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導言:在中國古代著名的變法中,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種變法,而最不成功的變法估計要算熙寧變法,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王安石變法,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變法到最後以全面失敗而告終。

一、北宋王安石出道

王安石(1021-1086),江西臨川人,現在的撫州。當時處於北宋的宋仁宗年間,王安石自小就很聰明,有著過目不忘的名聲,在家鄉被稱為神童,其父親是北宋時期的判官,判官基本上算是文職官員,但是判官絕對談不上是高官,進不了一線官員。北宋年間,當官是一個比較好的職業,王安石也算出自官宦之家,王安石在1042年孝中進士,正式進入官場,其也是少年得志。任鄞縣知縣,後又任舒州也就是現在潛山的通判。在早年時,王安石就已經拜在歐陽修門下,也算是他的門生,在歐陽修的門生中還有一位有名的人物,司馬光。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宋仁宗趙禎

二、司馬光的人生軌跡

說到司馬光,眾人皆知,他那段砸缸的不平凡事蹟,而司馬光的祖上是官宦出身,到他爺爺司馬炫時,曾任耀州縣令,已經走進北宋的官場,為官期間很有作為,同時在積累下大量的財富,死後又得到太子太傅的稱號,看到這應該明白,司馬光的祖父這一代已經開始不簡單了。

那麼司馬光當年砸缸不假,那救的那位少年是誰呢?有人說是一個女孩,你怎麼看。司馬光也是自小聰穎,19歲考入進士,長大後在其父的影響下結識了許多朝廷的高官,因此說王安石是官宦子弟的話,那麼司馬光就是北宋的大官僚子弟。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司馬光砸缸

三、宋神宗進行改革的原因

在北宋初年,面臨著來自遼國巨大的軍事威脅,與遼國的作戰失利,導致嚴重的軍事損失,而在西北邊境,党項族對宋的叛變,李元昊於1038年建立西夏,西夏對宋的威脅一點不亞於遼。北宋開國時期的抑制武將的政策,雖然消滅了內部軍閥割據的威脅,軍隊的戰鬥力卻一落千丈。

北宋的前幾代皇帝開始,一直到宋神宗繼位時,北宋出現了官多, 兵多,也導致了政府開支多的三冗局面。這樣下去,經濟與軍事早晚會出事,宋神宗上臺就注意到這個問題,這也是朝廷熙寧變法的原因,並且變法的動力直接來自於神宗。

那麼誰來執行,怎麼執行就是頂層領導考慮的事,王安石也是這個時節進入了宋神宗的眼簾。而此時的王安石在朝野已經比較有名,1058年,王安石就已經提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宋神宗覺得王安石的主張甚合其意。1067年神宗登基,1069年正式委王安石以重任,全面實施變法。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北宋王安石

四、熙寧變法的主要內容

1、 青苗法,就是由政府出錢貸給青黃不接時的農民,等到農民有收成的時候用收成來抵當時的貸款,並支付二分利息。現在看起來,這個青苗法的問題出在利息過高,雖然當時的市場利息遠比這個高,但實際考慮農民的收支,這個利息還是高的,這樣的利息最終仍然會形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到變法的後期執行不下去是有本質原因。有人說中間官員為了政績強派利息,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利息本身超出經濟規律。放在今天生產力水平遠高於宋代,這個的利息水平都是難以承受。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王安石變法

2、 保甲法,就是按十戶為一保,將平民組織成類似民兵,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軍國主義。與宋初開國時期抑武重文就有矛盾,並且在士大夫影響力大的北宋,必然不會被文官階層接受,民間老百姓也不會很願意上面設置個保長沒事管著自己。

3、 募役法,如果說募役法老百姓支持,但這一法卻讓士大夫官僚地主集團受傷害,以前官僚士大夫階層是免勞役,差役,現在如果免勞役差役就要多付一筆免役金,年年要付,這利益衝突就直接出來了。

