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涨跌不是最重要的,要思考的是中长期变化——疫情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趋势

当人们正想为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初步控制而松口气时,2月下旬疫情在海外开始汹涌,目前已达到全球风险等级最高级别。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会短期停止还是长期持续?中国资本市场能否在动荡中独善其身?我们又如何从财政政策中洞悉资本市场演变方向?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复旦管院校友证券投资俱乐部理事长、荣利投资董事长何学衷主持了第一期“看时势 观行业”系列校友公开课。公开课上,复旦管院会计学系副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副教授李远鹏与复旦管院特聘教授,校友证券投资俱乐部副理事长,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携手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解读,展望疫情下中国的股市投资,分析疫情下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趋势。


市场涨跌不是最重要的,要思考的是中长期变化——疫情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趋势


市场涨跌不是最重要的,要思考的是中长期变化——疫情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趋势


李远鹏:

新冠肺炎疫情释放的短暂“情绪”,不会影响股市长线盈利


自春节至今,疫情导致中国股市犹如过山车一般波动起伏,经历了千股跌停又大幅反弹。下面,我将以新冠疫情对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的影响为基础,对未来中长期股市走向进行判断和预测


实际上,通过与历史对比会发现,包括亚洲流感、香港流感、H1N1、MERS、SARS在内的全球性疫情对股市的长期影响一直都非常微弱。在上述疫情爆发的各时间段中,很多国家针对大范围蔓延的疫情也采取了雷霆举措,例如关闭学校、禁止活动等,但股市均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即便是与中国最密切相关的2003年SARS疫情,也没有造成股市大的动荡。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其高传播率、高致死率和高重症率的特征,比之前疫情造成的危害更大。那么对股市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911对美国的冲击。


911在美国历史上是一次重大危机,几乎是1812年以来美国大陆本土第一次受到他国的袭击。除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还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甚至世界格局,也冲击了普通美国民众的心理。911对美国股市短期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道琼斯指数从911之前大约10000点左右用了不到10个交易日迅速最低跌到最低7926点,但之后开始逐步上涨,到了12月初道琼斯指数又重新站上了10000点。


曾经有学者做过统计,不仅是SARS、MERS等病毒疫情,甚至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令美国投资人恐慌的历史性大事件,股市的反应并不大,每日波动率只有1.46%。所以,我们不妨大胆预测,除非新冠疫情是过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导致人类行为出现重大改变的极端情况才会引起股市的长期低迷,否则现在的低迷和波动只需3-5个月就会过去。换言之,如果你认为此次疫情对美国来说不算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它对股市的长期影响并不大。不过,目前的美国股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其估值偏贵,比历史平均估值水平高出20%左右。


反观中国股市,情况更为乐观。由于相对于历史估值水平价格比较便宜,今年春节开盘第一天股市暴跌,但随后催生了强劲反弹。因此我认为,中国能够走出独立行情。股市最基本的规律告诉我们,新冠疫情或可被视作一种短暂的“情绪”,长期来看依然会回归历史平均估值水平。总而言之,结合历史曾经发生的那些重大危机事件,我预测新冠疫情对股市只会产生短线影响。此外,如果要判断长线影响,还需要结合行业及公司。


在此,我们重点分析新基建和科技股的未来回报率


中央会议已明确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投入、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向转型,我们需要研判科技股的长期回报率。


回望历史,可以对比两个指数:一个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基本以传统企业为主,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另一个是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通过对比这两个指数,我们能够发现,虽然美国的科技行业非常强大,但给股民的回报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几乎等同于传统行业,并没有额外收益率。


我们以美国科技代表——信息技术产业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收益率最强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思科、Facebook、微软、亚马逊等公司,如果不确定该如何取舍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一个基金,即投资这个行业所有公司,美国信息产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是在11%左右,这和传统行业的收益率相仿,这说明美国最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最传统的产业带来的回报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股带来的技术进步,最大受益者并不是投资者而是消费者政府和雇员。


