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不是和袁崇煥一樣死得很冤?

王超行俠仗義


袁和嶽都是在抵禦外族侵略中建功立業成為民族英雄的;都是在連續不斷取得勝利的時候因敵人施反間計而被皇上下獄冤殺的。但是,仔細一想兩者是有區別的,即:袁比嶽更冤。 首先,袁與嶽雖都是由於敵人的反間計而被皇帝冤殺的,但被殺原因的實質是不同的。嶽是死於“愚”忠。我說他死於“愚”忠是說他沒有讀懂皇上的心思。宋高宗的抗金是有限的,高宗是想偏安一隅,只要不讓金南侵威脅南宋的安全,高宗就心滿意足了,絕不會有更高的目的。而岳飛卻高喊直搗黃龍,迎還二聖,並且努力實施之。試想這高宗能高興嗎?你真收復了失地,把徽、欽二宗接回來那將置高宗於何地?所以,岳飛越打得好,高宗就越不高興。岳飛越取得勝利,高宗越越害怕,岳飛最終被殺是在所難免的了(岳飛至死都未悟出此道理,還寫什麼《滿江紅》)。而袁則不同,袁是讀懂了皇帝的心思。崇禎帝是要做中興之帝的,想要在自己這一代收復遼東,擊敗大清,重振大明王朝的雄風。袁崇煥是看清了崇禎帝的心思,所以提出五年復遼的口號,並且努力實施之。因此,曾一度得到了崇禎帝的信任和重用。問題是:後來仗打敗了,雖然責不在你(注意:不是袁打敗了,而是清軍繞過袁崇煥打到北京城下,且袁千里馳援決並勝於城下),但皇上需要一個替罪羊,要有一人承擔震驚廟社的責任,那隻好借袁的人頭用一用了(總不能拿皇帝的頭謝天下吧)。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其次,嶽被殺時還有諸多的人為嶽叫屈、說情。而袁被殺時(而且是死刑中最殘酷的一種),落井下石者多,為其鳴冤叫屈者少。特別是,臨刑時觀者爭購其肉,剖其腸胃,喝其生血,唾罵不已,可見時人因誤而狠的程度之深。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第三、岳飛是僅過二十年就被宋孝宗平反昭雪,將遺骨葬於西湖,並表彰樹為榜樣。而袁崇煥死後一直揹著黑鍋,直到明朝滅亡,明朝遺民們仍然認為他是引狼入室的漢奸。最後過了150年還是乾隆皇帝為其平了反,但由於歷史原因不可能大肆表彰,誰敢歌頌抗擊本朝的英雄(而且還是導致努爾哈赤死亡的英雄),故而名氣也沒有岳飛大。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忠臣像袁崇煥這樣落得如此下場者不多(本人凌遲處死,家人流徒),但其浩然正氣和愛國精神卻與世長存(據說袁臨死還寫了一首絕命詩,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香洲謝霆鋒


岳飛沒讓敵人繞過防區打到首都吧,敵人在首都外邊燒殺搶掠一通,這是什麼罪過?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刻,鎮守邊疆,因個人的一些錯誤和皇帝的不信任調回京城處死的。當然也涵蓋了太多的不為人知的內幕在裡面。

岳飛的死,卻引起了太多民間的強烈非議。認為是奸人秦檜和張俊等人所為。特別是宋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反後,民間不斷出現太多的流傳和評書演義,把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推崇的神乎其神。誠然,岳飛抗擊北國邊陲的強悍入侵,屢立戰功。岳家軍紀律嚴明作風優良也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可是,岳飛很多性格上的短板和作死的十三道金牌召回竟然無視,這都為自己的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於重文輕武的皇帝趙構來說,秦檜和張俊只是用來殺岳飛的提醒,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岳飛的死非常冤,畢竟心意是好的,然而自己的硬傷也不能忽略。139年後,南宋在崖山之戰後,1279年,隨著文天祥一起過了零丁洋,永遠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而袁崇煥抗擊後金的名將,他的死,更加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畢竟殺掉袁崇煥之後,朱由檢再也無人可用了,再勤工不戳,也改變不了15年後1644年亡國的傷痛。自己也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樣,也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袁崇煥有嚴重過錯,殺死抗擊後金的北部朝鮮邊陲重要守將毛文龍,被後金皇太極用反間計,朱由檢聽信讒言,被凌遲了。更加戲劇性的是,大清建國以後,1782年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昭雪。

因封建社會的歷史侷限性,帝王的權威是不能動搖的。然而。帝王也需要考慮到自己殺掉重臣的後果。歷史沒有對錯,只能聽後人點評了。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這個問題有個陷阱,就是把袁崇煥的死作為一個冤案來定性,表面上問的是岳飛,事實上是想敲定袁案的基本性質。既然邀請鄙人,在下就說說個人淺見:

先轉述袁崇煥的判決書: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試問哪條不是事實?哪條又不是死罪?

