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你覺得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呢?

碼知趣


中國古代有種說法,叫作“兩腳書櫥”,描述那些死讀書的人,他們讀書廣博、記憶精確,卻沒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像長了兩隻腳的書櫃。不過,這種描述含有明顯的諷刺意味。

如今,文獻電子化進程大大加快,搜索引擎,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能成為“書櫥”式的人物。相反,不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意義和價值,也常被拿來討論,彷彿把讀書的意義揭示出來,那些不讀書的人,就會去讀書似的。

對此,我是不太樂觀的。


儘管如此,我還是仍願談下讀書的意義,至於讀書易忘問題,下文會涉及。


首先,讀書,就是學習的最主要、最高效、最經濟的方式。


按照人們獲取知識的態度和節點,孔子將人分為生知、學知、困知、困而不學等四類。


生而知之者

,天生下來就懂得許多道理,擁有廣博的知識。這種人極為罕見,被後世尊崇為聖人的孔子,自己都不敢自視為生知者。

學而知之者,即是沒有具備前知的超能力,只是自身好學,主動學習知識,以致成為博聞該恰之人。

【圖:孔子畫像】


而讀書是學習的最主要、最高效、最經濟的方式。相當一部分的不喜歡讀書和思考者,都屬於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困而知之者”和遇到困難仍不知學習的“困而不學者”。


其次,讀書可能獲得一定的社會資源,為自身生存發展博得更好更多的機會。


如果投胎技術欠佳,出生普通平民家庭,又不幸屬於孔子所說的最後兩類人,再不橫下心來培養讀書學習的良好習慣,除了買彩票中頭等獎之類的非常豐盛,這類人幾乎永無出頭之日了。

隨之而來的是,子女將來的生存發展受限,難以過上體面、有品質的生活了。到時,縱然他們是學知者,甚至生知者,都要花費更多精力,更長時間,才能贏得比較好的生存資源。


第三,讀書對個人心性氣質,也有影響。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好書,能夠讓人變得更為從容、優雅,談吐亦不同流俗。

教育的最大作用,可能不是幫助人們獲取物質財富,也不是獲取知識,甚至不是習得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而是讓人接觸文明,被其薰陶,受其教化,遠離野蠻矇昧的狀態

這是當今學校教育卻缺失的,也不應該由學校獨自承擔,需要家庭教育的補充和輔助,更需要自律的養成。


與此相關,記憶具體的文句表達,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只有非常懶惰粗野的教育,才會特別強調記憶具體知識的重要性

【關於如何讀書,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講的是如何閱讀非虛構性書籍,對文學藝術類書籍的閱讀,則又別有他法。最好自己通過不斷閱讀,逐漸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而不必拘泥於一家之見了。】


知識重要,根本上說是對知識的理解,對其背後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念、生命態度的體會和理解更為重要。單單記住那些名詞、定理,又有多大作用呢?


當然,適當的記憶,是有益,甚至是必須的。特別是當學習者尚處在嬰幼兒階段,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可以引導他們記憶一些音樂諧美、節奏強烈的詩文。只是,最好能夠適當進行講解,特別是當孩子提問時,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回應

可惜,當今的絕大多數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可能未必具備這種意識,甚至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或者因為生計等原因,無暇培育這種能力了。


既然記憶具體知識點有一定作用,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記憶力呢?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悟空問答中搜索或者提問。

在我看來,閱讀的愛好和習慣的養成,可能要比刻意提升記憶力要重要的多,而閱讀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趣、令人享受的過程

酷愛閱讀的博爾赫斯曾說,如果說天堂真的存在,那麼,它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

對每個熱愛讀書的人而言,打開書本,進入閱讀狀態,享受其中,圖書館便隨之誕生了。



風雅人文觀察


早在遙遠的古希臘時代,讀書也並非什麼靠譜和體面的事。“讀書無用論”不是現在才流行的。

柏拉圖是歷史上一言九鼎的人物。就這麼一位讀書界宗師大佬,卻一生對閱讀疑慮重重。《菲德羅篇》中,他陰陽怪調地講了一個古埃及故事:發明文字的神修斯得意地和埃及法老薩姆斯說,讀書能讓埃及人博聞強識,更加聰明。法老斥責他說,“多才多藝的修斯呀,你可能搞反了。讀書只會讓人們依賴寫下來的東西,依賴外在符號的提醒,不再去思考和記憶。他們這些人,藉助文字的幫助,表面上無師自通知道許多事情,實際上一無所知。他們心是裝滿了,但裝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贗品”。

