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袁家袁本初起兵成就一方诸侯,而同为四世三公的杨家为何没有起兵?

菰單莪的亼


楼上没人,还是我来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袁家和杨家的实力对比。

袁本初很早就是校尉了,比曹操早了不知道多少年,王允宴请诸大臣共同商议如何对付董卓的时候,曹操仍是末流,入不了王允的法眼,而袁本初也已经稳坐高堂了。

说明袁本初自身是有本事的,君不见曹操杖责张让叔父,名震天下,后来过渡去当县尉,经过了多少曲折才升校尉,还有,不是黄巾军的起义,曹操也是不那么容易位列朝堂的。

袁本初起兵是有基础的。

而杨修,自小就是文章了得,也是小有名气,但他始终是编修,后又升任议郎,终是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在乱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就是文化高根本没什么用。

杨修起兵是没有基础的。

事实证明,后来,袁本初独霸一方,占据四郡之地;而杨修还是一个编修 ,要不是文采过人,有祖上余荫,早不知道死了几回了?

袁本初的四世三公,含金量大,而杨修的四世三公,没什么含金量。不是一个档次的。

说到这里,原因已经明确,袁本初是武将,而且是统兵之将;而杨修,是文官,在那个年代,文官注定是武将的幕僚。

谢谢阅读,我是白云山水居,欢迎大家共同交流讨论。


白云山水居


这其实就是家族定位不同。

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属于经学世家。

因此,弘农杨氏主要是在士人中名气很大,就实际的政治影响力而言,在汉末的士家大族中并不算大。

杨修这一系的传承:杨宝——》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杨修。这个家族第一位留名史册的人物是杨宝,他以研读《今文尚书》成为当时名儒,从他之后,杨家子弟皆以经学闻名于世。

杨宝之子杨震研习《欧阳尚书》,杨震开始,杨秉、杨赐、杨彪皆受家学熏陶,博览群书,尤擅经学。这个家族的人前几代都尚清名。从杨震到杨赐这三代出仕都比较晚,杨震五十岁才出仕,杨秉四十多岁才出仕,出仕前都收徒教授,门徒遍天下。

所以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后汉书·杨震列传》

所以,杨震、杨秉、杨赐虽都曾位列太尉,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受到士人的崇敬,并不是说这个家族的权势真的就很大,“太尉”这个官职在东汉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象征,实权早已转移到尚书台,而弘农杨氏虽然号称四世三公,唯有杨彪曾经在初平三年(192年)曾短暂的担任录尚书事,但这一时期刚好是董卓兵败后由李傕、郭汜把持朝政,实权估计也不在杨彪手中,而是借重其在士人中的名气。

所以,弘农杨氏是个经学名门,以品德和学问著称,实际政治方面的能量并不算大,没有实权,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并没有多大犹豫就杀了杨修的原因——因为他所在的家族对曹操构不成威胁。

弘农杨氏后来吸取了杨修的教训,意识到士人中的名气并不能当饭吃,尤其是在一个战乱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到了西晋的时候,弘农杨氏中从杨震传下来的另一支走上了外戚擅权的道路,杨氏有两个女子成为司马炎的皇后,杨氏宗族中有三人并称“三杨”把持朝政,成为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之一。

倒是杨修这一支后面几代还有其祖辈们的名士风骨。

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最开始也是靠经学起家的。

其家族谱系如下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

让汝南袁氏起家的第一代袁安,以研习《孟氏易》出任汝阳县功曹,累迁至河南尹,历任太仆、司空、司徒。袁安之子袁敞研习《易经》并教授子弟,还曾经担任过太子舍人。汝南袁氏这两代的人物都以不畏权贵和正直清廉名扬天下。——从这里,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的家族发展轨迹就开始有了区别。

弘农杨氏继续研习经学,走清流名士的路子,而汝南袁氏则开始深入的与皇权或外戚合作,成为真正握有实权的世家。

比如第四世和第五世,也就是袁绍及其父辈。

首先,他们与汉末最大的外戚何进是合作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是何进的势力之一(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袁隗作为太傅参录尚书事,成为东汉朝堂上,除了大将军何进之后的二号实权人物,而袁绍和袁术都曾经担任汉朝禁军中的重要职务——虎贲中郎将。

后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后汉书》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逢之子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汉书》

所以,同样是“四世三公”,一个是虚职,有名无权,一个是实职,实权派,所以即便同样是广收门徒,最后编织出的人脉关系网也截然不同。

汝南袁氏凭借着自己“四世三公”的名望,以及在朝堂中的实权,

提拔和安插自己的门生故吏,最后的结果就是《三国志》中所描述的“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也正是因为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一方面有武事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四世三公”的家室带来的巨大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乱世一出现,立刻就可以凭借之前的积累割据一方。

可惜的是,即便开局的时候有如此大的优势,能力不足依然是最大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