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社会现实是:养儿不是防老,是养到老,一辈子的负担”对此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人都是往下疼,做父母的就像蜡烛一样,大部分还都心甘情愿。我的一个亲戚,每月3000元的退休费,还要给孙女交幼儿园的托儿费,还要每年给孩子上10000多元的保险。我问她"为什么你给交孩子的托儿费?"她答:"不能给看孩子就给交费吧。"培养孙女已然成为了她被迫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儿子儿媳要得到的结果,啃老啃得这样的有理有据。我不反对爷爷奶奶给孙辈花钱,但是,钱要花在刀刃上。同样是这些钱你可以在孩子生日或过年过节时给个大红包,绝不可在孩子平日的正常生活里取代她的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儿子儿媳眼中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应当的,甚至会觉得做得还很不够,他们会一直地毫不留情地啃下去,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忽略了父母日益增加的衰老,到你老到需要他们来照顾时,他门会没有心理准备,觉得来得突然和猝不及防,你必定成为他们难以接受的负担和包袱,结局不言而喻。这也是长辈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结果。


hongyun6899


作为一个80后,如今的情况是上有老下有小。

两老都在单位,月工资从当初的100多到如今退休3、4千,加起来也有7、8千1个月。

前几年一家人合钱买了套单位集资房,几十万分几次付完,之后可以说家里一贫如洗,如今轻松了许多,无债一身轻呀。

从小随着父母一起长大,家里的情况是怎样自己一清二楚,所以很早就出来打工了,没什么技术,做的都是苦力的多,而且又攒不到钱。


直到有了老婆和孩子,结婚时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但有点对不起岳父母,养这么大的女儿说嫁就嫁给我,自己嫌自己给的礼金少了,更过分的是孩子出生后老婆才跟我提起岳父母把我给的礼金都退了回来,说是她们那边的风俗,我也不懂哪来的这种风俗,反正感觉挺亏待他们的。


自己觉得最对不起的是父母了,书读不成,生意也搞砸过,欠过钱,而且还的钱是父母给的,虽然佷无奈,但还是忍着泪,抖着手,接过钱,还了债,只恨自己没能力。

如今父母和我一家人住一起,大哥在外面买了房,父母经常过去帮他带孩子,自己的孩子是自已带大的,真没劳烦过父母,只是觉得老父腿脚不便,那时母亲刚刚退休,而且眼睛有点不好使,不忍心让她那么累。

然而我错了,虽然自己不想让他们劳心带孩子,但我能看得出来他们真的很想带孙女,那时我的工作很累,收入又低,他们一来看孙女就往我口袋里塞银子,但我这个人很犟,没想到他们比我还犟,而且我也知到不拿的话,生活会把我的脸皮给扒了,所以很无奈的收下了。

如今在城里安定了下来,不用租房子的日子轻松了很多,生活上父母对我的帮助,相信这一世真的还不完,他们老了,钱不钱的他们真的一点也不在乎,他们只希望我们过得好。

养儿不是防老,是养到老,但我却没看出这会是我父母一辈子的负担呀!


昱喆子情感


现在的社会,有的确实是这样,我们附近就有一位姑娘,都三十出头了,爸爸妈妈到哪里,她就到哪里,心里也不想找个对象,早点结婚,成个家,父母想说也说不了,有时候,我也在想:姑娘这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家庭?是社会?还是本人?论家庭条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理应说:这样的家庭,孩子更应该明事理,懂道理,可事实上,孩子恰恰不是这样,通过跟其父母接触解到:孩子从小父母,爷爷奶奶,姑姑都将她视为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至于打骂更是谈不上,大学上了一年级,后来就不上了,天天玩电脑,家里买的吃的东西几乎可以开个小超市,再进一步了解到:父母平时很少在家里做饭,劳动,做家务活,为了讨孩子喜欢,今天到这里吃,明天到那里玩,在孩子的印象当中,我的父母不用我去从事什么工作,正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培养孩子的方式,才导致了孩子今天的结果,所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值得全社会人的关注,过分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很少参加家庭劳动,使小孩从小就看在心上,等孩子以后思想观成型了,又如何才能使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去,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每个家长朋友不得不从前人的身上去吸取经验和教训,过分地爱她,有时就是害孩子,当然我们不是不要去爱孩子,爱只能藏在心里,而不能放在脸上,嘴上,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到田里干活,我也一起跟随在父母的身边,所以从小就能体谅到父母的疾苦,等自己渐渐大了以后,挑水,做饭,割猪草,什么都做,所以以后自己也就学会独立了。一个人只有独立,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雨后滴水