也就是說,早在2500年前,柏拉圖老師就已經向所有人質問:讀書再多,不過是件華麗的衣飾,終究都要拱手還人,閱讀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在我看來,答案其實挺簡單的:讀書也許並不能增長智慧,但它依然是我們解鎖所有世界、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柏拉圖能提出”讀書無用論”,不還是他在狄奧尼索斯學校廣泛閱讀給他帶來的反省意識。

的確,必須得承認,人類的大腦最初根本不是用來閱讀的,我們的每一次閱讀都是在遺忘中行進。法國神經學家迪昂那本有名的《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早已為我們搞清楚了這一點:人類進化史200多萬年,而文字出現不足5千年,大腦能夠閱讀,其實只是“借用”了部分神經迴路。我們的視覺系統在吸收文字信息時天生存在缺陷,你看到的每一頁紙表面上很清晰,當你認真閱讀時你總以為已經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但這絕對是一種錯覺——因為你真正讀到的單詞只有全文的20%。

我們似乎也明白,經驗比純粹的“文字語林”的旅行更能讓人增長智慧——這是我們的前輩反覆苦口婆心告訴我們的。但是,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每個人,生活範圍、社會見聞、眼界所及,終究都是有限,沒有通過書籍得來的“人類全體的經驗”的幫助,我們所看到的、感受的“現象世界”往往只是腦海中一掠而過的模糊而混沌的迴音。我們經歷再多,多數時候增加的只是我們的獵奇心理,和避免重蹈覆轍的經驗教訓。

只有閱讀,才有可能讓人類共同體從野蠻的深淵上升到文明的地面,讓每一個個體生命免除腹中空空所帶來的天涯淪落之感,並且在孜孜不倦的探尋中找到或不斷接近真理,體味到人性的深廣,讓精神世界深邃而豐富。最起碼,像馬修•阿諾德感慨的,唯有閱讀,才是免除“愚民症”最好的藥品。

對我而言,閱讀最迷人之處在於,或是最吸引我的,是向未知認知一次次的發起挑戰。也許,我們該執迷的,正是這個過程。結果?並不重要。至於像拉伯雷說的“遺忘的迫害”,無為而無畏,無味而無謂,管他呢?


還有,閱讀即便是與遺忘如影隨形的,但是

只有它,能給我們帶來最深沉和含蓄不盡的愉悅感覺。

讀書這件事,說穿了也就那麼一回事,真的不用大驚小怪,把它太當一回事。但是,我們每一個深夜燈下的閱讀,往往都會讓我們明白,原來知識的世界如此可愛,原來書籍與我們的心靈性命聯繫如此緊密!

大多時候,我們閱讀,不是因為裡面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彩票號碼,有什麼“偉大價值”,或是體現了什麼“人類精神”,或是有其它類似理由。僅僅只是因為,這些書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

有無數的時候,夜已經深了,你就慵懶地躺在那兒,此刻窗簾的黑暗已將外間浩瀚無形的宇宙消隱去。燈盞灑下橘光,柔和照耀,你一頁一頁地翻閱這些書籍,可以瞬息穿越,回到一個純真的、智慧的和希望並存的時光。你我在生活中,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不多。

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滋味。你甚至有時不必去真的讀書,僅僅是擁擠房子中,那挺立書架散發出來的的木頭味,和包書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讓你感到安恬、令你產生最善良的睡意。輕撫書脊,細嗅書頁,靜待睡神降臨,對有些人來說,就可以是完美的書齋夜晚。

就我自己來說,生命已經快到中年,對於這個世界和人生存在之義也忙忙碌碌尋找了半生。但是,直到今天,我得告白,我還是沒有找到比讀書更覺快樂、更有意義的人事了——當然,體己的好姑娘,還有飢腸轆轆的半夜端來的一碗牛肉麵除外。

所以,我覺得,讀書的意義,就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其它理由還有太多,但著實已經夠了。就我自己而論,閱讀沒有讓我更聰明,甚至只會使得我更加落魄,更加不合時宜,但我會永遠忠實於閱讀之業。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書絕。不然,江湖寥落爾安歸?