個人認為:

首先,袁的性格與職務和歷史責任不適合。袁是個文官,擁有大明文官系統所有的缺點:大言好談、內鬥、輕信、輕視武官、謀國不謀身、自以為忠誠為所欲為。為了取悅皇帝、也為了派系鬥爭,在皇帝面前狂言“5年復遼”,其實自己內心都知道做不到,這就奠定了他必定不得善終的必然基調。上任之初就擅殺毛文龍(毛也是持尚方寶劍的,就算犯下滔天大罪,殺毛也不是袁的權力、職責範圍,袁可以把毛逮捕押解進京由皇帝、官僚審決,殺毛的後果先不說喪失對韃子的牽制,就說在明軍內部投下的將帥之間不信任的種子就足於讓明軍崩潰的,事實上此後大量明軍將領主動投降韃子就說明了殺毛的惡果)。也許他殺毛是輕信韃子的議和提議,也折射出明朝以文治武、武將被輕視的基本情況的普遍,還有就是他從未考慮過自己將怎麼應對回朝后皇帝和朝臣的責難。

其次,他的能力不足於承擔如此的歷史責任。袁給人的感覺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到大明的基本國策和皇帝的急切期盼,更沒有認識到韃子的戰略方向和對國家民族的威脅,甚至在滿清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予韃子關鍵的物質幫助(賣糧資敵),韃子傾國入關的時候,他事先竟然毫不知情(失職瀆職),在獲知韃子屠戮通州後,未得聖旨派偏將僅帶少量人馬入關被全殲,最後才親自帶領主力入關勤王,入關後跟著韃子部隊圍著北京城轉一圈,眼睜睜看著韃子劫掠無所作為,北京保衛戰時又有開炮轟死滿桂的嫌疑,戰後要求帶兵入城更是送他進入鬼門關的催命符。感覺袁整個過程像個愣頭青一樣,不明真相的群眾懷疑他引韃子入關,被韃子劫掠損失慘重的王公貴族們需要一個發洩不滿的出氣筒,皇帝懷疑他與韃子勾結折損大將甚至帶兵逼宮,這個時候的袁還不死?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你對皇帝有承諾,皇帝對你言聽計從,讓你守國門國都,結果你上任後敵人還傾國圍困國都打到眼皮底下(敵國勢日長),這樣還不處罰的話,皇帝才真沒水平,才真是天理難容。

再者,清修偽史中所謂的反間計純粹就是《三國演義》裡的“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橋段,沒什麼新意,更沒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實在不值得一辯。

袁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是一個性格和能力不行的人在一個不合適位置上的必然結果,是大明的悲劇,是漢民族的悲劇,是漢文化的悲劇,是袁個人和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悲劇。但確實沒有發現袁有賣國的主觀意識,某種程度上說殺袁放袁不是崇禎一個人能決定的(事實上袁被捕後,崇禎確實也曾經有把他再放出來讓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的想法“袁崇煥詢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擢用”。但這個時候決定袁生死,已經並非崇禎的個人意志,無論民間輿論還是朝廷內部文官的輿論,都已經到了不處死袁崇煥則不足以服眾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被抓,卻一直到了崇禎三年的八月,才最終有了一個處理結果的原因)。袁崇煥是個悲情英雄,至少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中他敢於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就有資格享有此美譽,只是他沒有能力、也沒有成功達成英雄的目標,這不全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和責任。為袁喊冤的,都是以清修明史為依託,一再提及其中許多尚存爭議的事件鼓譟氛圍,其中最為犀利的就是“反間計”和“冤殺”,最後再抒發悲涼之情以博取同情,實則是鞭笞崇禎甚至整個大明,最終達到吹捧韃子朝代的目的,把這樣一個滿清御用文人用偽史和謊言裝點出來的人作為打擊漢族民族性的板子來推崇,實質上是對整個民族精神的褻瀆和挑釁,是現實版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個人認為:袁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還有近8個月的冷靜期,怎麼說都談不上冤。所以題主提出問題就沒有了基礎。

