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公元1368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一箇舊皇朝的覆滅,一個新皇朝的誕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皇朝的新主人朱元璋更是創造了歷史。

歷史上首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幾千年來,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但他們全成了別人的嫁衣和犧牲品。而朱元璋一介農民,最後能成為皇帝,開創一個皇朝,農民起義幾千年來僅朱元璋這個農民起義成功也。

然而明朝建立前夜,一切都充滿了變數。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三方地形經濟實力

明朝建立前,除了蒙元殘餘勢力外,在長江流域主要有三股勢力都有機會,他們分別是東南沿海的張士誠,西北以湖北為據點的陳友諒和夾在兩者之間的以應天(現在南京)為據點的朱元璋。

張士誠,張家祖上主要是以販鹽為主業,鹽是當時非常暴利的一個行業,看看後來明清時期有多少人因鹽而成為大富豪就知道了。張家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到張士誠當家,已經是富可敵國,加上張士誠三兄弟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在元末起義中,很快就成為了一支最強大的力量。

張士誠所在的江浙地區,又是絲綢帛重要生產地,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經濟支柱,重要的稅收來源。俗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打的就是經濟,沒有雄厚的經濟財力作基礎,誰又能支持多久。

朱元璋,面對張士誠的財大氣粗,朱元璋就顯得肘襟見肘了。從投靠郭子興起,沒有一天不為糧晌奔波勞碌的。從濠州打滁陽,再打和陽,一路向東,打下集慶改為應天府,再到四出攻打,全都是為了糧晌。

所以朱元璋的經濟實力是最差的,不得不向東發展,“劫富濟貧”發展壯大自己。從長遠看,朱元璋這個戰略思想是正確的,也是他能不斷壯大的原因。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陳友諒,陳友諒一直挾持著徐壽輝來發展自己,佔據著長江的上游。陳友諒雖然富比不上張士誠,但比起朱元璋來,也算一個富戶了。張士誠佔據的地方,有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這些地方是中國傳統農業的根基。古代以農立國已傳幾千年,陳友諒此時正得此寶,所以對於陳友諒來說,糧草一點都不是問題。再加上湖泊遍佈,漁業也發達。

從地形經濟上來說,我們看到,最不利的是朱元璋,張士誠有鹽業老底,更把持著絲綢帛支柱的富足稅收;陳友諒有大遍平原出產糧草、馬牛羊,湖泊盛產水產,朱元璋卻一直都是吃上餐沒下餐的狀態,現在看的話,誰又會看好朱元璋?

三方角力成兩強相爭

雖然上面說到,張、陳、朱三方中,張士誠的經濟實力是最強大的,但是擁有如此雄厚經濟實力的張士誠早早已經退出了爭取天下的舞臺了。

張士誠沒有進取精神,朱元璋一打他,受阻就投靠了元勢力。後來又多次拒絕了陳友諒聯合夾擊朱元璋,全都是採取守勢,對於一個商人後人來說,這種做法是可取的,但在如此的戰爭中卻是最不可取的,正是這樣,張士誠一方已經退出爭霸。

與張士誠不同的是,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採取攻勢,地盤不停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佔優的陳友諒更勝一籌。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強大的造船業和充足資源

陳友諒所處的洞庭湖和湖北一帶,江河水流密集,湖泊眾多,這樣的地形,使得當地的漁業和造船業非常發達。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水路,出入都要坐舟行船,使得當地造船業發展很快,隨著遠航的需要,製造大型的船隻成了一時風潮,很大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正是大船的大量使用,陳友諒又製造了更大的戰船。有了大量大船,物資暢通無阻,人力物力充足的陳友諒更有強大的兵力。

陳友諒擁有的江漢平原和鄱陽湖平原,出產大量的糧食,更是漁業,牧業提供富足資源。對於大軍未行,糧草已足的陳友諒來說,是最大的保證。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東下受挫一意孤行

憑藉著強大的戰船優勢,充足的兵源和源源不斷地大量物資供應,1360年初,陳友諒抓住朱元璋全力與張士誠兩強相爭之機,率領大批戰船出人不意地開始對朱元璋的地盤發起了爭奪,首先是佔領了重地池州。池州也是當時朱元璋據地應天府(今南京)的屏障,朱元璋馬上意識到事太的嚴重性,即時就派出最強組合徐達和常遇春去奪回。

從這次池州戰爭中,可以看到,陳友諒已經有了一定的戰略思想,那就是東下滅朱元璋的舉動。緊接著陳友諒攻打太平意圖更明顯。

從池州退出後的陳友諒,經過準備和考慮,到了1360年五月,再次率戰船繞道池州,直接來攻打離應天更近的太平。這次陳友諒的大軍更是達到了60多萬,為了能一舉奪下應天,陳友諒這次還派出了使者去見張士誠,希望東西夾擊朱元璋。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張士誠應該是有太多的顧慮,也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拒絕了陳友諒。已一意孤行,箭在弦上,一心想稱帝的陳友諒還是兵發太平。

太平雖說是應天的一個重要屏障,但是朱元璋戰略上應該有失誤,如此重要的地方,卻只有三千兵力,守將花雲雖然是一位驍將,無奈面對陳友諒這樣的大軍,經過三天的激戰就此被陳友諒攻下。

拿下太平的陳友諒更是志在必得,就地派人害死徐壽輝,然後在太平開始稱帝,國號為漢,年號為大義,還設置了各官職。在陳友諒看來,天下已經是涶手可得,還沒攻下應天就急著稱帝稱王,改制換年號,封官封爵,這正所謂驕兵必敗。

本來一鼓作氣趁著攻下太平之軍威,直接發兵應天的陳友諒,就此錯過了天賜良機。不知道陳友諒這裡當時是否有謀臣力諫他趁勢而上?