2018,9,17,晚閒扯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人人都說讀書好,但事實是,絕大多數我們看過的書,如果不反覆溫習,很快就會被我們忘記了。如此一來,閱讀還有什麼用呢?閱讀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我們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和工作上,我們很難直接應用到書裡讀過的內容 。但沒有即時反饋並不代表閱讀是沒有意義的,研究顯示,讀書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的認知能力。 也就是,通過讀書,你能提高以下各方面的具體能力:


你能更輕鬆地接受世界的複雜性

讀書,尤其是經典的小說、歷史作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接受世界的複雜性,從而培養忍受複雜性的能力。這樣我們在面衝突、矛盾與價值觀不符時,依然能感到坦然,不會過分緊張。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可能同時具有互相矛盾的特質。正如文學作品揭示的那樣:“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小說的目的通常不是單一的或明確的,有時它也給讀者展現一幅更全面的社會圖景。閱讀幫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世界,意識到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

(圖自Pexels)

你能提升情緒粒度:更容易地辨別、表達情緒

情緒粒度,指的是我們區分及表達具體情緒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同時考慮人物所在的場景、動作、環境、甚至氣氛,從而推測出人物的心理狀態。這種圍繞情緒的多維度思考與體會正是提高粒度的一種練習。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同時考慮人物所在的場景、動作、環境、甚至氣氛,從而推測人物的心理。這種多維度思考能提高我們辨別、表達情緒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能讓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和分辨。相反,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由於不清楚自己經歷的情緒是什麼,會更容易被情緒“吞噬”,走不出來。


你能獲得更高的創新才能

不是人人都有精力和財力去周遊世界,生活和年齡的壓力也不允許我們不停嘗試,而讀書是成本最低、 最省時的增加閱歷的方法。 讀書讓我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外,擴展知識的寬度。


如果你在專業領域裡發現一個難題,相似的問題有可能在其他領域中被成功解決過。閱讀的延伸性,可以幫我們發現這些相近領域 ,並借鑑思路。例如,近十年來,3D摺疊手術器材正飛速發展。這種新型器材可以摺疊至極小的體積,進入患者體內後再展開,最大程度上減少表創。而這種新技術的靈感就來源於摺紙。


(圖自Pexels)

當然,在如今發達的信息時代,讀書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以上作用並不是讀書獨有的作用。看電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情緒上更成熟,接受世上的種種不完美;旅行也有助於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錯綜複雜的個體,讓我們更包容,也更從容。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不斷學習,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最近讀到了什麼印象深刻的書?不妨留言討論一下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你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你覺得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有書君來回答你,不要以為讀書只是考學、升職或者征服客戶這麼膚淺,它能夠帶來的附加值太多了。比如,它會讓你更有自信,追求也會更高,毫不負責任的說:如果你讀書多了,從此世上再無你撩不到的女神。美的人,最終都選擇了有趣的靈魂。話不多說,請自行上網檢索《吐槽大會》李誕及李誕的女朋友。



咳咳,有書君頑皮了,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有書君初出茅廬時的一個前輩,他有一個習慣,每天早晨讀報紙三十分鐘,比如《人民日報》、《經濟觀察報》、《南方都市報》什麼的,每天在地鐵上讀一本雜誌或者粗讀一本書。其實都是粗粗看過,並不精讀。


有書君當時作為“小愣頭青”們都在嘲笑他,都什麼年代了,現在誰還讀報紙啊,您真是又紅又專啊。但在真正面對工作之時,與客戶開會溝通的之時,則每每會被前輩驚豔到,黨政經金隨口就來,客戶每次對前輩提出的指導意見都心服口服。當時,像有書君這種天天看八卦論壇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的、彷彿什麼潮流都知道的人都是客戶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提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甚至有時候自己掉進自己挖的坑裡面還後知後覺。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



二十幾歲時,真的很容易浮躁,能專注的做點日常瑣事真的是很不易。不過也很能理解,我們總以為這是最美好的年紀,發一條朋友圈就有很多贊,PS濾鏡下的生活美如畫,做做夢就能改變世界。當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優秀時開始焦慮。學不會心平氣和的過好當下的時間,坐立不安的浪費掉時間。


