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京東等巨頭沒有在互聯網農業上成功!難道真是偽命題

2014年前後,互聯網+概念席捲中國,雷軍公開表示“站在風口上的豬”也會被吹起來!擁有8億群體的農民慢慢成為資本家的重點。阿里巴巴“村淘”、京東“京東農資”、美菜網、一畝田等等紛紛崛起。無論是F2B2C、B2C、B2B。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地雞毛。

為什麼阿里、京東等巨頭沒有在互聯網農業上成功!難道真是偽命題

我們都知道農業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回報較慢的一個重行業!互聯網能改變的大多是離用戶最近的分銷。而真正深入到服務、生產、流通等環節需要大量金額投入以及資源對接。漫長時間等待對於喜歡賺快錢的資本家是個錯誤的答案!

為什麼阿里、京東等巨頭沒有在互聯網農業上成功!難道真是偽命題

那麼8億群體的藍海到底是不是偽命題呢?

答案是:NO

農村還是大有可為的!

為什麼阿里、京東等巨頭沒有在互聯網農業上成功!難道真是偽命題

目前的地理特徵和種植模式不支持工業級的改造,所以互聯網當前也只成了供應鏈的組成部分,對生產端影響有限,入局者也只能放下身段進行自營。

其實不妨借鑑日化行業的品牌渠道運作,標準化採購後走自己的鏈路。前段時間在湖南某地進行農村產業調研時,發現大部分小規模種養殖戶都採取供貨的方式和品牌方合作,因為這樣可以保證收益,且目前的村級企業實力不足以支撐自建品牌和知識產權佈局。而巨頭們的下鄉,不僅能給新型農業提供模式探索,更能帶動技術下鄉,人才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