就在陳友諒在太平駐紮稱帝改號之間,應天的朱元璋和他的一群大臣全都亂成一團,相當一部分人已經發出投誠之言,主戰的則也顯得底氣不足,膽戰心驚,朱元璋也一時全無主意。從這可以看出,朱元璋一方面對這樣強大的敵人,已自亂陣腳了,陳友諒一方卻沒有趁火打劫,不知道陳友諒一方當時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剛投靠朱元璋不久的劉伯溫發揮了關鍵作用,劉伯溫敏銳的捕捉到了陳友諒的情況,利用他的封號稱帝,大好喜功這個時機。馬上給朱元璋佈置好了戰術。可以說這是劉伯溫能有如此大名的基礎,而陳友諒也許就是少了一個劉伯溫式的人物。

劉伯溫確實是一位戰略家和軍事家,已洞察到陳友諒的佈局,所以利用陳友諒這放鬆機會,做出了精密的安排。最重要的是反間計,利用陳友諒急成功就的心理,陳友諒居然就此上當。正是陳友諒這上當,劉伯溫下面所有的布兵排陣全都是圍繞著這展開。陳友諒錯過了一次絕佳機會,本來在這次反間計中,在身邊應該有謀臣意識到這是個反間計,提醒陳友諒再對朱元璋作出將計就計的安排,可惜,可能是有謀臣有提醒陳友諒,但那時陳友諒可能已失去理性,硬要一意孤行。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從之前陳友諒不經細查就武斷地把忠心於他的有左膀右臂之稱的趙普勝殺了,可見陳友諒是一個多疑,不念恩情的人,就是有謀臣看出朱元璋在用反間計,也不敢當面向陳友諒指出。

已經連續錯失良機的陳友諒,就率領著幾十萬大軍,投進已經做好佈局的朱元璋的圈套中,本來沒有勝算,甚至已亂了陣腳的朱元璋,卻在東江橋,龍灣大戰中,把陳友諒打得大敗。

經此一戰,朱元璋一方,軍心大震,實力也有了質的提高。而陳友諒則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以此影響到後來的攻打方向。

大勝的朱元璋全面展開對陳友諒的反擊,陳友諒在如此大敗之後,還能經過短時間內,再次造出更大的戰船,數量更是達到一百多艘,兵力也有六十多萬。陳友諒本來還有機會戰勝朱元璋,可惜機會再次被他錯失。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1363年,尊韓林兒年號的朱元璋,接到韓林兒方的救援請求,朱元璋不聽從劉伯溫的建議,直接派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北救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此時的朱元璋也已有些失去理智,有些剛愎自用了。二十多萬一北上,留在應天的兵力就非常的薄弱,只要陳友諒抓住這次機會本來還有機會,這也正是劉伯溫為什麼力諫朱元璋不要派出二十多萬大軍救援韓林兒的直接原因。

舊路重走最終失敗

不知陳友諒是受上次大敗影響有所顧慮,還是想像上次先提振士氣,六十多萬的大軍,沒有直下攻打已經空虛的應天,卻是率大軍去圍打南昌。真不明白陳友諒為什麼打南昌,而不打應天。感覺每到關鍵之時,陳友諒腦筋就短路,難道之前的龍灣大會戰就是鄱陽湖大戰的預演?

可能陳友諒想著兩三天就能攻下南昌,可是這一圍就是八十五天之久。這更給了朱元璋充足的時間佈局,朱元璋這次聽從劉伯溫的建議,所有外派的軍隊全都按照劉伯溫的要求,派足兵力佈下天羅地網。一切安排好的朱元璋,又故技重演假裝救援南昌,陳友諒兵都在外作戰三個月了,軍心散渙,強弓之末。陳友諒狗急跳牆又帶著這樣的一支外強中乾的大軍與朱元璋展開大戰。

明朝前夜:皇朝姓朱姓陳,淺析陳友諒如何錯失良機,性格決定命運


鄱陽湖大戰,其實就是朱元璋對陳友諒的殲滅戰,陳友諒能在上次的大敗中,迅速再次有充足的物資和幾十萬的大軍補充,從這可以看出,陳友諒軍中一定是有像蕭何式的人物在大後方給他當後勤大總管。也應該有像張良式的人物在陳友諒身邊,只可惜,陳友諒只用好了蕭何式的人,而沒有用好張良式的人物,這可能是他多疑,對他人多有猜疑,從而讓他付出這樣沉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