對有書君來說,對抗焦慮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讀書。起碼比起玩手機虛度光陰,會有很大的機會從書中獲得安撫的力量。你的人生會開心許多,不用再因為黯淡無光而被當成小透明失落無助了。


有句話說得好,“記得保持微笑,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我們堅持閱讀,利用碎片時間聽書學習,不是因為它能馬上給你帶來“黃金屋”,而是為了厚積薄發,為你人生的重要時刻做足準備。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哪一個時刻,你今天不經意遇到的一個人、讀過的一本書可以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重大效能,徹底改變你的人生。未來屬於有準備的人。每天半小時,品讀一本書,只有一天天的積累才能為你贏得更好的未來。



陳丹青說:“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讀書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自以為非,一是讓我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有內心的生活。不要迷信讀書,也不要貶低讀書。愛讀書的人自會去讀。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讀過的書不多,但是改變了我的一生,書給了我一個長期的立場”。


人活著,總要依靠點什麼來豐富一下日復一日的生活嘛。有人看電影、有人運動、有人追星。但如果每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的話,出了手機費電、費流量、視力下降,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其他改變呢。所以,不如多來讀幾本你認為會被記憶遺忘在角落裡的好書吧。“鬢毛焦禿齒牙疏,老病燈前未廢書”,陸游老先生伏於病榻依然“讀不輟耕”,你已經不需要去思考讀書的意義何在了吧!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為什麼要讀書?因為你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別人一輩子的心血、買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形成的思想。所以,在你想不明白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有書君建議你:不要想那麼多,先去讀了再說!


有書快看


在大學剛畢業,又窮又忙又迷茫的日子裡,讀書陪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那時候,每天上班,事情大大小小,時間滿滿當當,我焦躁,又覺得來不及思考。下了班,一個人坐著公交車穿過這個城市的萬家燈火,疲憊又孤獨。

壓力山大,工資微薄,我應付不了眼前的苟且,更不敢妄談詩和遠方,唯有讀書能使我真正快樂。

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精神好,就啃專業書和英語書,精神不好,就用小說散文緩解壓力。一杯清茶,一盞明燈,一本書,一支筆,心靜下來,疲憊漸漸消除,初入職場受的委屈,也在讀書時光裡悄悄化解。

那時候,書本好像變成了一個小小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溫暖我,讓我得到充足的休息之後,再去面對外部世界的風風雨雨。

後來我漸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持續不斷地閱讀和思考也讓我的工作有了持續成長的力量。

回想那段日子,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姑娘,讀書是我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大學裡,曾有一位被大家譽為女神的老師。

接觸之前,只遠遠看到她的妝容精緻,氣質溫婉。選了她的課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對她讚不絕口。

老師教的是人際溝通心理學。每堂課,她會早早來到教室,對每一個走進教室的同學微笑著點頭打招呼。厲害的是,全班百十號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名字。

課間,她會走下講臺跟我們聊天。我們也漸漸瞭解,她的教學科研任務其實十分繁重。難能可貴的是,她的一雙兒女,懂事可愛;而她氣宇軒昂又儒雅可親的丈夫,將她視若珍寶。

曾開玩笑地問她:“老師,給個人生建議唄?”

她笑笑:“你們能不能做到,從現在起,每天讀書,堅持十年?”

我們覺得老師給的答案未免太“官方”,面面相覷。

她看出了我們的疑惑,娓娓道來:“三十幾年了,每天我都五點半起床,讀兩小時工作以外的書籍。

如果我只做論文搞科研,那我作為一個女人,溫柔的部分,可能早就被掏空了。等你們工作,嫁人,跌入鉛華歲月中,你們才會懂,在日常生活之外,一個人還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不被世俗吞沒。”

我看著老師,她整個人透出一股超越外貌本身的從容優雅,時光在她臉上好像凍住了一樣。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一個女人真正走進長路漫漫的人生中,讀書成為她對抗歲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關於讀書,楊瀾說過一句很得我心的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有一句話也說,一個人,要拿9分去生活,還有一分,他得自己留著。這樣,才能在外部世界的風雨中,始終保留一分支持自我的力量。

我們讀書,我們思考,就是為了好好滋養這屬於內部世界的一畝三分地啊。

信息時代,讀書也許已經不是立竿見影解決問題的最優選擇,卻永遠能在不動聲色之間,成為我們的財富。

你讀過的書裡,藏著你的福氣。


十點讀書


林清玄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節末枝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