世人只说儿女好,

生儿育女为养老。

捧在手里怕摔跤,

含在嘴里怕化了。

一心培育栋梁材,

哪知长大是棵草。

要吃要穿要结婚,

车子房子不能少。

可怜天下父母心,

累断筋骨不敢倒。

儿女结婚生孙辈,

照顾孙儿从头跑。

又贪黑,又起早,

免费保姆要当好。

寒风吹,烈日烤,

年复一年人渐老。

年老多病需照顾,

不知儿孙哪里找。

一生操劳一场梦,

荒冢一堆草没了。


铁肩担道义4


我不知题主是什么心态,这个“养到老”一词如何解释?你们年轻人也要生孩子,一个人从孩子出生、上学、到大学毕业、买婚房、结婚彩礼、临了还要带孙子、外孙,不带就抛脸子,带了把孙子有个磕拌还要挨训。到带完孙子多大年纪了?一般也就六十几了吧?这是子女把父母养到老还是子女把父母啃到老?只要不是傻瓜,这要花多少钱总算得来吧?你作为子女是养老人了,还是啃老人了,不会心里没数吧?大多数父母都心痛孩子,有伤有痛自已抗。城市退休老人不说了,都有退休金,养活自已还不是问题,好点的省吃俭用,恨不得把自已变成铁钉卖了钱给子女,叫做宁穷不能穷孩子。农村老人为了防老,在孩子上完学、结完婚、给孩子买(建)完新房,油被榨干,六十几的人还在打工,有的在农村为当地老板或土地承包商干零工,每天大约100元工资(我们当地是120元一天),在农村种地的带孙子的都是老年人没有几个年轻人,这个大家不会看不到吧?当然,赖皮懒货不是没有,但在老人中才占百分之几呢?到七十几,人不行了,但凡自已动得了,谁会要子女丢下工作伺候?最终临死前多则几个月,少则几天几十天,也就闭眼走了,医院医保卡一结,也就花不了几个钱,办丧事子女只想风光点多收点礼金,老人的房产就留下了,老人需要的仅仅是临终前个安慰,你倒水做饭、把屎把尿也就那么几天,而老人把屎把屎把你养到会自已拉屎拉尿要几年你自已也生子女会不明白?做子女的做不到还是个人吗?这也叫把老人“养到老”?试举一例那个老人是从青壮年让子女养到老的?而且青壮年子女还在上学是谁养谁?说话也不摸摸良心就瞎喷。你们想过没有,80后90后的你们,现在父母是你在养他们还是他们在养你?你花他们钱多还是他们花你钱多?你给他们做饭洗衣还是他们在为你做饭洗衣?我的父母老了,近八十了,没收入,一直是我照顾,春秋回村里住,冬夏进城和我们一起住,父母带孩子做饭也没闲着,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才叫天伦之乐!


自由论谈


养儿防老是个过时概念,是中国人在过去大多数人在生存线上挣扎时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态,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当代,儿女们都在为争取更好的生活,在激烈的竞爭环境中奋力拼搏,中国的老人们经过一生的拼搏,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艰辛,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大多数中国老人,都在全力支撑着儿女们事业,谁也不会为儿女添麻烦,拖后腿。至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不是社会主流,在改革开放今天,社会给具有劳动能力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致福机会,有些贫穷的人,他们思想固化,不求进取,强调客观,老了以后埋怨儿女不孝,这不是社会主流,中华民族几千年祖祖辈辈都遵循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才能比一代强”,这个自然规律,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虽几经磨难,在大多数年代,都站在世界之颠,在今天这个民族复兴的紧要关头,中国的老人,虽然在世不久,也要蹲下身,让儿孙们踩在自己肩上,站的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虽老,中华民族的复兴,还在路上,用我们的所有力量给他们加油。我们前辈英烈为了我们这些后人,也就是他们后代,抛头颅,酒热血,人拉肩扛,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们付出了生命,付出了青春,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同共和国共同生长的当代老人,难道不能为子孙后代当个垫脚石吗。


百性哲学


养儿不防老,一直养到老。

我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的儿子不孝顺,你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一个孝顺的人。

小孩子都是跟着父母学的。他都没见过你怎么孝顺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也学不会怎么孝顺父母,因为学校教的是学习,教的是考试,不会教他怎么去孝顺,他的孝顺只能是跟他的父母学习。

没有见过一个孝顺的人,养的孩子却不孝顺。


唐塔正和


有点悲观,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本就不完全靠谱,养儿本就就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如果一味地抱着我养你小,你就必须得养我老的想法,那你这一辈子肯定活得太累,子女奉养老人,只能在他们自愿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千万不要强求,这样的家庭关系才会和谐,


手机用户50752107384


养儿是不是防老众说纷云

养儿是不是防老关键在于儿子。儿子孝顺的,那养儿就是防老了;儿子不孝顺的,那防老的事肯定要打折扣了。儿子不孝顺是我们父母的责任。

其实儿子孝不孝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对自己的父母孝不孝顺,决定了儿子将来对我们孝不孝顺。可以很肯定的说等我们老了,女儿对我们不会差的,因为我对我的父母就很孝顺啊,女儿不仅看在眼里而且参与一起照顾我的父母的呀。

所以儿子孝顺不孝顺我们有很大的责任。


老马头上海


肯定是保鲜剂泡过了的,你看萝卜皮白得像女人搽了脂粉。//记不记得之前的萝卜皮和芯很好剥开,芯也是乳白色有质感,现在透明白,水的不行 。我现在买的白萝卜切开放到转天切面就会长霉点!一直觉得萝卜被水泡过似的,皮和芯切开后感觉和以前不一样,全部水水的分不开边界。没有证据不知道内幕,有谁也发现了吗?今后不想再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