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在棗類產品中,有種冬棗挺好吃,在各大商場也有售賣。冬棗又叫凍棗、雁來紅、蘋果棗、冰糖棗,是目前公認的鮮食優質栽培品種。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沾化棗花香,冬棗第一鄉”是現代詩中描述沾化的一個句子,這個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沾化區被稱為“中國冬棗之鄉”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據說,冬棗發源於濱州沾化區下窪鎮,種植歷史有近3000年之久。清光緒《沾化縣誌》中曾提到沾化棗:“棗,土地所宜。”在1984年的棗樹資源普查中,沾化棗類就有9個品種,15個類型。所謂“先有冬棗樹,後有沾化縣”。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提起冬棗,沾化當地還有一個天女獻棗的故事。相傳王母娘娘有個侄女叫“娃”,偷偷下凡後,和一個叫長水的小夥子一見鍾情。玉帝得知後大發雷霆,將娃女捉迴天庭。王母娘娘不忍心又悄悄將她放回凡間,臨走前送給她一顆發芽的冬棗核。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天女下凡後將冬棗核種在了大沙河(今秦河口),並和長水一起照顧這棵冬棗樹。後來棗樹結果,娃女將它們分給了街坊鄰居,漸漸大家都種起了鮮甜的冬棗。為了紀念娃女的恩德,百姓將娃女下凡的地方命名為下娃,後就演變成了“下窪”。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沾化之地,歷史悠久,古城鎮是原沾化縣城駐地。唐朝初年,這裡已形成村落;公元688年設招安鎮;1042年(宋慶曆二年)升鎮為縣,沿名招安縣;今改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渤海太守龔遂治郡“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這裡曾被稱為“濟北詩書之藪”,有“父子二鼎甲”、“一科四進士”、明朝忠臣兵部尚書丁汝夔等名人的珍聞軼事。現仍留有老縣衙、風水臺、文廟等10多處歷史古蹟和文化遺址。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古城,沾化縣西南角的一個鄉鎮,在近千年的時光裡,這裡曾是沾化縣治所在,是整個沾化縣的根兒。在古縣城東關村內有五株古槐,民間有諺說:“老槐不紀年,小槐已百餘年”。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高麗,看到這棵槐樹挺拔俊秀,便將坐騎拴在樹 上,並將軍營駐紮此地,東征凱旋後,他欣然將此樹命名為唐槐,有兩位將士為保護皇帝安全,晝夜守護,一動不動,後人就在這兩人站立位置栽植槐樹兩株以示紀念。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沾化民俗館位於古城鎮駐地南部,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沾化簡史、生產民俗、節日慶典、衣食住行、遊藝民俗、婚俗禮儀、民生百行、物品展銷室8大展館,達到一館之包覽而知沾化古今之目的。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沾化區土壤分為潮土、鹽土2個土類,沙壤、輕壤、中壤、重壤4種類型,以輕壤面積最大,佔總面積的47%。境內沒自然湖泊,淡水主要是河川徑流和水庫蓄水。域內興修大型平原水庫,主要有思源湖、恆業湖、清風湖、興業湖。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漁鼓戲發源於沾化區胡家營村,距今已有近300年曆史。據《沾化縣誌》載:1723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有道士來此說唱道情,村民學會其腔調,最終上臺化妝演出,遂發展成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漁鼓戲。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漁鼓戲以沾化為中心,輻射周邊無棣、陽信、惠民、濱城、博興等縣區。當地有民謠稱:“扔下牲口撇下筐,莊裡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2008年,沾化漁鼓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當地有魚類叫梭魚,體紡錘形,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性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渤海灣沾化海域常見的經濟食用魚類。

山東一區,是中國冬棗之鄉,漁鼓戲發源地,當地流傳天女獻棗故事

春季是捕撈梭魚的最佳時期,此時被捕撈到的開凌梭魚鮮美,食之既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只須清水文火慢慢燉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

參考資料:《沾化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