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10句話,有境界自成高格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這樣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胡適也有過類似的言論:“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而王國維先生紀念碑落成時,陳寅恪在其碑文中道: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國維10句話,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國維經典語錄


1、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不知點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於是教育之事起。


3、人不可無知識


人苟欲為完全之人物,不可無內界及外界之知識,而知識之程度之廣狹,應時地不同。古代之知識至近代而覺其不足,閉關自守時之知識,至萬國交通時而覺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無今世之知識。


知識又分為理論與實際二種;溯其發達之次序,則實際之知識常先於理論之知識,然理論之知識發達後,又為實際之知識之根本也。一科學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博物學等,皆所謂理論之知識。至應用物理、化學於農工學,應用生理學於醫學,應用數學於測繪等,謂之實際之知識。理論之知識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實際之知識則所以供社會之要求,而維持一生之生活。


4、道德關乎福祉


有知識而無道德,則無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未得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為動作也,非為知識也。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於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點。蓋人人至高之要求,在於福祉,而道德與福祉實有不可離之關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不愛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其效不可得而誣也。


5、有我與無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6、人需要有嗜好


人心之活動亦夥(注:huǒ,“多”的意思)矣。食色之慾,所以保存個人及其種姓之生活者,實存於人心之根柢,而時時要求其滿足。然滿足此欲,固非易易也,於是或勞心,或勞力,慼慼睊睊,以求其生活之道。如此者,吾人謂之曰“工作”。


工作之為一種積極的苦痛,吾人之所經驗也。且人固不能終日從事於工作,歲有閒月,月有閒日,日有閒時,殊如生活之道不苦者。其工作愈簡,其閒暇愈多,此時雖乏積極的苦痛,然以空虛之消極的苦痛代之,故苟足以供其心之活動者,雖無益於生活之事業,亦鶩而趨之。如此者,吾人謂之曰“嗜好”。雖嗜好之高尚卑劣萬有不齊,然其所以慰空虛之苦痛而與人心以活動者,其揆一也。


7、天才曠世難遇


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之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此屈子、淵明、子美(注:杜甫)、子瞻(注:蘇軾)等所以曠世而不一遇也。


8、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9、真正的學問


今之言學者,有新舊之爭,有中西之爭,有有用與無用之學之爭,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


10、於文學中求慰藉


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則寧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