)的水平大约相当于IV号F2(1941年)或早期型号的M4谢尔曼(1942年),产量只有数十,无实战记录。

之后的四式以及五式均未完成研制,水平大约与M4A3E8之类后期型谢尔曼相当,弱于T-34-85。

所以,日军坦克是在1938-1941年这段时间里,被突飞猛进的坦克技术发展大潮甩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