如果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記住,甚至把書中的吉光片羽刻在腦海裡,作為顯示自我存在、或者比別人高明的依據,這樣的讀法,看似有益,卻失去了讀書最感性的本真。

1.消極點說,讀書是對現實生活種種平庸與逼仄的逃避。透過書籍構築起的獨立的心靈世界,每一位讀者都能夠領略人類的智性之光和性情之美,對前人或同時代高人的世界觀也有所瞭然。這種純粹的參照和成長是很多事情無法給與的。而且,讀書給人以更大的自由,在書籍構築的世界裡,很少有阻礙,因為想象是不會碰壁的。

2.積極來看,讀書是對現實的補償。生活中難有的、難以實現的夢想,書裡可以教你實現。現實裡的無力感,書裡可以營造情境,讓你不覺代入,進而興觀群怨,渾然忘機。這種體驗也許是無用的,但也因為無用,所得的快樂才更純粹。哪怕終要回到現實,也不再會因為一時一刻的阻滯而灰心喪氣。

3.然後再從功利的角度勉強一說:小時候背詩誦經,都是童子功,未必明白什麼意思,但記誦下來了,長大後再想起,或是靈光一閃,就有新的體悟。常讀常新才是真意,凡事都記住不如不讀,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啊。不必擔心記得不夠多,無意識記下的那些就是收穫。

最後要說的是,讀書的“用處”是潛移默化的,讀一兩本書記不住沒關係,一年讀50到100本書,堅持2、3年,再看看,一定和現在的自己迥然不同。

什麼春風化雨,什麼潛移默化,什麼似曾相識,當把飄忽的比喻修辭都剝除掉之後,最後的最後,歸根到底,還是記憶。區別在於,有人是系統的、全面的記憶,有人是鬆散的、模糊的、零星的記憶,也許已經忘記了這些記憶來自於這本書,甚至忘記了自己還記得這些,最後的最後,歸根到底,還是記憶。

我們做筆記,畫腦圖,寫摘要,發書評,也是作為記憶的外延。換句話說,是更廣義的「記憶」,它並不侷限於這條信息是保存在大腦、紙張、硬盤還是雲服務器上,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迅速調出,這才是目的。

記住並不是意義所在,但是它是一切意義的基礎,記憶越多未必收穫越多,但全部遺忘註定一無所獲。

當然,如果你只是喜歡,只是覺得好玩,那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要顧及什麼意義、用途、收穫,我就是這樣。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恰恰是意義、用途、收穫,而有隻想「隨便讀讀」,那對不起,這就像天天睡覺睡出六塊腹肌一樣,絕無可能。

我剋制住先翻看他人回答的衝動,打算獨立回答。

還是老套路,首先解題: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通過讀書,我們能夠收穫哪些,記憶以外的東西?我一直堅信這一點。熱衷旅行的人,因為見識的世界更多,眼界自然會更寬廣,神情中總會帶有陽光熱情的一面。而喜愛讀書的人,思想會隨著文字的世界無限延伸,胸中有丘壑,會散發出優雅的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便是如此。


劉天大夫


閱讀的意義不在於背誦,忘記是正常的。

雖然現在學校裡強調學生背誦名篇,但是閱讀本身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背誦。我們從小到大會吃很多飯,但是這些飯跑哪兒去了呢,顯然早已不在肚子裡了,它們已經被消化吸收,成為我們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所以,忘記你看的書,是正常的,不必煩惱,更不可因此覺得閱讀無用。

閱讀的意義在於形成深度思考能力。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或者非常浮躁,缺乏定力?一句話說,沒有文化很可怕,閱讀就是增加“文化”的有效手段,一個學歷很低的人可以通過閱讀使自己的素養得到很大提升,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把你當成高材生。碎片化閱讀時代,看書的人似乎在減少,但是我堅信,看書會改變你的人生!你想對社會現象、人間百態有深度思考,你想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必須開始閱讀。很多時候,人們遇見挫折會束手無策,或者用一些極端的方式去處理,但是如果有足夠的閱讀量的話,書本會告訴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應對,如何調整心態。書本往往不會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但是長期閱讀形成的深度思考能力會引導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任何時候開始閱讀都為時不晚。