4、 市易法,這個法規的意思是由政府出錢在中心商業城市或是邊境商業中心,設立一個部門叫市易務,當市場上某種商品滯銷時,由政府按低價買入,等到行情看好時,再按高價賣出。如此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一來讓政府多收入,二來讓賣不動的商品早日從生產者和商人 手上脫手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但這個市易法有大問題,違背了商品經濟的本身規律去辦事,

在這經濟手段發達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都難以辦到,在當時北宋時期,怎麼可能辦成功。全國這麼大,商品種類就算是集中在少數重要商品上,但若大的商品數量,靠國家干預怎麼可能實現。這個市易法很有些想當然的味道,而且國家干預經濟極容易產生新的腐敗。商業的功能被這種所謂的市易法取代,商人就是賺差價來流通商品,商人在商品流通中擔當重要的職能,這樣一來商人倒黴,直接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最終是三下不得好,很多大商人與官員都有利益往來,這也為變法樹立了政治上的對立面。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王安石變法

5、 農田水利法,鼓勵水利建設,建設費用由農民們自行解決,可向官府借錢。

6、 方畝均稅法,這個法規的意思是重新丈量全國的耕地,再按耕地重新設定稅收,增加國家收入,這個法規看似好的,但這個法的實施最為觸動北宋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如果說募役法只是多交人頭稅,這個土地法就是直接動了權貴的既得蛋糕。土地是最大的財富,許多土地是以私產形式存在,二八法則自古就是人類經濟社會的不二法則。

7、 均輸法,與市易法相似,由國家設立中轉商品的機構,看似促進流通,實則有害流通。

8、 將兵法,這一法是針對北宋軍隊建設,提高戰鬥力。更換以前的更戍法,部隊的將領可以長期穩定的帶一隻部隊。其實這樣做與保甲法有些相似,如果這個法律執行下去,對部隊的戰鬥力有好處,但是同樣與士大夫們的風格不同。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王安石變法

事實上,熙寧變法到最後沒法實施下去,在變法中底層平民的利益最終受損,而很多士大夫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直接受到傷害,如果這個變法在民眾中得到支持,讓民眾受益的話,變法還不至於如此難堪,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雖然受損,但有宋神宗的支持還是能夠繼續下,變法中涉及經濟民生的內容,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不錯,但是一旦實施,會慢慢的暴露出很大的問題。

五、精英堅決反對的原因

北宋的政治體系是士大夫治國,文職官員的政治影響力遠大於武將,以司馬光為代理的夫大夫集團,是北宋的政治精英,這一集團的勢力是非常大的。到了北宋神宗時期,官僚集團已經利益固化,大商人,大地主以及各等級的官商有著盤根錯結的利益關係。從《水滸》,《金瓶梅》這些小說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而王安石所代表的勢力只有宋神宗是最大的支持,同時王安石使用的官員確實有好有壞,王安石太書生化,對人性瞭解太少。

司馬光做為政治對手的評價是中肯的: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王安石想問題過於單純書生氣,就司馬光代表的士大夫來說,本意上也希望國家能強盛,司馬光一開始也是報著相信的態度看待變法,但當變法在底層反映出問題來時,他們的矛盾也由同僚逐漸的變為了政敵,王安石急於求成,為了實施變法甚至不擇手段,以至於徹底激化了雙方的矛盾。也為變法樹立了極其強大的敵人。

一個書生領導的變法,熙寧變法的實質,精英們為何激烈反對

北宋官僚體制

小結:王安石的變法之所以失敗,在於變法的本身就有問題,沒有解決民生,反而破壞了經濟,同時又激化了與士大夫們的矛盾。如果說變法本質卻能改變民生,那麼雖然會損害某份士大夫及官僚集團的利益,但有實際效果的證據,有皇權的最大支持,深明大義的部份士大夫們也會支持進行下去 ,那這個變法還是能成功,最終的結果能讓北宋的統治延長一個時間。

參考文獻:

劉軍 郝瑞亭.《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求是學刊》1984,《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