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袁家袁本初起兵成就一方諸侯,而同為四世三公的楊家為何沒有起兵?

菰單莪的亼


樓上沒人,還是我來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說,袁家和楊家的實力對比。

袁本初很早就是校尉了,比曹操早了不知道多少年,王允宴請諸大臣共同商議如何對付董卓的時候,曹操仍是末流,入不了王允的法眼,而袁本初也已經穩坐高堂了。

說明袁本初自身是有本事的,君不見曹操杖責張讓叔父,名震天下,後來過渡去當縣尉,經過了多少曲折才升校尉,還有,不是黃巾軍的起義,曹操也是不那麼容易位列朝堂的。

袁本初起兵是有基礎的。

而楊修,自小就是文章了得,也是小有名氣,但他始終是編修,後又升任議郎,終是文官,手無縛雞之力。在亂世,“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也就是文化高根本沒什麼用。

楊修起兵是沒有基礎的。

事實證明,後來,袁本初獨霸一方,佔據四郡之地;而楊修還是一個編修 ,要不是文采過人,有祖上餘蔭,早不知道死了幾回了?

袁本初的四世三公,含金量大,而楊修的四世三公,沒什麼含金量。不是一個檔次的。

說到這裡,原因已經明確,袁本初是武將,而且是統兵之將;而楊修,是文官,在那個年代,文官註定是武將的幕僚。

謝謝閱讀,我是白雲山水居,歡迎大家共同交流討論。


白雲山水居


這其實就是家族定位不同。

楊修所在的弘農楊氏屬於經學世家。

因此,弘農楊氏主要是在士人中名氣很大,就實際的政治影響力而言,在漢末的士家大族中並不算大。

楊修這一系的傳承:楊寶——》楊震——》楊秉——》楊賜——》楊彪——》楊修。這個家族第一位留名史冊的人物是楊寶,他以研讀《今文尚書》成為當時名儒,從他之後,楊家子弟皆以經學聞名於世。

楊寶之子楊震研習《歐陽尚書》,楊震開始,楊秉、楊賜、楊彪皆受家學薰陶,博覽群書,尤擅經學。這個家族的人前幾代都尚清名。從楊震到楊賜這三代出仕都比較晚,楊震五十歲才出仕,楊秉四十多歲才出仕,出仕前都收徒教授,門徒遍天下。

所以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常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後漢書·楊震列傳》

所以,楊震、楊秉、楊賜雖都曾位列太尉,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受到士人的崇敬,並不是說這個家族的權勢真的就很大,“太尉”這個官職在東漢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榮譽象徵,實權早已轉移到尚書檯,而弘農楊氏雖然號稱四世三公,唯有楊彪曾經在初平三年(192年)曾短暫的擔任錄尚書事,但這一時期剛好是董卓兵敗後由李傕、郭汜把持朝政,實權估計也不在楊彪手中,而是借重其在士人中的名氣。

所以,弘農楊氏是個經學名門,以品德和學問著稱,實際政治方面的能量並不算大,沒有實權,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並沒有多大猶豫就殺了楊修的原因——因為他所在的家族對曹操構不成威脅。

弘農楊氏後來吸取了楊修的教訓,意識到士人中的名氣並不能當飯吃,尤其是在一個戰亂的時代,更是如此,所以到了西晉的時候,弘農楊氏中從楊震傳下來的另一支走上了外戚擅權的道路,楊氏有兩個女子成為司馬炎的皇后,楊氏宗族中有三人並稱“三楊”把持朝政,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之一。

倒是楊修這一支後面幾代還有其祖輩們的名士風骨。

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最開始也是靠經學起家的。

其家族譜系如下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

讓汝南袁氏起家的第一代袁安,以研習《孟氏易》出任汝陽縣功曹,累遷至河南尹,歷任太僕、司空、司徒。袁安之子袁敞研習《易經》並教授子弟,還曾經擔任過太子舍人。汝南袁氏這兩代的人物都以不畏權貴和正直清廉名揚天下。——從這裡,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的家族發展軌跡就開始有了區別。

弘農楊氏繼續研習經學,走清流名士的路子,而汝南袁氏則開始深入的與皇權或外戚合作,成為真正握有實權的世家。

比如第四世和第五世,也就是袁紹及其父輩。

首先,他們與漢末最大的外戚何進是合作關係,或者也可以說,是何進的勢力之一(至少表面上是這樣),袁隗作為太傅參錄尚書事,成為東漢朝堂上,除了大將軍何進之後的二號實權人物,而袁紹和袁術都曾經擔任漢朝禁軍中的重要職務——虎賁中郎將。

后辟大將軍何進掾,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為佐軍校尉。《後漢書》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司空逢之子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後漢書》

所以,同樣是“四世三公”,一個是虛職,有名無權,一個是實職,實權派,所以即便同樣是廣收門徒,最後編織出的人脈關係網也截然不同。

汝南袁氏憑藉著自己“四世三公”的名望,以及在朝堂中的實權,

提拔和安插自己的門生故吏,最後的結果就是《三國志》中所描述的“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也正是因為袁紹和袁術兩兄弟一方面有武事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四世三公”的家室帶來的巨大優勢,最終的結果就是亂世一出現,立刻就可以憑藉之前的積累割據一方。

可惜的是,即便開局的時候有如此大的優勢,能力不足依然是最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