如果以前不太愛看書,建議作出改變。人生的道路很長,看書任何時候都不遲,從現在開始,就請愛上閱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穫的。



荒原狂劍


讀書的內容,如果容易忘記,那是因為讀錯了書,想一想我們上學的那些日子,讀的通常是教科書。

這裡的書籍沒有培養我們的思考,沒有讓我們建立思維體系,沒有提升我們思想的質量。我們學到的只是死記硬背,所以這類的知識,忘掉就忘掉吧。

閱讀的意義是讀好書,讀有用的書,讀能提升思考的書。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有一個講座叫閱讀的快樂,傅佩榮老師通過兩個小時的演講,具體闡述了學習,閱讀,思考的深度和重要,以及在閱讀當中收穫的快樂。

要知道,學無止境,我自從成為了心理諮詢師以後,發現要學的非常多,並且我非常願意去學習。

很多時候是我們有了一份職業,我們想去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來豐富自己,我們才慢慢培養了自主學習。

如果不學習,就會故步自封,心胸狹隘,會很偏激,很愚蠢。我們看到過,不經過深思考的嚴重後果,比如說有一個人惹到了你,如果在你的認知裡認為對方是不故意惹到你,那麼你就不會生氣;如果你想的是對方就是故意惹你,那麼你就會與對方爭吵,萬一發生肢體的衝突,容易擔負法律責任。

凡事三思而後行,小心謹慎,做事考慮方方面面。而這些都是閱讀,思考,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書從來都不是拿來讀的,而是拿來思考和實踐的。

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優秀的人。所以,從讀好書,讀有用的書開始。

要記得一句話,學以致用。之前被應試教育裹挾著我們,沒有感覺到學習的重要,因為我們的學習就是為了考試。

然而現在我們要知道從書本里學的知識和道理,是要運用在生活與工作當中的。比如讀一些溝通類,人際交往類,提升思考之類的書。

所以我可以推薦一個書單,《高難度談話》、《非暴力溝通》、《決定一生的八種能力》、《劉墉作品集》、《當我遇見一個人》、《當你開始愛自己,世界也會來愛你。》

這些書都是非常好的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閱讀的意義是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好人,優秀的人,有人文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謝謝!


心靈之音的空間


1.陶冶情操,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有的人讀書,不為了學到什麼,不為了記住什麼,只為樂趣,單純的喜歡,通俗易懂,引起共鳴,即使讀完忘了,但是讀的時候是愉悅的!

2.潛移默化,書讀的多了人自然而然就會改變,這不是一天兩天改變的,無論從談吐,氣質還是寫作能力都有提高,這是書可以給你的!

3.培養三觀,讀書的時候大腦在高速運轉,總會在思考,有自己的觀點,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讀書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孩時吃過的東西已經記不得了,但是有一部分已經融入我的身體,成為我成長中的一部分。讀書也是一樣,雖然讀過之後忘記了,但它也在無形之中影響了你!無論是哪方面。


l史無前例l


曾有一次,農民出身的老爸看我滿牆的書,問我,這些書你都讀了嗎?我說差不多,但我真的怕他抽出某一本書問我,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原因當然是,很多書已經忘記了寫的是什麼。

還有一次,在書架上翻出一本陌生的書,好像不錯,看起來真的很好,又好像似曾相識,但真的沒什麼印象了,看著看著,就發現了自己寫的批註,原來是讀過的。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真的忘記了,居然什麼都不記得了,但再想,也就釋然了,年齡漸長,記性本不如從前,怎麼可能都記得。

想想人生如此,什麼都記得也是挺可怕的事兒。

忘記是一種自然,沒有誰能夠避免。

讀過了忘記了,讀了還有用嗎?這個問題也曾經有人問過我,我沒猶豫,當然有用。

想想讀過的書,有多少能真真切切的記住呢?

少時,讀書真的能記得很多,有時候與人交談甚至能拿出來,調調書袋,誰誰誰說過什麼樣的話,賣弄一番。如今沒有那個心氣和虛榮,但還是能講出那樣的話,那樣的道理,那樣的情感,這就是忘掉後留下來的東西吧。都在心裡了。

說到這裡,想起三毛的話,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得,又調了個書袋子,想來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讀書,不是為了記住,讀書是為了找到自己,那個新的自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