最后,再举一个特别案例。虽然上述提到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回报率不高,但确实存在“牛股”,例如亚马逊。亚马逊股票在10年间以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使其创始人贝佐斯一度成为世界首富。但身为一个普通股民,如果你从亚马逊上市时时开始投资,而到网络泡沫破裂后你的股票会下跌95%,之后估价恢复但也横盘了10年左右。亚马逊从图书销售公司华丽变身成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公司,这始料未及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能静心等待?所以,

整体而言,科技股作为一个整体虽然短线涨幅可能会很大,但长期回报率不如想象中美好,而且波动却非常巨大


市场涨跌不是最重要的,要思考的是中长期变化——疫情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趋势


邵宇:

全球市场大衰退,中国市场更应关注中长期变化


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增已接近停止,此前备受担忧的第二阶段——复工进程被拉长,并未出现病例爆发高潮,而现已进入第三阶——海外输入,各地关口也做好了全面防疫准备。目前,意大利、伊朗、美国等国家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可以预见,全球疫情大流行已然难以避免,全球市场大概率会发生衰退。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政策成本,才能够对冲外围冲击影响所带来的反作用力


回顾疫情的前期发展,我认为真正的二阶段拐点在2月3-8日就已完成,封城两周之后病例增速放缓,下一阶段拐点预计马上也将到来,这与行业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反应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从行业政策角度来看,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区域支持政策


目前,财政应急政策的是赤字政策,不仅赤字率调到3.5左右,还包括减税、拨付千亿赈灾款、发行1万亿到1.5万亿疫情特别国债。此外,可能的中长期货币政策是“放水”——调准备金与降息,但目前货币当局暂未实施,因为大部分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被放到股市中炒股。对此,央行的做法是大面积逆回购,是否降息或降准备金依然比较犹豫。


再来看区域支持政策,除针对中小企业进行补贴、免房租等政策外,最大的政策与房地产相关。相较而言,短期政策很简单,关键在于今年我们将如何设定并完成增长目标。


以上政策关乎整体经济,具体落实到行业中会发现,每个行业所受到的冲击具有很大差异。当然,市场需求也助推了一部分相对利好的行业:其一是医疗卫生物资行业,目前全球亟需中国口罩,因此其产能不仅不会过剩,反而会维持一段时间。其二是证券保险行业,证券业交易量维持在1万亿左右,后续一定会增加健康医疗卫生类保险。其三是电子商务与远程办公,可惜的是,目前在这方面用户体验很差,中国没有此类B端巨头,如果BATJ这四大互联网公司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向B端转型还是颇有机会的。


其次,我们再来研判金融市场


剧烈振荡的市场让大家开始担心大衰退的到来,以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全球三大产业集群(法国制造业集群、英国服务业集群以及德国制造业集群)会迅速受到影响;位于亚洲市场的中日韩供应链也必将受到拖累;中东市场上石油需求的衰退非常明显;处于大选季的北美市场最近反而有诸多大型机会,不过美国与墨西哥的供应链会受到相应波及。


同时,即便中国用自己的国家能力证明我们的供应链相对其他国家在同等疫情下能够更快修复,但其他国家也许会担心这其中有难以管控的潜在风险。据问卷调查显示,美国上市公司中有80%受到中国供应链的牵制,由于本土消费、信息传递以及物料产地各自为政,加之旅行禁令与防疫检疫,供应链的恢复将变得无比缓慢。


对结构性的中国市场而言,目前存在流动性淤积,当复工的进度逐渐提升后,很多资金会从市场上抽离,3月份的数据公布将成为分水岭。当然,结构化的行情不会产生变化,今年股市的最高增幅为15%,在各种环境平衡下有15%的总体空间还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黄金会继续上扬,无论是风险还是流动性都会促进它走向高位;而中国的长债、短债都会出现明显利率下行;就股票而言,关键在于美国当下的恐慌以及大量流动性释放必然抬升中国的汇率水平,我认为,中国汇率会在6.8-7.1间波动并延续一个季度,不存在大面积贬值。


最后,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今年市场的涨跌不是最重要的,要引起大家思考的是中长期变化。未来给中国中长期的挑战非常大,需要保持增速的同时避免巨大分配所产生的陷阱,此外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克服老龄化、避开接近0的流动性陷阱、避免与美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我们中国是否能够优化治理能力成为现代化国家,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