再說說岳飛,岳飛是民族英雄是無可爭議的(近幾年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總在叫囂取消嶽王爺的民族英雄稱號,這就是典型的打擊漢民族的民族性,把主體民族閹割,以實現對韃子朝代定位的主動性,提升韃子的民族地位,可憐的是某些漢人也在人云亦云),但岳飛也確實是有性格缺陷的(這世上誰沒有性格缺陷?),在禮教日益森嚴的南宋初年,作為手握重兵的一方軍閥,不以皇帝意志為指導,一味主戰北伐,甚至有脫離中央控制的嫌疑和傾向(皇帝十二塊金牌才召回),更何況皇帝在惶惶不安之中曾被身邊的將領挾持過,誰能保證沒有其它將領不會再次發難,在大廈將傾之際,挾持趙構,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獻趙構於金人邀功,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對於趙構來說,朝廷初建,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是穩定國內外局勢,自己坐穩江山,所以軍隊有限的進攻是必要的,但所謂的收復失地,只能是一個口號。而嶽王爺沒有體會到趙構的想法,所以才有了風波亭悲劇。在儒家思想指導一切的宋朝,忠君不應該是作為臣子的基本要求嗎?不是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個人見解,不同意者請保留,不爭論!


過河殺賊殺韃子


袁崇煥是死於敵人的反間計,岳飛是死於佞臣之口,死於皇帝的膽小懦弱,從岳飛的志向和行動來看,他要力挽狂瀾而做一個救世之將。基於嶽大將軍的遠大報復,歷史對他提出苛刻的要求才算正常。可是,岳飛並不完全具備這些綜合水平,所以死在了趙構和秦檜的屠刀之下並不冤枉。

岳飛做為名符其實的民族英雄,在中國民間有深遠的影響力,公元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後世對岳飛評價很高,譽為民族英雄,贏得了僅次於關羽的戰神般的地位,並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對立鬥爭的神話。這給很多人一種感覺:假如當初朝廷公正,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上述情況並非都是史實,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岳飛之死之所以成為悲劇,乃是因為它不可避免。少年時看岳飛故事,激憤之餘,往往也惋惜於他的愚忠,但是現在想想,岳飛當時也只能以死報國。

原因之一,宋朝重文輕武的官僚體系問題。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身份奪取江山,其政治制度多以重文輕武為主,他們深信,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武夫造反,為禍不淺。故而,終其北南宋一朝,都沒有出現出色的武將,最有代表性的不是岳飛,而是北宋的狄青,以武將的身份擔任樞密使,結果被歐陽修等彈劾。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武將的地獄。宋金兩國戰事稍稍停息,始終不信任武將的宋高宗就開始密謀處置武將。宋高宗先後奪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張俊、韓世忠深知上意得以巧妙脫身,而岳飛卻沒能倖免。高宗內心並不求取對金朝的軍事勝利,他認為那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尤其在南北對峙格局基本形成後,他已經相信金朝無力滅宋。此刻最大的恐懼轉到防範有野心的將領出現。雖然我們都知曉岳飛是忠良,但宋高宗和我們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邏輯,難以判斷岳飛是忠臣還是野心家。高宗作為當時唯一倖存的皇子,心裡必定時刻戒備。

原因之二,岳飛抗金勝利威脅到趙構皇位。對於岳飛之死,最為通俗的說法是趙構、秦檜是走賣國投降的路線。由於徽欽二帝被擄,根據封建世襲制度,趙構做為接班人被推上皇帝的寶座,建立南宋王朝,做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無論是康王趙構,還是徽欽二帝,都很平庸。宋徽宗的31個兒子當中,趙構是唯一的倖存者。也就是說按照宋朝的白頭山血統神話,趙構的登上皇位,是非他莫屬了。趙構登上皇位無懸念,也沒有競爭對手,國家就是他的,他沒有理由去賣國,所以說趙構賣國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秦檜答應大金國的條件,要殺了岳飛,都無歷史根據。但是岳飛一心想收復失地,迎回前任領導人,好不容易獲得皇權的趙構怎麼能允許像岳飛那樣手握重兵的將領“胡作非為”,救回蒙難的“二帝”置他於何地。

