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春天的泗水,到处生机盎然。西瓜专业村,土豆专业村、大葱专业村,苹果专业村,大樱桃专业村,黄金梨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些专业村,像一块块强大的磁石,将盼望致富的村民吸引到一起,打造出产供销于一体的链条。如今,“一村一品”种植已成为泗水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探寻众多专业村,能够发现,每个专业村发展的初始阶段,都有一个或数个“经济能人”起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3月20日,在泗水县中册镇北临泗三村,空气中弥漫着韭菜特有的清新味道。在村党支部书记徐祥地的带领下,见到了该村的韭菜能人徐德曾。51岁的他,皮肤黝黑、瘦削身材,正在大棚里忙着给西瓜苗浇水,裤脚、上衣、手上沾满了泥土。棚内新植的西瓜苗呈现出一派生机。谈起韭菜种植,平时不善言谈的徐德曾,却陡然打开了话匣子。这位朴实的“韭菜能人”脸上透着幸福,现在一家5口人,因种植韭菜过着年收入十几万元富足的日子,有车有房,其乐融融。30年来,他凭着一股钻研精神,只种韭菜不改行。他说:“我就是要用一根针,掘出一眼井。”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1990年春,成家后的徐德曾,考虑如何立业。自幼热爱土地的他,不愿随“劳务大军”外出打工,而是决心在自家“一亩八分地”里作文章。种菜、养羊、喂猪、栽果树,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韭菜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当年夏天,他引进“汉中冬韭”韭菜试种1亩地,成了北临泗三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他的那次尝试,成就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韭菜种植专业村。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其实不然,种韭菜也是需要技术的。他向其它村韭菜种植户上门学,向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拜师学,向韭菜种植技术专业书箱挑灯学,向中央、省、市电视农业节目跟着学。很快,他成为种韭菜的行家里手。当年,他种韭菜“种出了花”,亩收入达3000多元,相当于到外地打工3年的收入。一时间,他几乎被村里人传成神了。左邻右舍,纷纷登门“拜师学艺”,为人憨厚的徐德曾总是倾囊相授。第二年,孙化生等12个农户跟着徐德曾种植了韭菜,并尝到了甜头。随后的几年,与徐德曾“志同道合”者逐步攀升。至2000年春,全村种植韭菜面积发展到300余亩,北临泗三村的韭菜种植初具规模。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回顾30年带领村民种韭菜的发展路程,徐德曾感触颇多。从大青苗、天津大黄苗、钩头韭、791韭菜等十几个韭菜品种中遴选出最符合本村水土的“汉中冬韭”品种。其株高30至35厘米,叶丛较直立,生长旺盛,分蘖力强,根红,叶宽,抗寒力极强,既耐低温,又耐高温,产量高,亩均可产青韭达5000公斤。消费者普遍认为韭菜是“喝着”各种农药长大的,所以药物残留多。为了给“毒韭菜”正名,徐德曾下过一番“硬功夫”。徐德曾研究发现,在韭菜的全部病害和虫害中,大部用药都是因为治韭蛆。事实证明,“倒茬”是减少韭蛆的一把“金钥匙”。经过多种尝试,茄子、豆子、西红柿、玉米等,最后“锁定”西瓜。它们均喜欢透气性强的沙土土壤,吸收肥力微量元素互补,种植时差错的得开,而且经济效益可观,可谓“1+1>2”。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韭菜每年新种,从根本上解决了韭蛆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农药用量,尝试了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沼渣、沼液,几乎可以做到不用农药。为此,徐德曾生产的韭菜由无公害大幅度地向绿色、有机迈进,市场认可度连年攀升。

北临泗三村村支“两委”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在不断总结推广徐德曾“韭菜+西瓜”种植模式的同时,全力做好配套建设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资金,建设覆盖全村的农田水利管网,在村北规划建设了一处韭菜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了泗水县奥发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调县检验检测中心定期抽检韭菜,多渠道打造临泗村韭菜区域品牌。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亩均年收入2万元的徐德曾“韭菜+西瓜”种植模式,像一粒种子,在北临泗三村村支“两委”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发芽长大。村民及时分享了“能人效应”成果,全村170户村民中有93户种植韭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420亩以上,韭菜专业村声名远播,“临泗”韭菜在济宁、滕州、临沂、泰安等市地占有稳固的市场。徐祥地高兴地说:“最近两年韭菜和西瓜价格行情都不错,全村每年这两项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县里的几家银行都争先恐后地到村里来搞上门存款服务。”

一石击起层浪,“能人效应”当自强!半数村民傍“韭菜能人”致富

在北临泗三村,土地仍然是“寸土寸金”,年轻人热爱土地也不是个例。2018年秋,该村村民“90后”徐乐,倍受韭菜专业村“村风”的影响和尝到种植韭菜甜头“家风”的滋润,决然结束了10年的外地打工生涯,将所有积蓄投资生态农业。他在本村西北建设了一处占地50亩的生态农场,承包土地、建设大棚、打井配套等,先后投资60多万元。他在采用徐德曾“韭菜+西瓜”种植模式的同时,发挥年青人敢闯敢干的精神,不断尝试“土豆+”“西红柿+”“辣椒+”,努力探索“农业+旅游”模式。一身干劲的徐乐透露,经营农业项目,虽然辛苦些,但真接地气,年收入可观,超出想象。“打工不如当老板”的论断,在他身上再次得到证实。

乐观的徐乐对农业前景信心百倍,他说:“农村天地广,我回来了。我要带领父老乡亲种好自己的‘一亩八分地’,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道路。在销售方面,要向订单、商超、直供上迈进。”相信,“90后”徐乐的加入,必将为北临泗三村这个韭菜专业村更好、更快地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包庆淼 姚树华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