原因之三,岳飛耿直性格冒犯到高宗權威。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不關於政治手段。他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在政治鬥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於保護自己,曾在多件大事冒犯過高宗。他受封建禮教“忠君”思想的毒害太深,只知精忠報國。當初就因為高宗朝令夕改而負氣登上廬山,已經惹得高宗下不來臺,還曾經建議無有子嗣且失去生育能力的高宗皇帝立下儲君,這更加引起了高宗皇帝的不滿,甚至是猜忌。身為武將,岳飛絕不應該參與國君的廢立這樣的大事,這是宋初就定下來的規矩,一心要挽救大宋江山的岳飛不知不覺就犯了大忌,所以岳飛這樣過剛易折的性格給敵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原因之四,戰與和雙方的博弈結果。即使是在嚴肅的歷史著作中,岳飛的悲劇長期以來也被描繪成南宋政局主戰和投降兩條路線鬥爭的結果,此時南宋國勢未穩,冒然將戰線向北推進更有可能招致滅亡。所有惋惜岳飛者,都是建立於這樣的一個假設上:即抵抗到底必定獲勝。但至少在南宋初年的軍事形勢卻遠非如此明瞭——假如抵抗必勝,那麼誰願意擔一個投降的惡名?北宋與遼纏鬥百年而不能勝,遼兵10萬(僅騎兵就5萬),而金軍滅遼、北宋均勢如破竹,可見其戰鬥力之頑強。1130年秋,宋將張浚以戰士20萬,馬7萬匹投入富平之戰,自謂可攻到幽燕,結果大敗於金軍。可以想象:十年來幾乎每戰皆敗,南宋朝廷必不敢輕信岳飛就能一定勝利。南宋初年與金朝的國勢對比未必強於當年東晉之與北方,岳飛北伐同樣只能暫時收復,難以固守。就這一點而言,宋高宗比岳飛看得更遠,而且作為皇帝,恐怕他心裡不能不提防有將領以北伐的名義撈取政治資本。他最終能處死岳飛,也表明仍是“皇帝指揮軍隊,而不是軍隊左右皇帝”。對外似乎秦檜是殺害岳飛的主謀,君臣矛盾才是最大的衝突,秦檜只不過是個執行者,也許千百年來我們都冤枉了秦檜。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19年戎馬倥傯,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導的岳家軍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金朝武裝。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朝廷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並著有《嶽忠武王文集》。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業績不可磨滅。岳飛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為漢民族的文明綿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飛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唐明國亮


歷史的長河中,忠臣或正直為國為民的官員,大都是鬱郁不得志,要麼被排擠被陷害,較少有善終的。其實說的宿命一點,那就是都是註定,安排好的,這些人沒有趕到一個好的時代,的確非常遺憾,岳飛就是註定青史留名的。


般若自在


岳飛之死被執行者後來平寃已充分說明是一樁寃案!


喜洋洋111888



D冬天不冷2018


岳飛之死,確實很冤,分析當時實際情況,岳飛必死無疑。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皇位,憑藉是手中兵權,本來歷代王朝君王對手握兵權的權臣很猜忌,宋王朝君王尤其忌諱這一點,所以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深植宋朝各代君王心中。

有學者說,岳飛之死,是因為他主張迎回徽欽二帝,遭宋高宗忌恨,因二帝還朝,置趙構何地?

岳飛有此主張的確不假,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飛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的石門山,為集結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岳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二帝蒙塵,賊據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錯失良機",遂引兵向前殺敵。

這是徽欽二帝剛北虜之時不久,岳飛當時還很年輕。當趙構稱帝后期,岳飛再也沒有提起這事,反而在1137年九月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即後來的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但趙構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岳飛。

真正讓宋高宗置岳飛之死地是:長期以來岳家軍的壯大和深得民心:

岳飛聯絡北方民間抗金武裝,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群眾基礎好,到了一呼百應的地步。

當宋廷宣佈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同時 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三次辭受。這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上之上的一品大員,岳飛競不要,這時宋高宗是否會想:岳飛胃口太大了,想幹什麼?

後來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岳飛平叛所得丁壯五六萬,擴充到抗金部隊,此時飛嶽部己有十萬之眾。

隨著各地國土收復,岳家軍名聲大漲,北方民眾對岳家軍奉為神軍,端食壺槳迎接,"國軍"變成"變成"私人武裝",而且與北方民眾緊連在一起。這才是趙皇帝殺岳飛的原因。

袁崇煥之死與岳飛不同,袁公沒有岳飛的實力和名聲,儘管袁公抗清成績非凡,他沒有形成所謂自己私家軍,也沒有民眾支持,是朱皇帝中了滿清離間計而死!






狐羊樹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罪行認定方面,岳飛死的是真冤枉,袁崇煥在某些程度上也不冤

罪行方面,秦檜把岳飛老底子翻了個底朝天,雖然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又捏造張憲口供將岳飛下獄,但是始終處於空口無憑的狀態,沒啥證據,最後岳飛罪名是“莫須有”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按照現代法律常識,疑罪從無,這個莫須有是無法證明岳飛的罪名,也就是說岳飛案是個明顯的冤案,況且趙構的養子可是承認這是冤案,而且還平了反,宋寧宗時還追封他為鄂王。這就等於官方定調了這是個冤案。

而袁崇煥則不同,他的罪名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從這裡的罪名來看,袁崇煥被殺在律法上其實並不冤,擅殺毛文龍,不聽調遣(孫承宗讓其把後金擋在北京外,袁未聽從),欺君(計五年可復全遼),而且袁作為原兵部尚書(孫承宗之前),督師薊遼,被後金殺到京城劫掠,還想入城避難。按照他的罪行和崇禎的作風,被殺也不冤。但是說他袁崇煥後金勾結推翻明朝,這個不可能,況且那個反間計屬於孤證不大可信。總而言之,袁崇煥雖有重罪但是處於可死可不死的模糊地帶,但是畢竟自身有明顯罪行,在某些程度上死的也並不是很冤枉。

綜合以上來看,岳飛的冤案是明明白白,而袁崇煥的案子多多少少有一定實證,顯得不那麼冤枉,這麼來看,岳飛流芳千古是有道理的。

二、功績相比,岳飛遠遠高於袁崇煥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不像現在功過分明,古代某些程度上執法也講究以功抵過、功過相抵,岳飛和袁崇煥被認為是冤枉,一方面是罪名不實,他們無罪受過或者輕罪重罰,另一方面則是本人功績甚大卻被冤殺,不僅沒能以功抵過,甚至因功被罰。從功勞方面看,岳飛的功績是明顯大於袁崇煥的,自然能流芳千古。

在金滅北宋,南宋立足未穩之時,岳飛幾次挫敗金軍,不僅穩固了南宋的局勢,還收復了大量失地,四次北伐多次大敗金軍主力精兵,打的號稱文武兼備的金軍第一名將完顏兀朮無法招架,使得金軍不得不大量使用漢族將領。戰略上,主張聯合黃河反金義軍,號召百姓響應北伐;戰役上,大敗數次使用鐵浮屠和柺子馬完顏兀朮佔有優勢的後金騎兵。作戰成果,岳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維護了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甚至岳飛如果有一個全力支持的後方,恢復北宋甚至收復幽雲十六州,統一全國都有可能,而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再說袁崇煥,其初被賞識來自孫承宗,寧遠之戰一戰成名,後來的寧錦大捷使其聲望達到高峰。然而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捷只是防禦性作戰,守城部隊是精銳的關東鐵騎,擁有先進的守城器械--大炮,卻遠未達到使後金傷筋動骨,後金軍主力數量和戰鬥力大致上和先前相比未減退太多,也並未收復失地,作戰成果是守住了遼東地區。袁在戰略上不如孫承宗,僅僅因為毛文龍不願受其統制而殺掉文龍(文龍對於後金後方的襲擾很大的牽制了後金),擅自與後金議和(不能說議和不對),而袁對於後金繞過遼東由蒙古進軍關內認識不足,反應較慢,導致回援不及時,回援之後堅持在遼東的那一套‘主守後戰’,導致後金軍蒙古聯軍大肆擄掠關內人口,其後北京之戰雖然擊退後金,但是自身傷亡也很大。

綜合以上來看,岳飛為南宋奪回了半壁大宋江山,為其成功續命,其是議和的有力保障,功勞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所謂“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而袁崇煥僅僅是守住遼東,未能給後金致命打擊,而且其引金兵擄掠,功勞部分有所爭議。

三、個人才華方面

岳飛是一個儒將,性格沒啥毛病,也沒啥可以指摘的地方,讓人說不是,可謂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代表,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岳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絃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岳飛這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錯殺,為什麼一個流芳千古,一個卻飽受爭議?

我來答

TKItP

LV.4 2018-01-29

一、罪行認定方面,岳飛死的是真冤枉,袁崇煥在某些程度上也不冤

罪行方面,秦檜把岳飛老底子翻了個底朝天,雖然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又捏造張憲口供將岳飛下獄,但是始終處於空口無憑的狀態,沒啥證據,最後岳飛罪名是“莫須有”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按照現代法律常識,疑罪從無,這個莫須有是無法證明岳飛的罪名,也就是說岳飛案是個明顯的冤案,況且趙構的養子可是承認這是冤案,而且還平了反,宋寧宗時還追封他為鄂王。這就等於官方定調了這是個冤案。

岳飛

而袁崇煥則不同,他的罪名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從這裡的罪名來看,袁崇煥被殺在律法上其實並不冤,擅殺毛文龍,不聽調遣(孫承宗讓其把後金擋在北京外,袁未聽從),欺君(計五年可復全遼),而且袁作為原兵部尚書(孫承宗之前),督師薊遼,被後金殺到京城劫掠,還想入城避難。按照他的罪行和崇禎的作風,被殺也不冤。但是說他袁崇煥後金勾結推翻明朝,這個不可能,況且那個反間計屬於孤證不大可信。總而言之,袁崇煥雖有重罪但是處於可死可不死的模糊地帶,但是畢竟自身有明顯罪行,在某些程度上死的也並不是很冤枉。

綜合以上來看,岳飛的冤案是明明白白,而袁崇煥的案子多多少少有一定實證,顯得不那麼冤枉,這麼來看,岳飛流芳千古是有道理的。

二、功績相比,岳飛遠遠高於袁崇煥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不像現在功過分明,古代某些程度上執法也講究以功抵過、功過相抵,岳飛和袁崇煥被認為是冤枉,一方面是罪名不實,他們無罪受過或者輕罪重罰,另一方面則是本人功績甚大卻被冤殺,不僅沒能以功抵過,甚至因功被罰。從功勞方面看,岳飛的功績是明顯大於袁崇煥的,自然能流芳千古。

袁崇煥

在金滅北宋,南宋立足未穩之時,岳飛幾次挫敗金軍,不僅穩固了南宋的局勢,還收復了大量失地,四次北伐多次大敗金軍主力精兵,打的號稱文武兼備的金軍第一名將完顏兀朮無法招架,使得金軍不得不大量使用漢族將領。戰略上,主張聯合黃河反金義軍,號召百姓響應北伐;戰役上,大敗數次使用鐵浮屠和柺子馬完顏兀朮佔有優勢的後金騎兵。作戰成果,岳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維護了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甚至岳飛如果有一個全力支持的後方,恢復北宋甚至收復幽雲十六州,統一全國都有可能,而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再說袁崇煥,其初被賞識來自孫承宗,寧遠之戰一戰成名,後來的寧錦大捷使其聲望達到高峰。然而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捷只是防禦性作戰,守城部隊是精銳的關東鐵騎,擁有先進的守城器械--大炮,卻遠未達到使後金傷筋動骨,後金軍主力數量和戰鬥力大致上和先前相比未減退太多,也並未收復失地,作戰成果是守住了遼東地區。袁在戰略上不如孫承宗,僅僅因為毛文龍不願受其統制而殺掉文龍(文龍對於後金後方的襲擾很大的牽制了後金),擅自與後金議和(不能說議和不對),而袁對於後金繞過遼東由蒙古進軍關內認識不足,反應較慢,導致回援不及時,回援之後堅持在遼東的那一套‘主守後戰’,導致後金軍蒙古聯軍大肆擄掠關內人口,其後北京之戰雖然擊退後金,但是自身傷亡也很大。

綜合以上來看,岳飛為南宋奪回了半壁大宋江山,為其成功續命,其是議和的有力保障,功勞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所謂“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而袁崇煥僅僅是守住遼東,未能給後金致命打擊,而且其引金兵擄掠,功勞部分有所爭議。

三、個人才華方面

岳飛是一個儒將,性格沒啥毛病,也沒啥可以指摘的地方,讓人說不是,可謂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代表,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岳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絃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岳飛這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但是袁在個人行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孫承宗在時未經請示擅殺貪汙總兵,之後與滿桂不和,殺文龍(此舉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在寧錦大捷後因為賞賜不足而辭官(部分原因),為魏忠賢修建生祠等等。不過死前的遺言‘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說明其整體是愛國的。

最後,岳飛死的時候“都人皆涕泣”,許多大臣百姓都覺得他死的冤枉,不久後孝宗就查清案情為其平反,而且在宋朝後人就為其蓋廟紀念,香火不絕,算是徹徹底底平反了,而袁崇煥因為身處明清交際,多事之秋,案情難以查清。死的時候,人們都爭著吃他的肉,可見對其痛恨,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後世評價不一,所以造成其爭議頗多。

最後希望說的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